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讀文學《三體》的讀后感1000字
《三體》整個故事大氣輝宏,天體物理知識與曲折的情節完美結合,看完讓人大呼過癮。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讀文學《三體》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必讀文學《三體》的讀后感1000字(篇1)
劉慈欣的《三體》獲得了被譽為文學界諾貝爾之稱的雨果獎。這是中國人首次榮獲此獎項。前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是三體的粉絲,他看完第一本后就深深入迷,可是第二版還沒有出版,奧巴馬直接命令手下的人去出版社復印原稿,當奧巴馬看完三體后,感慨道:我曾經認為我當上美國總統很厲害,但看完這本書后,才感到我在整個世界,整個宇宙的渺小。《三體》到底有什么獨具匠心的地方吸引人呢?
劉慈欣,你或許不熟悉他,但只要看過科幻小說的人一定知道他,他可謂是中國科幻界教父級人物,不僅獲得過雨果獎,還獲得過七次科幻銀河獎,他的粉絲被親切的稱為“磁鐵”。粉絲給他也起了一個名字,人們通常叫他大劉。
他看起來是一個平凡的人,但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他畢業于華北水利水電大學,一個不是特別優秀的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娘子關電廠擔任計算機工程師。之后,電廠倒閉,他便回到家成為一名家庭婦男,但這并不影響他成為一位偉大的作家,反而一個安靜,不浮躁的環境更能讓作者成下心來。比如著名的法國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就是在安靜環境下創作出了偉大的作品《八十天環游地球》《海底兩萬里》等著名作品。或許有人認為“我”沒有良好的教育環境,教育資源,但這都是客觀困難,只要你肯客服,主觀意愿,那么你離成功就差一個機遇。做人要自信,這是每個人的底氣,如果沒有他,那你注定是一個平庸的人。
大劉的作品有很多,最具代表的便是《三體》,他的思維很縝密,即使人物,事件很多,但都會很條理的寫出,不會搞的人暈頭轉向。寫的事件都是符合科學依據的,比如量子糾纏等。高曉松說過:科技的發展需要藝術的想象和技術的支持。可見科幻作家,藝術家的重要性,若沒有他們,技術將一直停留不動,人類也就不會繼續發展。他開的腦洞都十分之大,并且也符合科學原理,不像有些科幻作家,只給你講表現,而不講原因。承襲了古典主義科幻小說中節奏緊張,情節生動的特征,并且在看似平實拙樸的語言中,濃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學和自然的偉大力量。
《三體》揭露了人性的缺點。文中角色羅輯一直握著發射器,只要三體文明進攻地球,他便將三體坐標發出去,使地球和三體和諧相處了一百多年。但過了一百多年后,人們認為羅輯太冷酷了,便將發射器交給了圣母葉文潔,使地球遭遇了巨大的危機,這就是人類的缺點好了傷疤忘了疼,人類經歷了無數次戰爭,人們知道和平的美好,但當今世界并不太平,這便是最典型的事例。
《三體》告訴我們世界是殘酷的。三體寫了一個“黑暗森林法則”,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于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恒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
《三體》這本書我認為不僅僅能歸屬到科技領域,而是凌駕于所有科目之上的,它豐富了我們的想象力,打開了腦洞;告訴我們人類的缺點,客觀的剖析了人性,社會;能讓我們靜下心來思考人生的意義。最后我用科幻作家何夕對大劉的評價結束本文:劉慈欣是一個冷漠的宇宙觀察者,冷酷的道德評判者,再加上一個冷靜的思想者。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偉大的作品,這就是劉慈欣的獨特之處。
高中必讀文學《三體》的讀后感1000字(篇2)
在暑假里,我讀了《三體》這部科幻小說。作者是中國科幻小說的里程碑人物劉慈欣。
