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讀者讀后感1000字
《讀者》是一本廣大讀者喜愛的書刊之一,暑假中,我閱讀了一書,讀了以后,我學到的不僅僅是一本書原本的知識,而是遠遠超過一本書原有的知識,讓我學到了不同的人生哲理和做人的道理。以下是由小編為你帶來的高中讀者讀后感1000字。
高中讀者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1
近期在《讀者》第24期里讀到一篇文章,題目是《讓孩子快樂的技能》,讀后頗有感觸。
首先是作為一名教育者的感觸。從教二十余年,說實話,我還是比較喜歡我的學生的,但這種喜歡的標準好像隨著年齡的增長是有所不同的。在剛入職的三五年里,特別喜歡那種愛笑愛鬧的“古靈精”,下了課常常會被他們纏著一起玩。
后來,慢慢地也開始注意起那些平時不大愛笑的“小古板”,發現他們的腦袋瓜里其實蘊藏了很多令我驚奇的思想,交談起來感覺甚歡。再到后來,出于對教育公平的追求,我開始將關注的目光投射在那幾對長年沉默而黯然的眼睛上,一開始,他們的眼神是逃避躲閃的,即使強迫他們與我對視,我也感覺還是無法觸及到他們的內心。要與他們的心靈交流,需要我用很長的時間和真誠的耐心。他們是一群在課堂上和試卷里的失敗者,以前被定義為“差生”,現在改了名叫“后進生”。但是我發現他們中間不乏有很多有趣和有情的人,得到了他們真正的喜愛和信任后,我也真正地喜歡上了他們。原來,他們的世界其實比一般的孩子更豐富更真實也更有趣。可惜的是,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卻往往用一把尺子,將這些有情有趣但考不出好成績的人打入“冷宮”,剔出圈外,聚光燈下,只剩一群成績優秀的學生在跳舞。
新課程提倡“讓孩子快樂地學習”,學什么?學課堂上的?學書本里的?僅僅這些能讓學生學得快樂嗎?我想肯定是不可能的。葉圣陶曾經說過“學習即生活”,離開了生活的學習一定是缺乏情趣和實用性的,我們的孩子是鮮活靈動的,他們學習的動力更多地來自于“情感”,而不是“意志”,“十年寒窗為功名”的時代離他們太遙遠,所以無感。
其實,我覺得我們中國的教育,從古至今,都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生命的意義。我們每一個人,包括孩子,他們都是一個來之不易的生命,除了在該學習的年齡里好好學習外,他們還應當在這個年齡里好好地“活著”,這個“活著”不止于平安地活,更應該是快樂地活。讀后感·誰說孩子將來的日子還長著就可以先不顧生命的質量而負重前行,錯過了童年的快樂,生命是極為殘缺的,等你大了老了有條件快樂了,你能補回童年的快樂嗎?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代就沒有追求快樂的能力,長大了還有能力追求快樂嗎?
