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800字
萬歷十五年全書共分七章,分別寫了最高統治者萬歷皇帝、大學士申時行、首輔張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識分子李贄、抗倭英雄戚繼光等。這里由小編給大家分享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800字,方便大家學習。
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800字精選篇1
公元一五八七年沒有彌賽亞的誕辰,沒有先知的教誨,沒有預兆變遷的星斗閃爍滿天。有的,不過是一張張臉罷了,一張張疲憊地奔波于歷史的定格之中的臉。
萬歷注定不是屬于帝王的時代,這張臉譜中注定沒有多少王權的神氣。大明王朝注定只是封建史上的一個瞬息,而萬歷朝大約是合眼的前奏,畢竟紫禁城中休憩的已不再是一個雄心壯志的統治集團,這點,萬歷之前的嘉靖就感覺到了——萬歷同他一樣早年登極,充滿變革和振興的希望,但這一些希望都隨著自身年齡與矛盾的增長、深化漸漸瓦解。明孝宗(弘治)應當感到悲哀,因為他的子孫沒能像他那樣扭轉祖宗留下的可怕局面。也正是因為如此,多事之朝才如同一出又一出的折子戲,留下那么多紅紅綠綠的角色。
惟獨有個人不繪臉譜,單看他一眼就覺得有凜然之氣撲面而來。他不是貢生,鄉試出身,也不應是有權對別人吹胡子瞪眼的那一類,卻絕對有憋著氣唱大紅臉的天賦。他叫海瑞,就是鼎鼎大名的海剛峰。如果出生在當今社會,他一定算是個勤奮的好少年,與此同時,又是無知的憤青。想要為萎靡的朝政打一劑強心針的他,若不是有打不死的勇氣,怎么敢傲立于群臣之中?說他簡樸,卻又囂張,普天之下,凡為仕者無不懼其威風;說他忠誠,卻又不能扛頂風的旗,固執于毛皮小事之間。一個儒道的修行者,一個齋戒靈魂的素食者,他因為與塵世相觸而不再是圣賢。這不僅是海瑞的不幸,更是明王朝的不幸。他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舒展自己的政治才華——以博得帝王的信任。但嘉靖尚道,萬歷重情,他只能做一面沒有人去照的鏡子,被擱置三朝的老臣。
明朝沒有李世民,沒有長孫氏,宮廷中人人戴著面具。讀《明史》我幾乎沒有抓到一個背影,但慶幸《萬歷十五年》讓我勉強看見了一個海剛峰。幾乎孤芳自賞的他,行走于濃妝艷抹的人群中,很干凈。他死的時候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鏡碎了,卻沒有人去補。
萬歷十五年,一五八七,明代的又一面鏡子不在了。在一片景仰的聲音中,海瑞那張不戴面具的臉成了永遠的幻影。他的矛盾并不來自內心,而是與外界摩擦的結果。我不想假設他為那個時代的良心,或許他沒有資格,李贄有,因為他懺悔過。
海瑞不會回頭,他不知為何要懺悔,他要做信念,而不是心的殉道者。大明王朝合上眼的前一刻,他或許,是最后的那個憤怒的拳頭。
臉?對,他的臉,不過是一張皮。皮下的,才是硬骨頭。歷史的臉譜是多端的,但油彩背后的,方是本原。一面能透過它的鏡子,是不是很好?
