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師大學生的觀后感
《嗝嗝老師》的第一主角奈娜患有特殊病癥,從小到大不知受過多少譏諷和嘲笑。另外,在尋常人眼中,當老師不過是一較為普通的職業,于她而言卻是特別難以實現的夢想,否則品學兼優的她之前也不會面試了18次都沒能成功。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嗝嗝老師大學生的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嗝嗝老師大學生的觀后感(篇1)
一位天生患有生理缺陷的老師帶領一群差生的逆襲,《嗝嗝老師》借此熬出的一碗印度雞湯雖然稍顯老套,但電影以喜劇手法對印度教育的聚焦,在那“沒有差學生,只有差老師"的信條下,其既有著感人肺腑的共鳴,也對現代教育體質所存的問題作出了深刻的反思。
《嗝嗝老師》以天生患有抽動病卻心懷老師夢想的主人公奈娜為引,雖然在經歷了數度挫折后她終于如愿以償的成為了一名老師,但卻被分配到了最差的班級9F任教。面對一群來自貧民窟的差生,奈娜并沒有如其他同事那樣選擇放棄,而面對學生們對其缺陷的嘲笑做弄,從小就性格堅強的她卻用自己寓教于樂的方式,竭盡全力的去引領學生們走出了迷茫。
在這一不以言棄的過程中,《嗝嗝老師》所著墨的還有印度教育自身的問題,印度學校分為兩種,一種是免費的公立學校,另一種則是收費高昂的私立學校,私立學校的教育則遠好于前者,而這群來自貧民窟的學生是因為機緣巧合獲得了私立學校的入學機會,這本該是一件值得慶幸的好事,但階級的差距以及老師的偏見,卻使這群學生反而沒有能獲得公正的待遇,從而自暴自棄,如果他們沒有遇到奈娜,其人生可能仍舊只能止步于貧民窟。
奈娜的到來則就是在去改變這一切,因為自己也曾飽受歧視,所以她能切身感受到這群孩子們他們頑劣之下真實的隱痛,而面對真誠的奈娜,這群孩子也從伊始的對立到最終對她打開了自己的心房,奈娜對學生的愛不僅成功的融化了曾經擺在老師和差生間看似不可融化的堅冰,也直擊于印度教育體制的痛點。
一段師生互相扶持,共同成長的教育之路,無疑成為了電影最為暖人的所在,《嗝嗝老師》也由此拋出了自己“沒有差學生,只有差老師"的內核,雖然這一說法或許過于偏激,但一位真正的良師從來都不僅在于自己擁有多么淵博的知識,而是其能言傳身教的為學生指引正確前進的方向。
不單是印度,就拿我們自己來說也有著“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的俗語,對階級的偏見其實無處不在,正因如此《嗝嗝老師》雖然帶有著一定的理想化色彩,但這樣的電影仍舊能帶來足夠的感動與反思,愿所有學子的求學之路上都能遇到一位如奈娜般的老師。
嗝嗝老師大學生的觀后感(篇2)
電影《嗝嗝老師》講述的是一位患有圖雷特氏綜合征的女主人公奈娜夢想就是成為一名教師,雖然擁有教育學和理學碩士雙學位,但是病癥使她頻頻碰壁。最后,母校向她拋來了橄欖枝,讓她接手9F班。這個班里的學生都是貧民窟里是孩子,在學校十分淘氣,經常捉弄老師,受到全校學生甚至教師的排斥。老師奈娜和她所教的班級里的孩子其實都是天生被有色目光看待的弱勢群體,生活中遭遇著種種不公平的對待,比起簡單的師生關系,他們更像是在相互取暖,互相照亮對方的人生軌跡。雖然學生們很調皮,奈娜老師卻挖掘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還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使用寓教于樂的方式進行教學。
奈娜老師說過一句話:沒有差學生,只有差老師。事實上,這些F班的學生雖然一直做惡作劇,奈娜老師從這些惡作劇里看到了他們的計劃和智慧。在奈娜老師的教導下,這些學生逐漸改變了自己,在自己的努力下終于考試及格。
這個電影最打動我的有兩點。首先是主人公奈娜,她身患疾病卻擁有著做教師的夢想,并且對這份職業抱著極大的熱情和熱愛。成為教師后,對學生有著極大的耐心,理解并愛護學生。靈活地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發掘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最重要的是,讓這些來自貧民窟的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對自己的人生重新燃起希望。就像奈娜小時候一樣,那位校長給她的人生帶來了新的希望,激勵著她成長直到現在。
第二個就是F班的學生們。他們都是來自貧民窟的孩子,剛開始他們也是所謂的乖孩子,尊重老師,想要融入其他學生。可是,殘酷的現實是,受到老師和其他學生們的忽略和歧視,這使得他們的自尊心遭到了很大的打擊。他們開始用調皮搗蛋來掩飾自己的失落,找尋在學校里的存在感。這一點不僅揭示了印度的社會問題,還讓人們反思校園里的冷暴力問題。不過,在奈娜老師的引導下,這些孩子尋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路。在影片最后,誣陷他們抄襲答案的9A班的一個學生和這些孩子構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不禁讓人反思,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否是讓學生取得好成績?在我看來,絕對不是,好的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終生的,教導學生擁有一個良好的人格才是最基本的。