《三體》摘得了世界科幻的最高獎項——雨果獎。整個故事大氣恢宏,天體物理知識與曲折的情節完美結合,看完讓人大呼過癮的同時,也會掩卷沉思。
當兩個世界用光年來表示距離時,我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樹葉上一顆晶瑩的露珠,轉瞬即逝,都是微不足道的。除了曲折的劇情,小說中對人性的討論更加引人入勝。當地球ETO的精神領袖葉文杰向地球那個遙遠的、未知的陌生世界發出電磁波,讓三體文明來取代地球文明時,她對人類或說是人性的絕望在我的腦中久久揮之不去。自己在生產建設兵團看見大興安嶺的數目被身邊的一個個團員鋸倒,自以為找到知音卻被背叛入獄……他所遭受的這些重創我沒有經歷過,更無法去想象。經歷了這些事情,他終于在一個血色清晨背叛了人類。單純并不困難,困難的是你經歷了許多事,還能保持單純。
文中有一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瘋狂面前,理智顯得是軟弱無力的。很多人本是十分理性的,但在瘋狂面前都選擇了放棄,但羅輯沒有。他本是一名嘩眾取寵的大學教授,卻在聯合國大會上被選為面壁者。頂著巨大的壓力,運用自己的智慧,他終于悟出了黑暗森林理論,創建了黑暗森林威懾,用這種幾乎是同歸于盡的方法成功威懾住了三體入侵者,維護了人類的尊嚴,是地球避免受到三體人的侵占。之后又作為地球的“執劍人”保護地球五十一年,幾乎是被奉為神靈,卻在最后被控訴多年前隊黑暗森林威懾進行的實驗毀滅了一顆恒星,毀滅了一個文明。我不由得感嘆人性的善變。當別人需要你時,可能會盡其全力去奉承你,對你客客氣氣,當你失去了作用時,你就成了一顆沒用的棋子。另外,羅輯在這里被控訴毀滅了一個文明,那么,我們是否有權利去剝奪一個生命呢?生命是不可侵犯的,尊重和愛護生命是一個文明或一個有良知的人的道德底線。人類之所以能延續到今天,不僅是因為科技的發展,還有愛。愛就是人的人性,這點在主角程心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的兩次抉擇:不暴露三體文明的位置與讓星環城想太陽系聯邦政府和太陽系聯合艦隊投降,都是她的人性的體現。
然而,她的選擇,一次讓人類面臨被三體文明侵占的的危險,另一次讓人類失去制造光速飛船,躲避黑暗森林打擊的機會。看起來是出于人性的選擇卻導致了悲劇的結果,是不是他的選擇錯了呢?我想不是,人沒有任何選擇是正確的,因為你永遠無法知道另一個選擇是否正確。“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文中的這句話十分經典,沒錯。在末日戰役中,太陽系聯邦三個艦隊5000多艘恒星級戰艦,為了展示所謂人類的尊嚴與力量,全部出動去攔截三體文明一個小小的探測器,小題大做。可正是人類的傲慢與對三體文明的輕視,試5000多艘星際戰艦被一個大小不如三體艦隊十分之一大小的探測器毀滅,而且還是采用人類海戰最古老的方式——撞。人類因為傲慢而失去了太陽系防御的全部力量。驕傲是最可怕的陷阱,而這個陷阱往往是自己挖下的。在我們的學習與生活中,對好成績的自滿,對夸獎的驕傲,有時會使人摔一個大跤。謙虛而不是自我是最好的姿態。
《三體》中還有許多經典而富有哲理的話。“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沒有永恒的敵人或同志,只有永恒的責任。”“死亡是唯一一座永遠亮著的燈塔,不管你向哪里航行,最終都得轉向它指引的方向。一切都會逝去,只有死神永生。”讀一讀《三體》,不僅是一波三折的情節,其中蘊含的哲理與對人性的思考,感受其中深深地韻味,你一定會被吸引的。
高中必讀文學《三體》的讀后感1000字(篇3)
一口氣讀完了科幻小說《三體》三部。如果不是因為有了堅定的基督信仰,我一定會被《三體》洗腦了。
在信主之前,特別是在學生時代,我曾經非常相信人類文明是有輪回的,就像三體文明。那時常常幻想在我們現在這代文明之前,一定有一個已經被毀滅的、曾經高度發達的文明。當時也非常愿意相信有外星人的存在。《三體》正契合了我的這些主觀瞎想。
《三體》也帶給了我以前不曾想到過的震憾。
首先,我從來不曾想過宇宙是不是一個黑暗森林。《三體》把宇宙中存在的文明比喻成一個黑暗森林,大家都小心隱蔽自己,尋找對手。誰暴露了坐標,誰就等著被催毀吧。而地球人對此茫然不知,反到像一個缺心眼兒的孩子,想方設法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存在。最終把自己帶入毀滅。
