頭腦特工隊的觀后感1000字
《頭腦特工隊》講述的是“喜悅”(Joy)、“恐懼”(Fear)、“厭惡”(Disgust)、“憤怒”(Anger)和“悲傷”(Sadness)五個情緒孩子的故事。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五篇頭腦特工隊的觀后感1000字,希望大家喜歡!
頭腦特工隊的觀后感1000字【篇1】
童真是人類的最后一處圣潔的天堂。漫畫家丁午在被下放到河南干校時給女兒畫了一本漫畫家書《小艾爸爸特別特別想你》。映在紙上的是一個樂觀的爸爸每天的生活趣事。他一手抵擋著來自精神和物質世界的匱乏,另一手卻建造了一個純白潔凈的童話。美國作家菲爾丁也曾說:世界正在失去偉大的孩提王國。一旦失去這一王國,那就是真正的沉淪。
這部《頭腦特工隊》就用腦洞大開的方式講述了成長過程中的美好與辛酸。電影中塑造了幾個萌萌噠的情緒小人住在小女孩萊莉的大腦里,為小女孩的生活出謀劃策。突然有一天意外發生,為了使萊莉重新恢復笑容,情緒小人之一樂樂踏上了冒險之旅。
在返回大腦控制中心的路上,她們遇到了萊莉幼時的幻想玩伴,一頭粉紅色的大象——冰棒。萊莉十幾歲了,已經很多年沒有和冰棒玩了。講到這里,樂觀的冰棒哭了出來。他的心里還有一個夢,用屬于他們的火箭船帶著萊莉去月球??墒腔鸺退麄冏约憾嫉肓松顪Y,面臨著被風化侵蝕的命運。而此時的萊莉情緒越來越煩躁,在她腦海里友誼、誠實、親情的小島也在一個接一個地轟塌,她正在計劃離家出走,回到她心心念念的故鄉明尼蘇達,去締造新的快樂的記憶。與此同時,樂樂和冰棒唱著能使船只發動的歌曲想要駕駛它離開深谷。但兩個人太重了,在最后關頭,冰棒縱身一躍,跳入谷底,目送著樂樂登上平地。他的身體正慢慢被風吹散,還喃喃自語,“樂樂,你替我帶她去月球好嗎?”
這是我自認為影片中最煽情的片段,每個人小時候都有要好的玩伴。也許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具化的同伴,也許是留在家中一隅的小玩偶,抑或是像冰棒這樣的只存在于腦海里的軟萌小伙伴。隨著一個人的成長,她不再需要一個這樣的小伙伴,我們把它們扔在記憶的小角落里,然后會有沙土把它們漸漸掩埋,結出悲傷而我們仍不自知的花朵?!斑€記得年少時的夢嗎,像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卑甙讱q月剝落小時候,融掉了許多快樂的年輕的記憶。如果在記憶中它們是有生命的,它一定會包裹起自己被遺忘的悲傷,微笑著看著你長大成人,時常開心地說:“這就是我最棒的小伙伴啊,她都已經成大姑娘了?!?/p>
長伴隨著陣痛,總會有人磨滅掉你的天真。所有正在成長和已經成長的人,都要無可避免地長出堅固的盔甲,而那代價就是失掉了童真的羽衣。這是成長的代價。
那座孤島,后來坍塌。那迷茫的人兒,也正在成長。
頭腦特工隊的觀后感1000字【篇2】
《頭腦特工隊》的主題依舊是成長。這聽起來似乎是個說爛了的話題,然而這回不同的是,這個故事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我們的情緒,我們如何被情緒挾持,我們為何會遺忘,甚至包括為什么聽了一首滑板鞋你就會一直在腦子里摩擦摩擦。
這個成長的過程不再限于Riley克服了種種不適面對新生活,也不限于父母們看過后釋懷了孩子終將變成有獨立意志的個體離自己而去的現實。
這個成長更是我們在這個故事后對自己的全新認識。
其一,接納每一種情緒。
我們總是渴望歡樂抵抗悲傷,贊揚樂觀嘲弄消極。社會文化鼓勵我們做一個活潑外向、積極陽光的正能量人類,然而并不是每個人的人設都是Joy坐鎮中央,帶著“I can fi_ it”的自信笑容排除萬難。
更多時候,是生命中的那些“負面情緒”給我們力量:悲傷讓我們深刻,去學習和體驗,去增加生命的分量;恐懼使我們未雨綢繆,小心駛得萬年船;憤怒為我們劃出底線,警告外敵不可侵犯;厭惡決定品格,阻擋我們跟風從眾失去自我??鞓返拇_讓我們過得更好,但很多時候,盲目的樂觀卻無濟于事。它是燒過天際短暫的流星,絢爛耀目,然而亙古不變的卻是深邃廣博的幽暗天幕。
有趣的是,在最開始的設計中,制作團隊是讓Joy和Fear一起飛出了總部結伴冒險,然而后來卻發現故事順不下去——他們想讓Joy在這段經歷中有所頓悟,去做一些從前不會去做的事,但Fear無法完成這個使命。在把故事推翻重來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只有Sadness能夠給Joy上這么一課。
