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觀后感從教育角度700字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所叫威爾頓預備學院,它以其沉穩凝重的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聞名。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死亡詩社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死亡詩社觀后感從教育角度700字篇1
看完電影《死亡詩社》覺得非常真實,前一秒孩子們喊這學校的口號“傳統,榮譽,紀律,優秀”,后一分鐘孩子們高喊自己的原創口號。孩子原始的天性細膩的在影片中表現,青春期蠢蠢的萌動真實的展現。影片中孩子的活潑,家長的專制,校長的古板,新教師的個性都強烈沖擊我們的心靈。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喜歡這個非傳統的老師,吹著口哨進課堂,將課堂搬到教室外的連廊,鼓勵學生撕掉課本的前言…… 我們能看見他真誠善良,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幫助孩子超越自己。所以孩子都喜歡上他的課,因為自由,活躍,快樂,可以乘著想象的翅膀高飛。這是他們也是整所學校從未發生過的事,以學院為首的傳統教育思想和以英文老師為首的現代教育的沖突和碰撞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這兩種教育有點像我們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如何做好素質教育,認真執行二期課改,教師還需要勇氣、智慧和實干精神。真正做到以人為本,讓孩子活出生命的活力和意義。
基丁老師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鑒于國情和孩子的不同特點,我覺得尼爾的死在我們的身邊可以避免。基丁老師教了怎樣選擇活著意義,但未教授如何熱愛我們的生命,對生命負責。尼爾為反抗父母的意愿以自殺為代價,讓我看后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班級的孩子有像尼爾這么強烈的興趣欲望,我們教師應該做好溝通工作,和孩子的心理輔導。不可能愿望現實不了就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是對自己生命的極其不負責任。當然現在也有個別孩子心靈脆弱,為不彈琴絞斷手筋,成績不好跳樓等等,所以現行“兩綱”教育中特別強調的生命教育。這也是我們教師不可忽略的方面,急需加強教育,希望悲劇不要在我們身邊發生。
影片《死亡詩社》中基丁老師要離開學校時,班里最內向的學生,第一個站到了課桌上,陸續有其他同學也站了上去。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行動向基丁老師表達自已他的敬意和感激。看到這兒,我落淚了……老師的成功是什么?是孩子考出好成績嗎?這是一個太淺顯的回答,我認為老師的成功應該是,作為老師你的思想、人品影響了孩子,指引孩子,而孩子正向著你期望的方向逐漸邁近,那種收獲和滿足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成功。“親其師,信其道”,讓我們先從關心、愛護身邊的孩子做起,相信定會有不俗的收獲。
死亡詩社觀后感從教育角度700字篇2
最近,內心似乎都不怎么平靜。前幾天又重新看了一些關于南科大的消息,著實敬佩朱清時校長。說來也巧,重新翻了一次《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提到了一步名為《死亡詩社》的電影,當天英語老師又力推了一番。于是,靜下心來看看這部電影突然間在心中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看完,感覺還是蠻復雜的。
首先,說說我最喜歡的john keating老師吧。我覺得他年輕時骨子里都是叛逆的。渴望自由,幽默,富有創新,能成為一位老師對能聽他上課的學生來說真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我記得一幕,his college asked him:“what you want them to be?”he answered:“free thinker”很簡單的回答,我覺得卻是回答出了教育的最終目標。試想,一個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人能稱得上是一個完整的人嗎?
