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讀后感800字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明朝萬歷年間的重臣,張居正、戚繼光、申時行、海瑞……無一不以悲劇收場。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萬歷十五年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800字篇1
《萬歷十五年》是以鋪敘方式為主的紀傳體,書中記載了發生在這一年的許多看似無關的事情,這看起來是個偶然,但是通過這些事和人,又表明明朝的衰亡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無法避免。
從書中我們了解到,明朝是以道德來代替法律制度,不只是明朝,歷朝各代皆是如此,只是統治思想有所差異。在這樣的制度條件和統治方式下,文官武官秩序井然,等級分明,官員陰奉陽違、腐敗無能,皇帝昏庸無道,以這樣的統治集團來治理國家,其最后的結果必是敗亡。但明朝本來有很好的機會可以改革,可以發展經濟,但是都錯過了。其根本原因是“明朝以‘仁’治天下的立國之精神已經耗盡體力”。所以一個國家的衰亡跟政治制度有很大的關系,一個單純以社會倫理常綱統治的國家,只講求成規,只會是倒退的。
在這樣的制度里,不管是萬歷皇帝朱翊鈞,還是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亦或是都御使海瑞,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即便是一些側面提到,相對不那么重要的人物,也統統沒有好結果,這是制度造成的悲哀,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一不成為其犧牲品。
學歷史、讀歷史不僅僅要了解知識,關鍵是要看當初的歷史對現在有什么裨益,壞的方面引以為戒,好的方面可以借鑒。從萬歷皇帝的統治我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不用技術和經濟力量以及法律來扶植民眾,而單純依靠政治上的壓力和道德上的宣傳,結果只能是事與愿違。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800字篇2
讀了本書后,改變了我對歷史的看法,讓我深深地意識到,我們在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必須以大歷史觀分析中國傳統社會之癥結,才能真正做到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傳統文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對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進行合理融合,為我所用。
萬歷十五年,表面太平,國富民安,然而在黃仁宇先生的剖析下,整個大明帝國其實危機四伏,各種矛盾激烈對撞。即使出現資本主義經濟萌芽,但腐朽政治制度滯后于經濟頗多,嚴重阻礙了社會發展潮流,潰敗實屬必然。從不理朝政的皇帝,到有心無力的首輔;從維持傳統的閣僚,到受人尊敬卻無人效仿的清官;從天生統帥卻被打壓的將領到自相矛盾,言行不一的各類思想家。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這些不再是教科書上的英雄人物,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著獨立人格和思想的人的形象。在萬歷皇帝眼中,或許他自己只是個傀儡,即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也不能去違背傳統的倫理道德,也不能去打破傳統的文官制度。這就意味著即使是一個英明的、有改革魄力的、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對阻礙歷史進程的倫理制度也毫無能力,何況本身這些制度直接受益者乃是皇帝,他又何來勇氣?這也造就了作為明朝的某些皇帝,還經常以賭氣的方式跟大臣玩捉迷藏,去換取所謂的自由,所謂的非紫禁城的氣息。在這種倫理制度的壓迫下,反而要求人們去追尋創新,去強調發展,而創新的成果一旦觸犯到該制度又將會無情被壓制甚至為之犧牲,這自相矛盾的去維系舊制度的做法實在需引起人們反思。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也出現了像反右派、人民公社等種種主觀不符合客觀的做法,給黨和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改革開放拉開了序幕,這正確的決定迅速提高了國家的綜合國力和人們的生活水平,而依法治國也正式納入憲法,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一個進步。但同時,國家當今依舊面臨的不少問題仍需我們從這本書中去學習和借鑒。面對當今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它帶給我們的啟迪是:我們不僅要借鑒外國優秀成果,更要深挖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下,產生一個既不同于傳統文化,又區別于西方文化,卻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新文化,這文化,產生于對政治體制的不斷改革之中,產生于對自身矛盾的不斷解決之中,產生于對自我的不斷完善之中。只有如此,國家才能不斷發展,人民才能永遠安康。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800字篇3
偉人和政治家,誰更值得敬仰?你又想成為誰?張居正太善良,太殘忍;太聰明,太愚蠢。張居正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他意識到改革必須以摧枯拉朽般的力量摧毀原本的一切,在廢墟上重建。他劍指文官作風,甚至過于嚴厲。他想要富國強兵,百姓安康。他之所以要辛苦鉆營,權傾朝野,是因為不做一個殺伐決斷的首輔,改革必然受到阻礙。即便在這過程中他謀取私利,那么試問做到內閣首輔的位置想要斂財何須至此?