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800字精選篇2
初次接觸書名,給我的直覺,無非是寫萬歷十五年那一年發生的歷史事件。該書是黃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三十年之嘔心力作。最早在美國出版,該書的英文名字翻譯成漢語就是“平淡的1587年”。大明立國近三百年,我國封建社會近兩千年,但但摘取這一年,能寫出什么樣的歷史?讀史可以明志,讀史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解讀那深邃沉淀的歷史。我細細翻來,每天讀那么一小段,合上書本之后,又再去慢慢回味。瞬間,那種彌漫著焦慮,掙扎,痛苦的人物,一個個活生生起來。從首輔大學士張居正,和事佬申時行,思想家李贄,軍事家戚繼光,清官海瑞,以及萬人之上的萬歷皇帝,沒有一個不是生活在痛苦之中,他們現實的遭遇和治理天下的宏大理想,都有著無法彌合的沖突。這些人都沒有善終,甚至于抄家罰沒。這是一本以平淡的1587年為基本支撐點,然后讓人物陸續施展自己的政治包袱,現實與理想的碰撞,失敗后的毀滅。
作者以一斑而窺全豹的方式,一絲一縷的分析,視野直指上千年的中國歷史。中國從漢代獨尊儒術之后,中華民族的歷史,基本上都是以儒家思想和孔孟之道來統治天下。歷朝歷代,都是通過龐大的文官集團,實行郡縣制,來統治全國。隋代以后,通過科舉制度來選拔官吏,這些文官從小就飽讀經書,滿腦子的孔孟思想,都以仁政愛民為基本的做官準則,時刻要體恤民情,以民為本。這些封建社會的官吏,薪俸很低,要維持自己家庭的生計,享受錦衣玉食,根本無法實現。然后就行成了一套官場的歷史潛規則。一方面道貌岸然的宣揚孔孟之道,一方面又魚肉百姓,實現自己小團體和大團體的利益最大化,為自己的_找到更合理的借口。在封建社會,歷代帝王,都是宣傳以德治國,沒有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即使有相關的法律制度,也被歷史潛規則打破。同時官員為官的行為,又缺少及時的監督和制約,這就造成了官員們當面一套,背后一套,陽奉陰違,完全為自己的小九九做打算。官員的臉只會向上看,只對上級負責,又怎么會對百姓負責?那些文官們內心深處的尷尬和不安,也對他們的思想產生很大的影響,一方面是圣賢書的教導,一方面是現實里必須接受的官場潛規則。當文官們在捫心自問和尷尬之后,聰明的大腦很快就會適應這樣的官場潛規則,搜刮起民脂民膏,哪里還會有憐憫之心?
在這一制度下的悲情人物,首推海瑞。海瑞是個清官,是個楷模,正是因為寡而鮮,才能成為模范,滿朝文官都是海瑞,何來楷模?當海瑞在孔孟思想的熏陶下,立志做為一個清官的時候,他的私人道德其實已經和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公共道德,或者說官場潛規則發生了沖突。很多文官,都知道自己去_是不對的,但是,你要想在這個圈內生活下去,你就必須去貪污,去隨波逐流,否則,只有頭破血流。儒家思想的道德體系,給予了海瑞無窮的力量,讓他無所畏懼的站在反對_的最前沿。可是,整個文官集團,都滿足于現狀,并安于現狀的時候,他們所接受的孔孟之道的思想,就發生了根本的質變。一方面認識到遵守道德體系要丟官罷官,一方面又要宣揚道德體系來維護他們的統治,就會表面裝作清廉的樣子,背地里嘩嘩的數銀子。越是高調的文官,越是最大的貪官。道德以陽的一面存在,而私欲則以陰的一面存在。當道德給他做了一個幌子的時候,私欲就可以無限制的膨脹。當道德可以代替管理國家的時候,文官集團里的官員,則會打著道德的幌子滿足自己的私欲,每個人從骨子里并不鄙視海瑞,甚至是仰望海瑞,但是,沒有人愿意做海瑞,這就是封建社會文官集團的現狀。
對于孔孟之道的作用,歷代皇帝都極力推崇。他們和他們的文官集團想用道德的力量,來統治他們的疆土和人民。用道德體系來保障鄉土秩序,而不去大力的發展科學技術。在1587年,萬歷領導下的文官們在勾心斗角的時候,西班牙人帶著他們的堅船利炮,發動了對英國的全面戰爭。西方也拉開了全面的工業革命。歷代皇帝都會被推崇為人的楷模,上天之子。萬歷從懵懂無知的小皇帝,到勵精圖治的精干皇帝,再到頹廢無為的慵懶皇帝,他的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在年輕的時候,多么的想建立一個強盛的大明帝國,而且親身去實行各種禮儀規范。來實現以“禮”來建立人們對道德的信心。可是,當他在看穿了這些文官們的陰陽兩面以后,思想發生很深的變化,開始了消極怠工。他的消極怠工,不是針對個別文官,而是針對整個道德禮治體系。在傳統戲劇里,皇帝都是至高無上的權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而了解了萬歷的遭遇之后,也明白過來,皇帝并非可以隨心所欲,皇帝只不過封建帝制里的一顆最大的棋子而已,而且始終受著道德禮教體系的壓抑和控制。