說到這,我突然又想到自己所處的這么一個大環境。大家都學一樣的課,聽同一個老師上課,考一樣的試……這不是“文憑工廠”又是什么?這里我不想說太多,過段時間會好好總結一番。
john keating最后還是被解雇了。說真的,我覺得很遺憾。也讓我明白一點:一個人是無法戰勝一種體質或是一些個潛規則的,即便是它們早已迂腐至極。但從另一個方面想,john keating還是幸運的,他并沒有白白犧牲,他至少感化了一些人,讓他們重新認識了自我,讓他們明白自己究竟想怎樣去挑戰將來,雖然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算是劇中讓人感到最惋惜,悲傷的一幕吧),但我覺得至少他們進步了,至少像一個完整的人了。
對于現實,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我不奢望自己有類似john keating的spirit leader來引導我(或許也存在,只是我還沒發現)。我所能做的,只有自己努力改變自己,對自己負責。
寫到這,突然又想到南科大,在此希望她有個光明的明天吧。
死亡詩社觀后感從教育角度700字篇3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一開始,我就看到了一所管理嚴格,學生對老師神圣得尊重感,這是一所高校。里面的一切似乎都像是一個小世界。
尼爾,是這部影片的主角,他的爸爸希望兒子考上一所好的學校,就能有好的出路,可以找到好工作賺上大錢。他希望兒子一味地學習,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畢業之后能考上哈佛。但是尼爾在學校生活中,發現了自己演繹方面的天賦。他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于成功選上了校園話劇的主角,在父親不同意的情況下,尼爾完成了演出。本以為欣賞到他的才能之后,老爸可以一改執愿,同意他繼續演下去。
可是尼爾的爸爸認定了讓他好好學習,走父輩計劃好的人生,毅然決然地把尼爾帶離了劇場。當晚,悲痛欲絕的尼爾不想繼續這樣沒有靈魂的人生,開槍自殺了。
基丁老師是一個相比之下不死板,很開放的一個老師。他鼓勵孩子們做自己,鼓勵他們張揚自己的個性。然而學校古板的高層并不能理解他這種想法,借助尼爾的死亡,他們辭退了基丁老師。基丁老師雖然被辭退,但是學生們深知老師的`正確。
要做一個靈活的人,既不一味地循規蹈矩,也不毫無根據地闖蕩。不靈活,可能是會像尼爾父親一樣親手把孩子送進了棺材。也有可能像尼爾一樣,想不開自我了斷。看完了這部電影,我深深地體會到那種古板教育的失敗,他們培養出的人才,于古人來說沒有什么本質上的變化,因為他們的思想是全然復制而來的,只有基丁老師這樣,挖掘出學生們內心中的那個自我,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教育
死亡詩社觀后感從教育角度700字篇4
《死亡詩社》是一部外國勵志電影,它簡直是我從出生以來看過的最感人的一部電影。
電影講的是基丁老師教導他的學生們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的故事。一些學生們偷偷違反校規辦了“死亡詩社”,每天晚上跑出校門交流詩作,最后被一個叫“卡梅倫”的叛徒告密,詩社里的半數學生被開除,深受學生愛戴的基丁老師也被牽連,一起被開除。看到影片末尾基丁老師離開學校,跟同學們告別的時候,我的眼淚如決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的流了下來,太感動了。
真正的愛是什么?是無窮無盡的寵愛?是給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還是為他規劃一個錦繡前程?不,不,都不是!是給與他自己選擇的自由!
父母生下孩子,撫養他是父母的義務,教導他是父母的職責。但如果像電影中尼爾父親和那些校規那樣處處約束孩子,那就不是教育,那與綁架無異。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誰都不能隨意操控別人。愛是無邊的,但愛的方式跟愛同樣的重要。電影中尼爾父親和學校那樣嚴苛的管束,名義上是對學生的愛護,希望他們不走歪路,而實質上卻適得其反。
影片最讓我感動和羨慕的是基丁老師,他總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啊!而影片的最后,那么優秀的好老師卻被學校無情的開除了,太可悲了。故事雖然是發生在很多年前的國外,卻很值得現在的我們好好反思。
死亡詩社觀后感從教育角度700字篇5
元旦期間看了《死亡詩社》,覺得這個影片拍的很不錯,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為什么這部影片被當作教育影片被廣泛推薦給一線教師看,是為了向基丁老師學習嗎?基丁老師的教學方法的確很新穎并且值得借鑒,但他卻把好的教學方法用來教了不合適的學科和不合適的對象。
坦率地說,影片的悲劇結局基丁老師應該是負有一定責任的。基丁老師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藝術類,或者是如何寫作的課程,應該會是一位成功的老師,可是他的學生偏偏是要上耶魯,哈佛,將來成為牙醫或律師的未來社會精英,對于這些學生而言,外顯的激情是危險的。
這里又要提魯迅的“黑屋子”命題,把關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后卻沒有能力打開黑屋子,這豈不是更殘酷的事情?對此魯迅沒有給出答案,也許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難題。同樣,魯迅也是非常反對青年學生上街游行的,以免被某些勢力利用,充當了炮灰。對此我是同意的,有時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卻是正確的。
而基丁老師就是充當了“叫醒者”這樣一個角色,而當他的學生被開除,自殺,甚至到后來自己也被辭退時,他對此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悲劇發生。而最后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長!”的同學們,結局也會是被開除了,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是這樣的。
我想,基丁老師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激情,卻沒有告訴孩子們如何去掌控激情。對于這些青年學生來說,如何掌控激情,讓激情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發揮作用也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