太善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何須大動干戈推行新政?太殘忍,想要根除陳腐做派必然會在當時造成損傷。太聰明,出身貧寒要有多大的才能和城府能坐上首輔的位置,又是怎樣的深謀遠慮能找到國家運行的軟肋?太愚蠢,耗盡了自己的一生,卻落得了滿朝文武的批評,死后甚至成為了攻擊的符號。
所謂錯誤,“張居正的根本錯誤在自信過度,不能謙虛謹慎,不肯對事實作必要的讓步”。張居正從來都沒有錯,只是成為一個偉人和得到善終,中間橫亙著最遙遠的距離。
申時行,大智慧的典范。申時行是處理人際的高手,“沒有忽略文官的雙重性格:即雖為公仆,實系主人;有陽則有陰。他必須恰如其分地處理此中矛盾。”時勢要求申時行充當和事老,他就擔任這樣的角色,至于別人的評論如“首鼠兩端”,就只能付之一笑。
申時行是機器運轉的潤滑劑。這個世界需要偉人竭心盡力將光明帶到人們眼前,更需要有這樣的人拼盡全力將黑暗擋在背后。申時行是太極高手,懂得怎樣協調皇帝與文官,以及文官之間的關系,保證思想的傳承和國家的有序。更令人驚嘆的是,做完了這一切,他能夠全身而退。然而,出色的政治家和偉人之間,仍然橫亙著最遙遠的距離。
然而,世間沒有張居正,那么時代永遠不會進步;世間沒有申時行,那么國家將會陷入混亂。為人若如張居正,無愧于心,卻不得善終;為人若如申時行,左右逢源,卻無所作為。
這兩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800字篇4
到網上一搜,有關這本書的介紹是這樣說的:“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書之一”。介紹中還引用了一句溫總理的話(真實性值得懷疑):“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溫總理都百讀不厭,定是經典之中的經典之作了。
因此就買了這兩本書。至此兩本書我也已看完。
萬歷雖然沒有我想像的精彩,讀起了也沒有甘之如飴般美妙,但至少有點醍醐灌頂的感覺。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三綱五常只是在概念上,或者是在中下層百姓中運行的規則,或者是統治者控制中下層百姓的工具,在政治上卻是全然不顧這一套的。在萬歷中我們看到的,并不是“君為臣綱”,也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不但控制不了朝政,控制不了大臣,他甚至在妻妾問題上都是那么地無奈,更不用說在立儲這樣的大事情上了。
當然皇帝有強弱之分。但對已是中后期的大明王朝,又不僅僅是強弱的問題。此時一切都已根深蒂固,螞蟻憾大樹,是何其之難!所以萬歷再一次告訴我們,單個人力量是有限的,還是要建立健全的制度,靠制度來管理國家,才是長久發展之計!
萬歷改變不了,只好消極怠工。張居正積極變革,但并未力挽狂瀾,最終還被斷棺戮尸。海瑞一生剛直不阿,甚至犯顏強諫,但也只是給烏煙瘴氣的大明王朝吹來了一陣夏日的 涼 風,而他背后卻悄然刮起了凜冽寒風。
書中還有一個作者濃墨重彩描寫的人物,那就是戚繼光。在歷史書中我們只知道戚繼光是一個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但從萬歷中,我們讀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還感受到了一個英雄的暗然神傷。
是的,大明王朝已是窮途末路,縱然有英雄蓋世,也只能是浩氣長存于天地,而不能力挽狂瀾!
所以,萬歷還是有些看頭的,對于明歷史、觀當今、思未來應都是頗有受益的。一本書能這樣讓人有所看,有所思,就算是本好書了!
《沉思錄》是一本徹頭徹尾的垃圾書。此書所有的內容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與人為善。而這句話二千多年前的孔圣人早就開始教導咱炎黃子孫。所以,咱中國人不必讀了!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800字篇5
最近幾天,我閱讀了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看完后,我受益匪淺。這本書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書的內容,而在于它書寫歷史的方式與前人有所不同,耐人尋味。
眾所周知,明朝的歷史大多處于黑暗中,宦官專政,凌駕于皇權之上,雖然很多人后來都因此喪命,但權利的爭奪,一刻也沒有停止。萬歷十五年,看似平靜,什么事也沒有發生,可我覺得,每一天都不那么平常,每一天都蘊含著危險。而縱觀內外,內部,官員腐敗,爭權奪利,皇帝大臣不和,外部倭寇入侵,危機疆土。雖然內有張居正進行改革,外有戚繼光平亂,但這都只能說是包裝門面,也許連包裝門面都不是。看看兩人的結局,一個不得重用郁郁而終,另一個更慘,為朝廷賣了一輩子命,一生為國,任勞任怨,可在其死后卻被抄家。直到天啟二年,明熹宗為激勵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張居正,予以復官復蔭。然一切俱已晚矣,世間已無張居正!
既然談到政治,就不得不談到生產力。眾所周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國家從封建變為資本主義甚至現在的社會主義是必然的,英法美等國用事實證明了這一點。而中國,一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國家,為何革命晚于英法,幾百年仍然甘心被封建統治者統治利用呢?很簡單,國內革命力量弱小,反動力量太強。看了這本書,我更好的理解了這一點。統治者極力壓制,扼殺資本主義萌芽。實行閉關鎖國,將海上霸權拱手讓人,這一舉措讓本就弱小的資本主義萌芽消失了,封建統治者繼續著他的封建統治。而人民不是無知的,他們也會反抗,就像書上說的,倭寇入侵不是單純的外敵入侵,而是由于萬歷皇帝閉關鎖國,抑制對外貿易農民不堪其苦紛紛聯合海盜反抗朝廷,也許他們用的辦法是錯了,可他們的想法是對的。
《萬歷十五年》英文版書名中譯為《無關緊要的一五八七年》,更好的證明了這一年的平凡,不過我也同意作者的結尾:“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造或者習于茍安,文盲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里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歷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想想后來的大清朝的所作所為,想想后來的1840,想想后來的南京條約,想想百年屈辱史。也許我們就不難理解這些了。
最后,我只想說,以史為鑒,莫要重蹈覆轍,否則看這本書的意義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