其次,我從來不曾想到過高等文明毀滅低等文明時,是那么易如反掌。一個值班的觀察員隨手甩一張二向箔,不費吹灰之力,太陽系就從三維被降到二維,變成了平面一幅畫。
太陽系一個星球接一個星球被壓入到二維空間。作者對地球毀滅作了特別細致的描繪,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母親舉著自己的孩子,但這個孩子也只不過比母親延遲一瞬而已,統統都被壓成平面。
地球人為了抵御外星人的入侵,曾設想了種種的可能,甚至建立太空城,移民到外太空。但是人類這一切的聰明智慧和建造,在高等文明的打擊下,就像成人看孩子搭的積木,甚至是一個笑話。
放下書,被作者劉慈欣的腦洞深深折服。但他的腦洞再大,也終究是人腦,以人腦就可以幻想出這些我們普通人無法想象到的神奇能力,那么上帝真實的能力和作為,真是我們人類無法測度的。想到有一個老姊妹,當她說到上帝有時候沒有應允她的禱告時,她自己安慰自己說:上帝那么多兒女呢,總有顧不到的時候。我們常常把上帝局限在我們有限的想象中,如果我們想更多地認識上帝,必須首先承認自己的無知。
讀罷《三體》,我更有著深深的感慨、感恩和感動。
感慨的是,人算什么?在茫茫宇宙中,人類的文明、歷史、情感、意志,都算什么呢?人類何其渺小。
感恩的是,掌管宇宙萬有的上帝,圣經清楚告訴我們他是愛。“他就是愛”,這不是說上帝有愛心,而是說他就是愛的本體,如果沒有愛的本體,人根本不知道何為愛。試想一下,如果上帝不是愛,他又有著至高的能力,那么按照《三體》的理論,該是多么恐怖的事。他可以把我們的生存環境造成三體世界那樣,有三個恒星,讓人類在亂紀元和恒紀元之間痛苦地延續,也可以憑他自己的意思,用我們想破腦袋也想不出的辦法,毀滅人類。但圣經告訴我們“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多么平安的信息。
感動的是,這樣一位宇宙的創造者和主宰,他居然眷顧渺小的人類。他不是高高在上讓我們恐懼戰兢、仰望膜拜。他與我們聯結的時候,也不是象《三體》中的高等文明,都是派一個小觀察員。他自己親自道成肉身,成為人的樣式,他更是讓圣靈內駐在我們每一個信他的人心里,讓每一個微小的個體可以直接和他對話。多么奇妙的恩典。
《三體》風靡一時,在國際上也獲得多項大獎,有非常多的人成為三體迷。但是人們往往愿意相信科幻小說中的想象,愿意相信有三體文明的高科技打擊模式,愿意相信有歌者文明的降維毀滅模式。但是卻不愿意相信《創世紀》里記載的上帝的.七日創造,認為那是神話故事。
感恩神就是愛,他是愛的本體,愛的源頭。更感恩他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
高中必讀文學《三體》的讀后感1000字(篇4)
小時候有一個夢想:當一名天文學家。對那個充滿神秘的星空,總是有無限的向往。
長大了,抬頭遙望星空的機會越來越少,也漸漸忘卻了星空的魅力。再次抬頭仰望星空,卻發現現在工業高度發展之后的環境,已經遮蓋了宇宙原本的色彩。這層紗幕背后,隱藏了多少秘密。劉慈欣的《三體》,用科幻,給我們詮釋了宇宙。
《三體》共分三部,《三體》、《三體2·黑暗森林》和《三體3·死神永生》。從開始,到宇宙終結為止。討論整個人類的生死存亡問題,從中還是可以看到使命的力量。這種使命感放在現實生活里是一種悲劇,但是投射在科幻小說里卻相得益彰,顯得氣勢磅礴,尤如史詩。
《三體》講述了時期科學家葉文潔發現了宇宙人的存在,通過太陽輻射與三體人取得聯系,從而致使三體世界欲圖毀滅地球文明。三體人能脫水,有三個太陽,能風干儲存,作者用獨特的三體游戲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全新而有趣的世界。地球人類為了自救,進行了面壁者計劃,其中的三位面壁者均以失敗告終,只有羅輯最終發現了黑暗森林宇宙法則,從而威懾了三體文明。而在羅輯之后,程心接受執劍者身份,卻在幾分鐘之內被三體文明摧毀了地球防御。而章北海引領出宇宙深處的艦隊,終于執行了黑暗森林法則,致使三體文明被摧毀,而地球也面臨了被發現的危機。在云天明從三體文明傳回的情報中,地球文明發現了三條自救方案,最終以掩體世界作為最終選擇,而托馬斯·維德等人知道這并不是安全選擇,致力研究逃離計劃,在即將成功的時候,程心又一次為不暴露掩體世界而選擇放棄。最終在歌者的二維化紙片中,地球文明走向了滅亡。唯有程心與艾AA逃離了地球。之后程心走到宇宙的盡頭,觀看了宇宙的終結。