我盼望,我們的教育也能像《讓孩子快樂的技能》中的一樣,多幾把評價學生的尺子,重視個體生命,重視培養孩子追求快樂的意識和能力。中國有句古話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的教育如果能回歸本位,我想這句話是會成為真理的。
高中讀者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2
《讀者》就象一朵花,悄悄地開放,不需要別人去觀賞或者贊美;《讀者》又或者小巷里的女人,幽雅地立在那里,安靜地做著自己的事情。總之,沒有《讀者》的日子,我不想她,她也不想我,就象兩條平行的流水線。有一天,不經意間,又碰到了《讀者》,娓娓讀來,或清新淡雅、或奔放熱烈;或陽春白雪、或下里巴人。《讀者》包羅萬象,既有大家、專家之雅,也有小民、百姓之俗;既有科學經典,也有小品隨筆。總之,《讀者》是一本真正的打破了精英與草根,打破了雅俗的界限的雜志。后來,我每個月都會按時買回最新的《讀者》,彌補自己因為上網過多,落下的閱讀功課。最近的《讀者》對我的思考有很大的啟發,譬如對于中國大學教育擴招的思考,譬如對于全球氣候變暖的兇手追究,譬如看待生活垃圾的角度等等,《讀者》是一本比較適合這個時代的人們補充知識與精神財富的雜志。《讀者》雜志與互聯網也有莫大的關聯。首先,《讀者》采用的讀者推薦機制,很類似于今天互聯網的dig機制,從這一點來說,《讀者》的讀者不僅僅是信息的消費者,也是信息的搜尋者,不僅僅是消費,也有勞動付出。其次,《讀者》是一本符合博客精神的雜志,真正地做到了共享的理念,《讀者》分享的是知識,是情感、是希望。再者,今天Chinabbs、Qihoo、Bolaa等聚合型網站之所以流行,與《讀者》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就是對廣袤無垠的知識或者信息中,為網民或者讀者尋找到最能滿足讀者(網民)需要的信息。很喜歡《讀者》,沒有太多的.理由,就是喜歡。
我愛流淚,不過極少是傷心的淚,更多的,是因為感動。曾經把讀者里一個少年自強,又擔負著照料單親媽媽的故事讀給學生聽。學生還睜著大眼專心地聽著我讀下去,我卻哽咽著無法出聲了。懂事的孩子馬上有人站起來自告奮勇地幫我往下讀。那節課,整個教室教被一種感動所包圍。 有人說,《每一個感動都值得流淚》。文章中,有朋友聚會,要求每一個人說一件能感動他人的事,誰能讓大家感動哭了,其他的人就要喝酒。于是,一個又一個故事講完了,酒也一次次地一干而荊暢快!是的,所有的感動都緣于心靈深處的震撼,所有的感動都來自于靈魂深處,沒有真情,哪兒來的感動? 就這樣,在無數個與《讀者》相識的日子里,每一瞬間,那真,那善,那美,在心底里升華成了一輪明月,一盞香茗。
高中讀者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3
今天老師叫我們寫一篇讀后感,我于是隨手拿起了一本《讀者》來看,無意中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那片故事叫做84名乘客的生死表決。這片故事,內容雖然不算多,但卻是給了我很大的感觸。
這個故事的內容是1990年5月26日的一個早上,一輛飛機在空中飛了十三分鐘后擋風玻璃猛地炸開了,擋風玻璃一碎,機長被強大的風流給卷了出去,要不是空姐抓住了他的腳,他才沒有被風卷出去,還與空援中心失去了聯系,飛機上亂成一團,飛機開始迅速下降,如果想要有生存下來的希望,就要丟下機長,堵住窗口,才能生存,在飛機上的規定,機長要犧牲一切來幫助乘客,那么機長的生命完全取決于乘客的一句話,當空姐問乘客,丟不丟下機長,大家都漸漸地舉起了手,看此情形,空姐努力壓抑自己的情緒,不哭出來,可后來奇跡發生了,大家都慢慢把手放下來,最后沒有人舉手,后來飛機成功地降落了,機長也得救了,這個舉動不僅救了自己還救了別人。
我的感受是我們不要輕易放棄別人的生命,有的時候,拯救別人也是拯救自己,所以我們要給別人一次機會,就是給自己一次機會。
高中讀者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4