也許我們一開始也都像單純的Joy一樣,不能明白Sadness存在的意義而想把她排除在外。然而失去了悲傷的能力,并沒有讓人生變得完美。人的成長中會有很多的艱難時刻,任你看一千遍滑稽電影也無法度過,而這個時候找個安靜的角落大哭一場,卻能幫你滿血復活重新再戰。于是最后我們終將走過Joy的路,明白悲傷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時候是Sadness將你引向光明。
每種情緒都塑造著我們。接納它們,才能真正地接納自己。
其二,成長伴隨著失去。
每個人成長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人家道中落,有人一場大病,有人從鄉村搬進城市。這是一個無人能逃避的過程。當我們突然看到紛繁蕪雜的成年人世界,童年就就在那一刻變成陽光下飛升的肥皂泡泡,再不可挽回了。
于是每個被甩在童年和成年夾縫中的孩子都可能像Riley一樣,Joy離奇消失,剩余的家伙你爭我搶,于是變得沉默、多疑、敏感、易怒、叛逆……而父母也很困惑,曾經的小天使死哪了?這好像是個很突然的過程,我們失去童年,父母失去了無憂無慮的我們。
這并不是一個拍給兒童看的成長故事。對于那些還沒長大的孩子們來說,這五個情緒小人加起來恐怕還比不上一個能賣萌的大白。然而對于成年人、尤其是已為父母的觀眾們,它卻是精心制作的一場內心冒險,充滿了太多讓人會心一笑或是細思恐極的巧思。
《頭腦特工隊》的制作團隊大多數都已為人父母,這部電影有很多他們的切身感受。當自己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擁有了秘密,變得有所保留,許多父母都偷偷想過:別長大啊,如果時間能永遠停留在我們親密無間的時刻多好。
本片制片人Jonas Rivera說過:“身為父母,有很多的時刻我都希望時間能永遠停下來。但那并不對。那不是我們作為父母的職責,我們的職責是為他們指引前路?!庇谑怯辛私Y尾一家人淚中帶笑的相擁。
每個人都經歷過失去。失去BingBong,失去純粹的記憶球,失去曾經引以為傲的個性之島。然而失去是成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個悲欣交集的過程。
當失去來臨,我們需要告別。有時候我們用徹底忘記來告別,有時候我們在廢墟上重建新城。童年的消逝宣告著,記憶從此不再毫無雜質,交織的情緒讓回憶開始五味雜陳。然而這正是人生。懂得悲傷,方能體驗歡樂的可貴;背負過沉重,才能擁有真正的輕松。
從單純走向復雜,從孩童變成大人,還有結尾隱隱一現的“青春期”,這終究還是個陽光燦爛的故事。
頭腦特工隊的觀后感1000字【篇3】
每當站在意識的邊緣,俯瞰回憶的深谷,都有嚎啕大哭的沖動。昨天晚上和損友一塊兒看《頭腦特工隊》,盡管之前就被告知將是一部催淚之作,卻沒想到是這樣堅決的形式??傆X這兩年看的動畫片,都在講一個相似的故事,其中包含著對美好過去的無盡追懷和自我認同的不斷重建。盡管主題不同,卻有著相同的底色。
《頭腦特工隊》可能是目前為止最直接最完整地呈現這一主題的作品,沒有假托一只玩具熊或一個童話公主,而是直接呈現了成長過程中美好記憶的一次次陷落。當小女孩拒絕回應爸爸的玩笑時,淘氣島轟然傾塌,我身邊的陌生姑娘在啜泣,而我想要嚎啕大哭。
童年真的是在某一瞬間像爆破一樣消失的么?小孩子可愛的瞬間,大多是不自以為可愛的,而從逐漸懂得“賣萌”開始,我們學會通過假裝來重溫童年時受到的寵愛,而童年也真正成為無法返回的孤島。
Bing Bong這個幼年幻想中的伙伴,和《玩具3》里被拋棄的大熊,和《無敵破壞王》里風光不再的糖果國王,甚至和《飛屋環球記》中受到質疑的冒險家有著許多共通之處,看電影的時候我總擔心如果萊利是一個受到心理創傷的小姑娘,Bing Bong很可能會黑化為一個相似的反派人物了,然而受到呵護的萊利幻想中的伙伴是快樂而憨厚的,為了小姑娘的快樂它最終選擇消失在遺忘的深谷中。這樣的遺忘是如此地不知不覺,以至于我們幾乎從不會為忽視了某個幻想中的伙伴而愧疚。當樂樂趴在懸崖邊看到Bing Bong逐漸化為暗影,我拼命地從我的回憶的廢墟中搜尋那只被我賦予過生命的小鹿氣球和被我想象成小馬的兒童自行車,是我拋棄了它們,還是它們離開了我?