這部電影使我回想起我的小學、中學時期的老師們,多多少少在影片中能看到他們的影子。老師這個職業,尤其是低年級的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是伴隨一生的,能遇到奈娜老師這樣熱愛教育事業,對學生抱有毫無保留的愛的好的老師,是十分幸運的。所以,比起教師的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們有魅力的人格。因為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有內心世界、靈魂獨立的孩子們。我們的教育關乎民族的未來,關乎國家的發展,這需要我們以“愛”為師,接納與善待每一個孩子。
嗝嗝老師大學生的觀后感(篇3)
今天下午觀看了一部關于教育的電影《嗝嗝老師》。
電影的情節大致講的是位患有打嗝癥狀的奈娜師勵志要做一名教師,雖然這一生理缺陷讓她在求職時屢遭拒絕,但他從未放棄過自已的夢想,在歷經無數次的失敗后她終于在自己的母校爭取到了一個機會,但她所帶的班級確是全校成績最差來自貧民窟的班,要命的是他們不僅成績差,而且壞毛病多。奈娜老師對于學生對自已的嘲笑和諷刺不僅不責怪還耐心的幫助學生學習。
講課時,可以是室內室外是籃球場上甚至是海邊,他會用拋雞蛋來講數學,科學,漸漸地,充滿戾氣的學生被奈娜老師感動,這群表面叛逆內心脆弱的孩子,最終奮發圖強,變成了努力向上熱愛活的好孩子。
最后嗝嗝老師成了特級教師,是因為嗝嗝老師的堅持,有愛心,所以她成功了。
嗝嗝老師大學生的觀后感(篇4)
《嗝嗝老師》是一部談教育的印度電影,教育這個題材,好像蠻硬的?但電影用輕松幽默又帶著溫馨的方式,從一個自己有無法控制的抽蓄問題的老師帶一個放牛班,來讓觀眾對“教”與“學”有不同的感受。說到印度的教育電影,就會想到《三個傻瓜》,《嗝嗝老師》雖然沒有到那么感人,但還是兼顧商業性跟很好的訊息,蠻容易消化,看完也可以帶走一些想法。
這種要讓人“改變”的故事,就看過程是否有說服力了,片中不只是老師改變了不想念書的學生,改變的還有老師教學的方式,學校對于老師及學生的看法等等。蠻不錯的一點就是這些改變并不是發生一件事就完成了。很現實的,有些事情的確會在當下打動我們,讓我們“想要”改變,可是回到生活中,改變的過程遇到挫折,當初讓我們不想改變的那些環境或個人因素還在,幾次之后我們很容易又會覺得不可能改變的,于是又回到原狀了,而《嗝嗝老師》有去談這一塊,所以讓它更能說服觀眾。
當然,劇情有比較戲劇化的設計跟時間上的巧合,但也因為這樣所以還蠻能吸引一般大眾,如果要把訊息傳遞出去,我倒覺得這樣沒什么不好。而且片中的大人小孩選角都不錯,感情流露都蠻真摯,不會有做戲的感覺,角色特色鮮明,雖然人物蠻多的,但不重要的都還可以分辨出來,連年輕演員也可以把內心的感受表現的不錯,把故事想傳達的訊息帶出來。
所以想傳達的訊息到底是什么?其實還蠻多的。女主角本身就會受到異樣眼光,她跟大家不同,但只是她的不同比較外顯而已,其他人就比她“正常”嗎,我們為什么要覺得人一定要怎樣呢?同樣這些放牛班的學生也是因為貧窮背景而受到其他學生排擠,甚至被老師排斥,越是用叛逆的方式反抗,越是被討厭,形成惡性循環。
除了點出問題以外,《嗝嗝老師》也有解決方案,老師用更生活化的方式把大家已經知道的事跟課本上的內容連結,且把不同學科融合,因為在真實世界上問題本來就不是一種學科可以解決的感覺。而且不只是學科而已,老師教得再好,如果學生沒有意愿,也不會去學習。所以幫助他們看到學習的意義,可以選擇怪罪環境,怨天尤人;也可以選擇接受環境,去做自己能做的。除了學科上有好的教學方法,也要在心態的引導上配合,才會有效果。
還有,《嗝嗝老師》最后還更進一步點出,并不是當了老師之后就不用再學習了,教人只是把自己所知道的傳授出去,但并不表示自己已經完美。這點也很值得已經“定型”的大人們思考,自己有多少年沒有改變了?沒有再吸收新知了?沒有再成長了?不見得是指學術上,待人處事上、生活態度上等等也都包括在其中。
以上只是列出一些,《嗝嗝老師》有不少很正面也很實用的訊息,透過輕松甚至有些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不是對觀眾說教,而是讓觀眾自己去感受,進而接受。這部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教育示范。
嗝嗝老師大學生的觀后感(篇5)
《嗝嗝老師》講述了患有圖雷特綜合癥的女老師奈娜瑪瑟帶領全校墊底的9F班學生逆風翻盤的勵志故事。故事平實卻風趣詼諧,發人深省,回味無窮。
奈娜雖從小患有圖雷特綜合癥,為了成為老師這個心中的理想孜孜不斷地追求。她執著,不怕失敗,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之精神。
正是因為心中的教育理想,她面對最差的班,不斷用愛心和耐心去感化學生,使學生真正親其師,信其道,為了自己,為了老師而學。
正是因為心中的教育理想,她改進教學方式,用頗具趣味的程式教學方法,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效果非凡。
正是因為心中的教育理想,她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給孩子澆筑希望、理想、追求。
主人公奈娜追求教育理想的過程,是一種人生態度,正是這種執著的、不斷追求的態度,也感染了學生,真正詮釋了教書育人,為學生點燃了人生的啟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