在自習室看到一本讀者文摘,大概是別人用來占座位的。信手翻開,卻看到一篇文章《讓“死”活下去》,是陳希米懷念她丈夫史鐵生的。文章處處縈繞的是思念和悲痛。史鐵生現在于我不算做遙遠了(我姑且大言不慚一回),只是自己變懶了,從來不愿把從他那獲得的一些零散的感受梳理到一塊,任它們流浪在筆記本的各個角落,彼此孤獨著。權且為看了這篇文章有感,也為讓我稍去一點懶人的惰性。初識史鐵生應歸功于五年級的那篇課文《秋天的懷念》,是一個實習老師給我們上的,隱約記得上完后讓我們寫了篇讀后感,至于什么內容早就淡忘了,僅只記我得到了老師的好評。那時候總分不清霍金與史鐵生;再接觸史鐵生的作品便是高中的《我與地壇》,張老師講的,似乎也沒有過多的感觸;高三快高考了,老陳將一些可能的高考素材貼在專欄里讓我們去看,史鐵生是12月31日逝世的,老陳覺得考的概率高,所以專欄里有好幾頁關于他的段子,那天體育課沒去玩到教室后面,剛好就看到了。
現在仍清楚的記得里面節選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里那頭老黑牛偷吃草的那一節和一些零散的其關于生死的看法,現在想想那時能將其記住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高考,或許正如別人所調侃的那樣,一到高考,屈原就無數次跳江,荊軻便又從易水出發;但我不否認對他質樸的滿含意趣的文字的欣賞。現在在學80年代文學,史鐵生也便再次拉入眼瞼。第一次讀的是他的《命若琴弦》,讀后便有一種悲涼與無奈:為了能再看一眼世界,老瞎子用心彈斷了一千根線,換來的卻是一張無字的白紙,面對真相老瞎子不能再動彈,吸引著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東西驟然消失了,就像一根拉緊的弦再難彈出賞心悅目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斷了,他發現他的人生目的是空的,但他也只能告訴小瞎子用心去彈斷一千二百根弦。縱使目的雖然虛設,可非得有才行。
莽蒼蒼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無所謂到哪來,無所謂到哪去,也無所謂誰是誰……我想史鐵生也是這樣鼓起他生活的勇氣的罷,對于他自己,生活的目的便是虛無,但為著他人傳承生命的希望,生活一如結尾說的那樣無所謂從哪來,到哪去,希望周而復始,只有活好過程,活出精彩,也便得到救贖。而想一想現實生活,也便如此,有時候做一些事或許目的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處在未知狀態,但我們卻也為之奮斗者,拷問不清楚的事努力去做,享受過程也便是好;生的那一瞬間也便開始了死的過程,這樣看來是悲觀的,但也應如史鐵生一樣,虛無的目標也必須有,為著活下去的勇氣,至死方休的行走!其次是《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本應歸入知青文學,然而在我看來,史鐵生的文章與其它的知青文學有著明顯的區別,他以委婉清俊的筆觸寫出了知青與當地村民相濡以沫的情誼,知青生活不再是迷茫與憤慨,而是有那么多的記憶和眷戀。一個身處苦難的人,對別人抱有一顆悲憫之心,表達著對世界的愛和對生命的眷戀。這是多么難能可貴之處。記得高中寫作文,遇到堅強等話題,史鐵生海倫等便被搬上了稿紙,但那時又能領略幾分他們的酸楚。史鐵生說他經常有這樣的一種感受:死神就坐在門前的過道里,坐在幽暗處,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的耐心等我。不知什么時候他會做起來說“嘿,走吧”。
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說,但不管什么時候,我覺得我大概仍會覺得有些倉促,但不會猶豫,不會拖延。這或許是一個頓悟了生與死的人應有的態度吧。正因為頓悟了自己,也便看別人真切了幾分,人性的高度也便升了一個層級,也便有了普世的悲憫之心。有人說今年12月22日是世界末日,我也曾想假若今年真是世界末日,世界將會怎?而我又會怎樣?媽媽弟弟說若真如此,每個人便不會去工作,只是享受,社會是混亂的,而我則覺得每個人會坦然的從容生活,因為我與他,我們都有了一個最終的判定書,苦也罷喜也罷,它都在那里,大家都要死,大家也便不怕死,也便都沒有死。或許媽媽的猜想是對的,我不得承。那天考完試一個人從桃園后面下來,那三個男生的話著實讓我毛骨悚然,大學生也有著如此粗鄙的.思想,那時的混亂也便可想而知了,或許人性本惡。這般看來對存悲憫之心的人的敬畏要更上一層。老師說不同的階段看不同的作品感受是不一樣的。