為什么不能永遠以過去的形式存在。為什么每時每刻都在獲得新的記憶遺失舊的。到底是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還是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天堂圖書館一般的記憶檔案館中的管理員啊,他們的銷毀記憶的時候不會難過嗎。或許皮克斯覺得回憶還是及時清理的好吧,即便是美好的回憶,留下了太多也會令人難過?!讹w屋環球記》中的老人的故事,不是事情的另一幅面孔么。人生于世何止是與童年、與舊友的不斷告別,人生于世本就是一場漫長的告別,遺忘的哀愁或許是時間的獎勵。把所有故事都戴在身上,才是旅途中最艱難的狀況吧。
然而這樣想也并不能讓我釋懷啊,真想跳進回憶的深谷中,重新看看每一個灰色的海洋球。
頭腦特工隊的觀后感1000字【篇4】
今兒個上午,送孩子上學,小家伙撒了一個無傷大雅的小謊。擱平時,這事也就過了,最多批評他一下,不過這回我就對他來了一句:“小心哦,你的誠實島要崩塌咯!”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忽然讓嬉皮笑臉的他沉默下來,他想了很久,然后指指自己的腦袋說:“我這里也有五個小人嗎?里面也有會崩塌的小島嗎?”
如果沒有看過皮克斯的《頭腦特工隊》,你或許并不明白我倆天馬行空的對話,其實,我們談論的正是這部動畫片,皮克斯的動畫!(不要問我皮克斯的動畫有什么強調的,想想《瓦力》,想想《飛屋歷險記》里那關于愛情的5分鐘,太溫馨太震撼了!)
據稱,皮克斯在經歷了幾年的沉寂后,終于又來了一部誠意十足的回歸之作。豆瓣上的評分高達8.9,足夠說明這片子的品質。顧名思義,這部電影是一個講述腦袋瓜子的電影,最近幾年我們這里最流行的網絡用語,作為該作最簡潔的評價再合適不過——腦洞大開。是的,這真的是一部腦洞開很大的電影,一般來說“腦洞”這個詞是抽象的,在這個故事里,“腦洞”是具象的,不覺得太神奇了嗎。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名叫Riley的小女孩跟著父母跨越大半個國家從明尼蘇達搬到了舊金山,面對著新環境的全面挑戰,然而這只是故事的背景。真正的故事存在于她的大腦內:在頭腦的“司令部”里住著五位情緒小人,他們一同操縱著Riley的行為,管理司令部外神奇的長期記憶、潛意識……一個有科學理論支撐,卻又完全虛構的世界。 這是一個徹徹底底原創的故事,不是擅長烹飪的老鼠,不是飛到南美的房子,不是末日的機器人之戀,這部電影基本上可以說坐上了想像的火箭,腦洞開得巨大而且更具野心。它潛入人體最神秘的器官,帶來了一套天馬行空卻又邏輯自洽的大腦理論。要知道,我們每個人的腦海里居然有這么大的一個世界,有5個管理情緒的小分隊,有那些湮滅在記憶海洋里的人和事……
快樂(Joy)、悲傷(Sadness)、恐懼(Fear)、厭惡(Disgust)、憤怒(Anger),這是女主角Riley腦內的五位情緒司令官,也是《頭腦特工隊》定義的五種基本情緒。 影片一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叫Riley的小女孩,是一個在關愛下健康成長的明朗少女。她有溫馨美滿的家庭,可愛的朋友,有愛好,有值得為止付出努力的冰球隊……她大部分時候都是充滿快樂的小天使,偶爾的悲傷和憤怒都被及時的化解。這一切的一切都因為腦海里的5個情緒小人,分工明確,配合默契,尤其是叫做joy的情緒小人,俏麗的短發,自帶光圈地上躥下跳,她用盡全身心去讓這個小女孩開心,快樂,做得不遺余力。我相信,在這個情緒小團隊中,joy是絕對的領導地位,這從riley開朗的性格中看出,快樂的情緒是絕對主導的地位?;鸨腶nger、別扭的disgust、冷靜的Fear,小團隊里最不和諧的音符就是sadness,這個胖乎乎的藍色小人,總是悄無聲息地出現,不由自主地去碰操作臺。只要她出現的一瞬間,小riley總會情緒低落、悲從中來,甚至是痛哭失聲。