勵精圖治,嘔心瀝血的萬歷首輔張居正。他幾乎開創了“萬歷盛世”,把明朝多年的積弊,表面上一掃而光,國庫充盈,而實際上他為明朝的最后滅亡埋下了最大的禍根。他死后遭遇清算,其實與萬歷關系不大,主要是因為他的性格造成的。從小就接受孔孟之道教育的張居正,身居首輔之后,一心只想把大明江山,打造的秀美絕倫。他所實施的改革制度和現行的文官制度格格不入,他沒有從根子上發現,一次大改革措施,要從根本上能讓絕大多數文官相安無事,否則理論上的完美,最終也是以慘敗收場,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也是如此。他的死后被清算,甚至他生前所提拔的官吏受到牽連,這不能不說是他一生最大的失敗,當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文官體制上有缺陷的時候,他以個人之力,想改變整個時代,則是多么的渺小無奈。以至于后來的首輔申時行,好像看透了其間玄機,做起了和事佬,成了一個萬歷皇帝和文官之間的緩沖劑,為此不惜犧牲原則。他們二位的做法,初衷都是好,都是想讓大明帝國的國家機器正常運轉起來。可是張居正的緩沖劑失效了,造成了他死后的被清算。在文官集團和萬千小民之間,明朝所采用的就是以禮和道德來維持國家秩序,也可以理解為,明朝并沒有真正以《大明律》來維護他們的統治秩序,而是靠道德和禮教,而道德和禮教又是比較抽象的一些準則,在私欲面前,不堪一擊。正是這腐朽的制度,才造就了一幕幕慘絕人寰的改朝換代的悲劇。
歷史就是這樣的神奇,透過歷史能讀懂未來。歷史總是在創造匪夷所思的故事,相同的歷史,由不同的人去描述,就會有不同的歷史觀。歷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細節之中,不同的人發現的細節不一樣,所得到的感悟就迥然不同。《萬歷十五年》所表達的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縮影:絕對大多數的人都穿了件絢麗的外衣,那就是滿口仁義道德,背地里卻干著傷天害理的勾當,來滿足自己的私欲。
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800字精選篇3
王國己,男,1971年出生于甘肅省民勤縣。現任教于一省級示范高中。
愛好讀書,正在為一家雜志英譯論語供連載。有多篇教育教學論文發表。
“當年,在我國的朝廷上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于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這一段可謂是為《萬歷十五年》整本書定下了基調。后面的內容恰是圍繞它逐次展開,讓我們看到明朝歷史錯綜復雜的局面,那種表面上平靜而其實暗流涌動,一股無形的力量推動者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然而并非是帝國的發展和強盛,而是走向式微和衰敗。此書在以后的敘述中則讓人深刻地感受到歷史并非總是在辯證中展開,也不是黑格爾所謂絕對理念的最終勝利。
正如作者所言,這本書對“中國以道德替代法律”“已經批評得很透徹”。皇帝,無非是象征,是抽象的道德和智慧的代表。而所謂德行大部分就體現于各種禮儀之中。“一登皇位,他的全部言行都要符合道德規范”“任何個性的表露都有可能被指責為逾越道德規范”。所謂“有德者居之。”正是圣賢的訓誡。皇帝即是以自己的德性為國家做出貢獻。然而道德規范的解釋卻屬于文官。從此書的敘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九五之尊的皇帝實在是在臣僚們以道德的名義為要挾而牢牢地被控制在文官集團之下。然而“四書”中的原則,在有些人無非是具文,拿來做職業上的口頭禪。從皇帝親手安排皇太后入殮時的一切細節,卻又以偶患濕毒、敷藥未愈、行走不便作為理由,免除自己應該在眾目睽睽之下參加的繁文縟節就可以看出文官制度對皇帝本人的要挾與節制已經超出了皇帝本人所能接受的程度。這正是文與質的矛盾。在此種較量中,萬歷皇帝遭受了越來越多的挫敗感,最后以“罷工”作為對抗的武器,帝國的衰亡也就是遲早的事了。
從前邊的敘述可以看出,倫理道德無非是拿來作為維護帝國統治的工具而已。這正是儒家倫理道德的虛偽性,對此,鄧曉芒寫有一篇長文《從康德的道德哲學看儒家的“鄉愿”》對此加以了批判,令人信服。