重讀《我與地壇》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史鐵生看穿了死是一件無需著急去做的事,是無論怎樣耽擱都不會錯過的事,因此他選擇了寫作去完結他生命的輝煌。我曾假設史鐵生沒有承受住生命之重,那又怎樣呢?(這樣看我似乎是個無悲憫心的人)。白發人送黑發人,最難承受的也便是他的母親吧!兒子的不幸在她母親那里總是要加倍的。作為殘疾者的母親,她的生活是苦的,苦的太久以至于吃了甜也想不起這便就是糖。偌大的地壇,母親總會找到兒子,甚至連說話都小心翼翼。除了感動又能說些什么!我總是易于被他人的故事感動的淚流滿面,對于眼前的幸福卻總是無動于衷,每次對媽媽為我做的事認為理所當然,有時候心里裝著卻很少去表露,但無論如何那個人永遠與你最親。葉蓮子與吳為也便是永遠留在張潔身上的隱痛吧:我只是個朝圣的人|來到圣殿|獻上圣香|然后轉身離去|卻不是從來時的路返回原處|而是繼續前行|并且原諒了自己。老舍也曾說“人即使活到8,9十歲,有母親便可以有點孩子氣,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花瓶里,雖然還有色與香,卻失去了根,有母親,心里是安定的”史鐵生在沒有母親的日子一定是孤寂的,沒有人可以替代。后一代對上一代是血緣關系呈幾何關系遞減的級數,我也不便表明什么,只是經常給爸媽打一個電話,與這陌生之地給他們一個我安好的訊息罷了,或許正如一同學所說有沒有能力讓他們幸福是我們的責任,我至少也可以找一個目標奮斗著。
史鐵生喜歡去地壇,我猜想其一是源于一個殘疾者對世界的靜聽,另一個是他在尋找一個,可以讓靈魂棲息的地方。我也一直堅信人于喧囂時,自己是空虛的,唯有獨處時才可以找回本我,每個人都需要一種內在的寧靜,可以以逸待勞的整理一切外來印象,這樣人或許才有一種連續性和完整性,當人被紛繁的外部生活攪的不安寧時,他也就斷裂破碎了,失去了消化吸收外來印象的能力,于獨處時人便會去消化世界。然而人畢竟是社會屬性大于自然屬性,我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很鬧,不知想要干什么;有時候在獨處時倍感孤獨與害怕。似乎尋求這兩點之間的平衡支點永遠是那么困難。或許這也便是生活,矛盾,煩惱處處都在,每一階段都有,擺脫不掉,總在一步步消解煩惱中成長著。與史鐵生相比,我的也便是小巫見大巫了,但與每個人而言,煩惱有何所謂小大之辨,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情感激蕩。有些事難得糊涂,靜待船到橋頭自然直。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一個傻女子,面對生死之學,面對生活,至少是有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也唯有向史鐵生致敬,在他人的引領下,于生活中且觀且行!
高中讀者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5
新學期,新氣象。這學期老師還在班里開展了課外閱讀活動。在假期期間我們每一個考95分以下的同學都有一項特殊的作業,閱讀《讀者》上的十篇文章。這是不是很簡單呀? 不,還有要求呢:寫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劃出好詞好句和中心句。
我是第一次接觸這種雜志,第一次看《讀者》上的文章。《讀者》的文章非常好,不僅有蘊含深刻道理的意林、風趣幽默的笑話專欄,也有情感真實的名人軼事欄目但也有一些不適合我的,所以我精挑細選了一些適合我讀的文章,《讀者》的十篇 文章寫完了,假期也結束了,轉眼開學了。
現在《讀者》成了我們班討論的焦點。在每周一下午的第一節語文課和周三下午的兩節作文課,是我們講《讀者》的時間。老師讓同學們一個一個上臺講,讓同學們講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下面的同學認真聽,根據情況進行補充,老師還向同學提出一些更深入的問題,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
《讀者》這本書的文章有的讓我落淚,有的讓我開懷大笑。現在《讀者》成了我身邊最好的伙伴。我也成了《讀者》最忠實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