由于平時小少女過得太快樂,最大的悲傷無非是自己導致球隊沒有贏得比賽。大部分時候,腦洞小團隊吵吵嚷嚷,總是快樂的joy蝴蝶一般飛來飛去地忙,而最閑的只是sadness。正在這個時候,小姑娘遇見了人生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轉折,她要搬家了,隨著爸爸媽媽離開家鄉,前往舊金山。陳舊的公寓,里面沒有任何家具,沒有朋友,爸爸媽媽很忙,初來乍到,一切都是陌生的。快樂的小姑娘開始覺得無所適從,而此時,我們一向閑得發慌的小sadness覺得該自己出馬了。但是joy覺得不,我們的小姑娘就是有點不適應,樂觀地笑一笑就過去了。Joy和小sad吵了起來,一不小心,兩個小人帶著能改變人性格的核心記憶球,隨著管道飄向腦海深處……
如果故事在這里嘎然而止,我們只會覺得腦洞挺大,幻想中的腦海世界,性格鮮明的頭腦小分隊,五顏六色的記憶球,重要的核心記憶,以及那5個情緒島嶼都很有意思,但僅此而已。然而,隨著情緒小人原離頭腦操控中心,在回中心的路上,她們遇見的那些事情才是最能戳中人心靈深處的。
人生中每過去的一個節點,都會生成一個記憶球。然后根據重要程度被分為短暫記憶、長期記憶、核心記憶。每時每刻,都會有“忘記師”小人來收拾已經失去色彩的記憶,被扔到記憶的深淵里,深淵里埋葬的是永遠不會被想起來的記憶。
可愛的bingbang是一只長著貓尾巴的粉紅色大象,它開著一輛彩虹車,而你的歌聲就是車子的燃料,它是你兒時最好的伙伴。我相信,在我的記憶填埋場里也有這樣天馬行空的一個小伙伴,但是我們長大了,就遺棄它了。Reilry的小伙伴bingbang卻很愛她,知道joy的離開,會讓好朋友變得不快樂,一天到晚唱歌的它,就帶著情緒小人繞路回情緒中心。他們經過想象力世界,里面有薯條山、有彩虹頭發的傲嬌獨角獸、有隨時可以飛的云朵鎮、有小姑娘心里的完美男友……這些想象力太過純真與可愛了,我相信,制片方一定有咨詢很多小朋友,成年一般很難再想出如此天真可愛的一個世界。最驚喜的莫過于造夢制片廠,我估計是制作團隊玩得最high的地方。碎片式的夢境,搞笑膩歪,忽然覺醒的小丑,驚聲尖叫,太帶感了。
隨著個性之島一座座崩塌,影片最初的明朗變得趨于灰暗,那個愛笑的小reiley,成為一個渾身是刺,感受不到情感的別扭女孩。而joy想帶著核心記憶球回到中心的路一條一條堵死,最后甚至跌入了記憶的填埋深淵。在最絕望的時候,渾身帶著喜感和歡樂的bingbang犧牲了自己,讓joy回到了上面。這是本片最傷感之處,看到小bingbang逐漸變成透明而消逝,旁邊的小朋友都泣不成聲。而在最后的一個重要記憶里,一向認為自己最重要的joy開始意識到了團隊的力量,甚至知道一直被自己所忽略的小sad也是小主人必不可少的一抹情緒。最后的joy腦洞大開,利用幻想男友來開掛,有了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可以看出,《頭腦特工隊》的主題依舊是成長,俗氣的成長。但是不俗的是,這個故事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認識我們的情緒,大人可以看出自己如何被情緒挾持,如何丟失那些寶貴的記憶。而孩子,會知道什么是情緒,什么是記憶,什么是最重要的東西。我想,這部片最大的特別是觀影人無論年齡層次,都可以略有所悟,有所成長。