“表面看來皇帝具有傳統賦予的權威,他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其實皇帝是在臣僚們以道德的名義為要挾下按照文官集團所確定的規范來行動。任何超越和違背此種規范的行為將被加以“昏庸無道”之罪名,萬歷皇帝就曾受到臣下如此的指斥。原來,“百官之所以絕對服從皇帝,即使不是有條件的,但也決不是無目的的。君主專制本來與文官制度是相輔相成的。”皇帝越過這個界限行事的不是沒有譬如萬歷的叔祖正德皇帝就曾經“毫不費力地作弄了他的臣僚”正德皇帝有“超人的膽量、充分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他曾親自訓練老虎,差點就此死于非命;親自操練兵馬;率軍作戰,得勝回朝;自己給自己加封“威武大將軍”稱號……諸如此類自然引起了文臣們的惶惑以至憤慨,而其中真正的原因就在于“皇帝挖空了他們苦心構筑的政治體系”。萬歷皇帝“缺乏他叔祖的勇氣、積極性和尋找快樂的情趣”,那就只能當“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那就是參加代表著道德的各種禮儀。苦悶之余,只有“用一些更為無聊的方法消磨時光”。一個喜歡活動的人物具備著充沛的精力,但又無法用之于作出積極的創造。”自此埋下歷史悲劇的禍根。
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乃人性、社會責任、道德倫常、體系的文化語法規定等等交織而成。其間的復雜很難用一個維度講得清楚。而且只有拉伸前后的歷史歲月,方能看清楚一部分的歷史走向。這也正是黃仁宇提出大歷史觀的一個原因。
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800字精選篇4
周末,天氣蒼白,發霉的心情,覺得該出去曬曬太陽了,和好友一起到書店,買了本中華書局出版的《萬歷十五年》,一口氣看了半本。萬歷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國,在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于忽視的事件。
萬歷十五年,沒有人能拯救朝政的腐敗。高拱,張居正,海瑞,申時行,直到最后的自以為明君的崇禎皇帝,在整體制度體制的腐敗下,中華民族也迎來的自己的文化危機。資本主義的萌芽很難興起,傳統的力量依舊強大。在全球化城市化的今天,中國人如何在沒有皇帝的情況下,繼續保持以德治國的傳統,如何保持以孝道為核心的中國式價值觀呢?這是《萬歷十五年》一書中思考的問題,也在現實中不斷激蕩著無數中華赤子的心胸。
這一段時間,國學興起,伴隨著百家講壇的推波助瀾,傳統文化復興的勢頭似乎一浪高過一浪。國學、歷史類圖書開始盛行街面。易中天品三國,于丹說論語,王立群講史記,漢武大帝,明朝那些事兒,講座,電視劇,小說,歷史以各種形式體裁不斷出現。國學興旺,歷史重溫,文化復興,這是好事。我們小時候,四書五經,史記漢書,都是稀松荒疏的很。這些書對我來說都是近幾年開始惡補的,感覺也只是走馬觀花,粗略瀏覽,很難記住了。為什么小時候沒有早早把它們看過呢?追究其中原因,除了七八十年代的消費問題外,更多的是教育界的不重視,我輩只是從語文書的枝節中記住了星星點點的古籍名句。中國的古籍、歷史是我們民族的財富,是我們文化的載體。經史子集,諸子百家,里面名言哲理多多,但是,這些財富卻在很長時間內不受重視,甚至發生斷層。有時候閱讀古籍,真的有種韓愈《石鼓歌》中的痛苦。看了些古籍,我個人覺得,五千年的文化積累,既有精華智慧,也有糟粕垃圾。不能丟棄自己民族的根本,也絕對不能一窩蜂的去全部接受。學習的原則,根本的方法,還是毛主席的話,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比方說,孝順,古代人講究孝順,今天也要講究孝順。對于老人的孝順,什么時候能過時呢?區別只是里面的度而已。但三綱五常放在今天就過時了。這就要整理。像今天做媳婦的很少能孝敬公婆的,好媳婦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是不是也要進行一下傳統文化的教育培養呢,必須的。四書五經中很多言論,像一些禮節的規定,到今天已是陳規陋習,肯定要廢除,但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士不能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也...到今天還是不過時的。