對于整部小說,印象最深刻的算羅輯博士。羅輯原是一個游戲人生、玩世不恭的形象。卻在命運的驅使下成為四位面壁者之一,在其獨特的思維模式下找到了自己的夢中情人,并為愛激發了保護地球,威懾三體世界的勇氣。然后又用盡一生,成為執劍者,使用他發現的宇宙黑暗森林法則保護了地球。
女主人公算是程心了,這位見證宇宙終結的人,也兩次放棄了拯救地球的機會。心存無限的善良與愛,卻也以此背棄了生存法則,使地球人類走向了最終的滅亡。這不禁讓我想起有時候,錯誤的愛與善良,只會把生活推向深淵。
高中必讀文學《三體》的讀后感1000字(篇5)
要說《三體》留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覺得可以用兩個字概括:渺小。
當無數科幻電影在極力描繪未來世界的美好圖景時,《三體》則殘忍地把幻想置入現實之中,用硬科幻的風格,描繪了宇宙的無情和黑暗。在宇宙的黑色大幕下,人類、文明甚至生命本身,都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
《三體》三部曲,人類是渺小的:
在著名科幻電影《太空漫游》中有這樣的情節:外星人在遠古的地球上樹立了一塊黑色方碑。隨著文明的發展,人類無數次去測量這塊方碑,但無論用多么“先進”的測量手段,這塊方碑的三邊比例,永遠都是精確的9:4:1。外星文明用這樣的方式,彰顯自己的力量,同時嘲笑著人類智慧的微不足道。
《三體》完美致敬了這個“細思恐極”的橋段。在戰爭前夕,“三體”文明向地球送來一個探測器“水滴”。人類馬上發現即使用人類最精密的.顯微鏡觀察,“水滴”的表面依然是完美的鏡面,無法找到一絲瑕疵。“水滴”的存在,已經遠遠超出了人類科學所能理解的范疇。不久之后,這個探測器就只身進入戰場,僅僅利用沖撞的方式,就將人類準備了數百年的艦隊撕成了碎片。
黑色方碑也好,“水滴”也好,雖然都只存在于科幻小說中,但它們代表的巨大的未知卻是實實在在的。縱觀物理學的發展史,人類已經取得了許多成就,然而同時出現的還有更多超出我們理解的東西,比如黑洞,比如暗物質。在宇宙這個命題面前,人類知道的或許比螞蟻知道的并沒有多多少。
“水滴”與人類的機械臂,文明是渺小的:
小說中描述了這樣的一個場景:當人類文明的存亡危在旦夕的時候,人類開始為自己的文明建立墳墓,試圖在宇宙中留下我們曾經存在過的痕跡。極具諷刺意義的是,人們突然發現,為了能讓信息保存一億年,窮盡人類所有的知識、技術和創造,最終只有一個可行的辦法——“把字刻在石頭上!”。讀后感·在漫長的時間面前,人類文明變得一無是處,我們即將消失時所能做的,和數萬年前我們剛誕生時所能做的沒有任何區別。
無獨有偶,先進的“三體”文明從誕生開始就被所在的“三星”系統所困擾。三個恒星就像三個死神,它們無法預測的行為隨時可能將三體星球化為灰燼。在恒星的力量面前,“三體”文明沒有能力改變自己星球的宿命,只能選擇逃亡。
無論文明多么發達,在時間和自然力量面前,都顯得無力和微不足道。
《太空漫游》生命本身就是渺小的:
在談及環境污染問題的時候,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地球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拯救的是人類自己”。說到底,生命不過是物質的依附,是宇宙中意外的產物。就像水和魚,無論干凈還是骯臟,水永遠是水,死去的只是魚而已。
在《三體》的幻想世界里,智慧生命就是水里的魚,即使他們能宛若天神一般,將宇宙折疊、分裂、肆意改造,然而沒有任何一個文明能離開宇宙本身而生存。當故事的最后,面對千瘡百孔的宇宙,所有生命都面臨同樣的命運,就是走向滅亡。
作為一部硬科幻小說,《三體》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讓人去思考一些平時從來不會思考的問題。它雖然不是哲學巨作,卻從宇宙的尺度,一次次沖擊著讀者對世界和人類本身的認知。
如果某一刻我們沉迷于“人定勝天”的幻想,那《三體》這樣的小說,則讓人重新想起對這個世界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