這個成長的過程不再限于Riley克服了種植皇拭娑孕律睿膊幌抻詬改該強垂笫突沉撕⒆又戰涑捎卸懶⒁庵鏡母鎏謇胱約憾サ南質擔幌抻誶樾饜∪薺oy認清團隊的重要,這個成長更是我們在這個故事后對自己的全新認識。
頭腦特工隊的觀后感1000字【篇5】
10月13日晚上,我帶著女兒和兒子去電影院觀看了電影《頭腦特工隊》。
作為皮克斯的忠實影迷,該動畫工作室出品的每部動畫片我幾乎都陪著孩子看過至少兩遍。其中,《頭腦特工隊》幾乎是皮克斯動畫片中情節最簡單的一部,然而,卻讓我幾度流淚。
本片主人公是一個叫萊莉的11歲小女孩,一直過著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生活,但隨著父母從明尼蘇達搬到舊金山,面對新學校的不適,面對舊閨蜜的疏遠,面對父母因為工作忙碌導致的淡漠,她的情緒變得很負面,卻一直壓抑這種負面情緒,故意做出積極樂觀正能量的樣子,最后終于某個夜晚,在怒火中爆發,在噩夢中驚醒,偷了母親的錢離家出走。走到半路上,突然醒悟,于是回家。
影片小主人公外在世界的經歷非常簡單,但小主人公內心世界的探索卻極為復雜,細膩,微妙。萊莉大腦中有五個情緒小專員:喜樂(樂樂)、憂傷(憂憂)、憤怒(怒怒)、厭惡(厭厭)、恐懼(怕怕),它們主導著萊莉對外部世界的反應,它們之間的沖突、和解、協作,演繹得既富有科學邏輯性的真實,又富有文學戲劇性的美善,實在是難得精品。
我留意觀察到,此片之所以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與導演彼得·道格特的成長經歷,以及導演女兒艾莉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道格特讀小學五年級時,他父母舉家搬到丹麥住了一年,以方便他父親學習卡爾·尼爾森的贊美詩音樂。道格特的兩個妹妹當時都過的比較輕松,但他卻掉隊了。這種感覺一直持續到他上高中的最后階段。
“那是我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段時光?!彼f,“突然之間,砰地一聲,你童年那種田園詩一樣的肥皂泡就那么破了。你開始意識到,你做的每件事情,你的穿衣戴帽,你說的每一句話,別人都在品頭論足……我一直覺得自己笨拙、羞澀,因此,我在某種程度上縮回了我自己的小世界。”
后來,道格特也為人父母,在末,他注意到,自己11歲的女兒艾莉正在經歷類似的轉變?!八_始變得越來越安靜,越來越內向。老實說,這種情況在我自己心里引起了很大的不安和恐懼……大家都知道,成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看到我女兒的成長,打開了我的記憶之門,讓我會想到自己成長的過程是如此艱辛,所以,我希望這部電影能讓大家都有共鳴,回想成長的經歷……”
道格特的分享讓我特別感動,難怪我在本片的很多情景中,看到了《飛屋環游記》式的溫柔懷舊,看到了《玩具總動員》式的堅貞友情,看到了《怪獸電力公司》式的價值反思----如果說,《怪獸電力公司》指出真正的電力能量不是來自恐懼,而是來自歡樂,那么,《頭腦特工隊》就更甚一籌,指出真正的情感健康,不是來自營造膚淺的歡樂,而是直面深邃的悲傷。
不過,如果僅僅如大多影評所解讀的,認為本片的主題是“鼓勵孩子要敞開真實自我,要表達悲傷情緒,要坦然接受失喪……”,我覺得又失之片面和單薄。僅僅到此為止嗎?
我思考的問題是:在怎樣一種更深層面的人際互動下,才可以幫助孩子自由的敞開真實自我,勇敢的表達悲傷情緒?