今天的社會,國家依然存在很多的問題,體制問題,醫療教育問題,貪污問題,很多人麻木,很多人按部就班,很多人在扯淡。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學習國外先進的科技,求真務實,不說大話,虛心進取,勵志創新,在中西文化的交匯下,產生我們新的文化。它即不同于傳統,又不是西方照搬,而是一個自信自強開放創新的新的文化。這文化,產生于對體制的不斷改革中,產生于對問題的不斷解決中,或許,這是中國文化未來發展的方向。
《萬歷十五年》是一本好書,它讓我思考如此之多,我們學習西方的不只是槍炮,還有思想,但我們傳統的思想又如何放置呢? 還在思考中~~~
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800字精選篇5
最近,受同學的影響下,拜讀了黃仁宇先生的作品《萬里十五年》,書中,黃仁宇先生以其“大歷史觀”,深刻剖析了明代的政治及世風。閱讀完了全作后,我對黃仁宇先生提出的一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就是一個社會在道德與法律上的取舍。
中國歷來有亂世用重典的習慣,無論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還是清初的“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都是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削弱民眾反政府的野心,所做出的一些超出常規的舉動,這時法律在社會上的地位是道德所望塵莫及的。
從另一反面來看,站在統治者的角度,這樣也是無奈之舉,試想,如果統治者的臣民們都在想著“大丈夫當如此也!”甚至是“彼可取而代之”的話,他又豈能安睡于臥榻。更何況,亂世之中豪強群起紛爭,戰爭直接激起了人們心中的那最原始的野性,弱肉強食,社會秩序往往會被破壞的一干二凈,而作為統治者,他這是所最需要做的,也是貧苦大眾(也就是弱勢群體)所最希望做的,就是能夠恢復原有的社會秩序。而這時,法律作為統治者的最有效的工具而得到最大的落實,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亂世漸漸過去,社會秩序也慢慢的恢復,這時,統治者們所希望的就是社會秩序能夠永遠的維持一個穩定的局面,也就是說,人們心里的那種原始野性能夠永遠的為文明所替代,他們就需要以一種思想上的規范來約束他的人民,這時,儒家文化就進入了統治者的視線,儒家文化講究仁者愛人,尊君愛父,講究人之初,性本善,正好能夠馴化所謂的鄉野蠻夫,因此,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文化漸漸的造就了社會道德,也使中國漸漸的走向了文明。
在金庸先生的作品《天龍八部》中,曾有過這么一段情節,掃地僧告戒簫,慕容二人,過多的修煉武功秘籍固然會使你一時強大,但日久必然傷身,所采取的辦法就是以佛法來修身養性,來緩解武功所造成的戾氣,這一精辟的說法其實可以看作對道德與法律最好的闡釋,法律固然能夠對重整社會產生很大作用,但其反作用也相當的明顯,人民往往會變的民不聊生,秦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法家出身的李斯與始皇的搭檔,國家固然是高度中央集權,但其崩潰的程度也是舉世罕見。
而明朝為文官集團所控制,以八股為武器,控制了人民的思想,可謂是民風淳樸,但其弊端也顯而易見,社會生產力的得到發展,類似于嚴嵩,魏忠賢等人能夠輕易的控制法律。雖然國家希望以道德來使讀書人能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但當讀書人成為官員,有了權利以后,由于缺少強力的法律為保障,道德往往就無法抵御巨大利益所帶來的誘惑,因此,舉朝上下貪污成風,最后內憂外患,最終亡國。
其實,道德與法律最好的關系便象掃地僧所說,以道德來輔助法律,道德,也就是“禮”,在《禮》中的解釋就是維護血緣宗法關系和宗法等級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則和言行規范的總稱。可見,道德最初的作用就是在一些法律沒有顧及的地方進行約束,進行一些輔助作用。統治者首先必須以法律來構建社會秩序,使有破壞社會秩序想法的那些人停留在想法階段,然后再以道德感化那些人,使之破壞秩序的想法慢慢淡化,直至消失。這應該就是法律與道德最恰當的關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