每人都有“被忽略被遮蔽的內在小孩”
以小主人公萊莉為例,她為什么要離家出走?其實是方方面面孤獨體驗的疊加。我們能看到,萊莉在新學校新班級做自我介紹時,從強顏歡笑(象征“我情緒很好”)轉到失聲痛哭(象征“我情緒不好”)時,并非沒有敞開真實的自我,也并非沒有表達悲傷的情緒。
但很可惜,當時沒有任何同學(包括老師)走上去擁抱安慰她;集體活動午餐時,沒有人搭理陪伴她;冰球比賽受挫時,沒有人鼓勵扶持她,再加上舊閨蜜有了新伙伴,對她沒有任何噓寒問暖;父母也因為工作忙碌瑣事煩亂而忽略她,最后,她只能通過離家出走的方式來懷念從前——從前父母、從前同學、從前老師的愛。
那么,她為什么要半路回家?因為借助無數溫馨美好的童年點滴回憶(情感賬戶),她始終相信爸爸媽媽是愛她的。所以,她回家后才能勇敢而自由地敞開心扉:“我知道你們希望我開心,但我真的很想念明尼蘇達……”這時,她的父母反應和新同學們完全不一樣,他們緊緊將她攬入懷中,心有戚戚地說:“其實我們也和你一樣,懷念美麗的森林,懷念自家的后院,懷念你溜冰的春湖……”
在相擁而泣的愛中,萊莉所有的懷舊悲傷都化作更深的成長喜樂。
但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萊莉回到家,真實表達悲傷情緒后,換來的是父母的憤怒、諷刺、冷漠或道德批判的話,萊莉還會敞開心扉嗎?
萊莉的這種離家出走經歷,在我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經歷中反復出現。我們上一代父母是比較悲哀的,本來自身就積壓了很多百孔千瘡的負面情緒——比如我父親,童年遭遇家庭變故、青春遭遇--浩劫,前途遭遇他人排擠,信仰遭遇徹底破產,婚姻遭遇激烈沖突,既不懂得如何經營夫妻關系,更不懂得如何經營親子關系,所以很多無處泄憤的怨氣和怒氣都轉向了比自己更弱勢的兒女。
大約也是在萊莉這個年齡,有一天中午,我父親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把我重重奚落了一番,平時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是忍氣吞聲、忍辱負重,也就過去了。但那一次,面對那些辱罵嘲笑之語,我實在忍無可忍,哭著跑了出去。
我家附近300米處就是長江,我在長江碼頭上一邊哭一邊徘徊,最后情緒平靜后才躡手躡腳地走回去,父親只是冷眼看著我:“還敢跑!有本事你就別回來啊!”我心頭一哆嗦,只得聽著他的嘲諷繼續唯唯諾諾,但卻暗暗發誓:“這真是自取其辱,永遠不要再哭,永遠不要當弱者,眼淚沒有任何價值!”
后來,在16歲那年夏天,和17歲那年夏天,我又分別有兩次離家出走的殘酷經歷,一次是夜半坐車私逃,一次是夜半投江自殺,但這兩次都未遂,而后果也更加慘烈,我也更加封閉。
所以,不難回答,為什么孩童(甚至包括成人)要隱藏真實的自我,回避悲傷情緒?因為比起喜樂,悲傷是內心最脆弱也最柔軟的情感,也是最容易被傷得體無完膚的情感。一旦坦露后,如果不被接納和理解,反而遭遇冷漠或嘲笑,自身就會不再輕易繼續坦露,而是用很多的盔甲將自己嚴嚴實實武裝起來,變得設防、強悍、冷峻、堅硬、過度獨立孤傲……
所以,孩童敞開真實自我的程度,與他們父母(包括老師、同學、親友)無條件接納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從年齡差異角度,青少年比孩童更不容易敞開一些;而從性別差異角度,男孩比女孩,男人比女人又更不容易敞開一些。在這個看似不得不帶著各種面具各種標簽各種身份生存的時代,其實,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被遮蔽被忽略的內在小孩”。
蘇芮有一首極為風靡的歌,叫《親愛的小孩》,歌詞觸動出了無數人的成長體驗:“小小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是否朋友都已經離去/留下了帶不走的孤獨/漂亮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是否弄臟了美麗的衣服/卻找不到別人傾訴/聰明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是否遺失了心愛的禮物/在風中尋找從清晨到日暮/我親愛的小孩/是否讓風吹熄了蠟燭/在黑暗中獨自漫步/親愛的小孩快快擦干你的淚珠/我愿意陪伴你走上回家的路……”
其實,這首歌的詞作者楊立德是一位---,他說創作此歌是想提醒大家,每個人從小長到大,怎樣才能一步步走向回家的路?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