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讀后感800字
《萬歷十五年》是以鋪敘方式為主的紀傳體,書中記載了發生在這一年的許多看似無關的事情。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萬歷十五年》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800字(精選篇1)
萬歷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等一批歷史人物在黃的筆下重新閃現出靈光,掩卷而思,我們也不得不考慮人在官場,特別是中國社會應該如何適應。
讀這本書,使我想到一句夏新公司總裁李曉忠會議上的話:“如果你現在對共產黨不滿意,則更要入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她!”誠然,對中國社會也是如此,如果你想改變中國社會,則首先要適應這個社會上的規則,也只有這樣你才能夠改變社會。
但在萬歷時期,卻沒有人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萬歷帝采取了消極的做法,使得朝內矛盾增加;張居正采用高壓策略,令壓力在其去世后瞬間爆發;申時行總結經驗,卻采取中庸之道,基本一事無成;海瑞用其獨有的性格,在精神上可以照耀千年,卻無法與現實接軌;戚繼光雖心有國家,外在表現卻是組建私家軍隊——“戚家軍”,這在任何朝代都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綜合以上,我說充分認識到“目的”與“途徑”各有所重,可以說,目的重要,達成目的的手段更加決定了努力是否成功。很多人都可能想為國家出力,但如果途徑不對,則目的無法達成。
中國畢竟不具有一個直來直去的文化,大家講“面子”,重“含蓄”,所以做事的手段就更顯重要。在西方,“溝通”同樣是一門科學,而在中國“溝通”卻更重技巧。即然是技巧,作為當事人就要有識破別人真實目的的能力。
萬歷皇帝在別人指責張居正之時沒能認清這些人的真面目,所以釀成后來的一系列問題與錯誤。所以這要求我們任何一個人都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一個人做一件事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其達成的'效果是什么?這都非常重要!
正如唐朝魏征所講,一個連親情都不顧,邊兒子都可殺的人是不值得信賴的。所以,一個人做事情如果違反了大原則,其心術則肯定是有問題的。
當然,我們也不提倡海瑞似的作風,因為人畢竟是人,有“陰”、“陽”兩面,即私俗與奉獻精神并存,所以在制度完善的情況下,肯定比低薪要好的多。
所以,今后一定要記住,要改變社會,首先要適應社會;要改變一個人,也要首先與這個人建立良好關系。同時,要認清一個人,首先看其言行,但最主要是重視其言行背后的真實目的及即得利益者到底是誰。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800字(精選篇2)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通過記錄在16世紀中國的歷史背景下,萬歷年間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亂,反映了當時社會,高級官員的悲慘人生。
這本書用傳記的手法敘述了當年張居正他生前得志、揚名立萬,死后失勢、遭掘棺之恥;大英雄戚繼光在張居正生前位至“總理薊州軍務”,在張居正死后罷官家居;名士李贄失勢后,以知府身份掛冠而去;海瑞,一個富有傳奇性的人物充分重視法律的作用并且執法不阿,但是作為一個賢傳培養下成長的文官,他又始終重視倫理道德的指導作用……即便是鄭貴妃、張鯨、馮保、高拱、盧鏜、也統統沒有好結果,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無不成為以德替法制度的犧牲品。黃仁宇先生認為:中國兩千年來,以德替法制度,到明代為極限,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本書告訴我們在以德替法的封建專制制度下,為民、為官之人是沒有保障的。因為帝王維護或保護的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他的統治地位。為了帝國的傳承,帝王可以犧牲一切,包括所謂的“德”。“德”字何解,就是執法公正不阿,待人謙虛,對朋友不分高低官職。對底下臣民則應該視如兒女,這就是君王所要有的“德”。
沒有保障的為官之人整天就游手好閑,吃喝玩樂,沒有保障的為民之人不屑為朝廷盡忠,在異族的鐵蹄下,明帝國最終灰飛煙滅。我想一個國家的潮起潮落不全在于國主,民眾才是最重要的,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想讓船跑得快,水才是關鍵。順勢的話,朝廷會發展和快,逆勢則會慢,嚴重的話船也保不了。最后,大臣們的貪福之心也因此破滅,居民們的生活保障就得看下一個君王了。
歷史滄桑,萬歷皇帝萬世傳承的愿望隨同歷史的波濤一起消失在我們目光盡頭,漸漸的久遠……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800字(精選篇3)
《萬歷十五年》,由歷史學家黃仁宇所著,作者將目光放在1587這個“無關緊要”的年份,應用萬歷皇帝朱翊鈞、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督察院都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份掛冠而去的名士李贄,這六個人物分別代表著帝國的最高統治階級、行政首腦、官僚階級、模范官員、軍事將領、思想界的翹楚,經過對他們的描繪和點評,側面描畫出明王朝的衰落。文中六個人物都試圖有所打破和改動,但被制度所禁錮著的他們,只能成為制度的犧牲品,所以作者也在文中指出,這是“一個大失敗的總記載”。
黃仁宇以“大歷史觀”而出名于世,在《萬歷十五年》也能充沛地表現出來,他以為以道德為規范來評判歷史有失它的合理性,于是他另辟蹊徑,從技術的角度,從制度框架來停止剖析明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的緣由,黃仁宇拓寬了歷史研討視野,從歷史的小細節動身,探求宏觀的歷史問題,這也是他所說的“敘事無妨細致,但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黃仁宇愈加注重歷史為什么會開展至此,所以他經過聯絡比擬、歸結等等辦法來得出結論。那么,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黃仁宇的“大歷史觀”又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分離《文藝復興》一課的教學案例,來探究一下在“大歷史觀”的指導下,歷史教員應當如何進步學生的歷史思想才能。
以“問題”開端,以“問題”完畢
黃仁宇以“中國社會為什么不能完成代化”這一問題,而展開一系列對幾千年歷史的探究,在《萬歷十五年》亦是如此,為理解釋為什么明王朝會一步一步走向衰落,他從各個角度,各個細節來論證它。以前的我們不斷被框死在歷史是怎樣的,而不去尋求歷史為什么是這樣的,所以,關于歷史,學生需求樹立起問題認識,只要腦中有疑問,有了獵奇心才會去探尋緣由,帶著問題去尋覓史料,才會對歷史有著更深入的了解。
而于歷史教員而言,創設問題情境,不只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還能有效提升歷史課堂教學質量。以《文藝復興》為例,在停止歷史教學設計時,能夠設計“文藝復興是如何產生的”,“文藝復興是簡單的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嗎”這些問題來貫串課堂教學,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發現文藝復興的中心思想是人文主義,對古典文化并非是簡單的“復興”,這其中有繼承,更有創新。應用問題來建構課堂教學,不只能夠協助學生樹立問題認識,同時也能使學生關于歷史課堂中學到的歷史有更深的了解,也利于師生一同發掘歷史課堂教學的深度。
培育學生的史料運用和剖析才能
《萬歷十五年》采用了紀傳體的鋪敘方式,黃仁宇用淺顯易懂的言語來記敘史實,加強了可讀性和興趣性,固然結論看似平白無奇,但是它的背后,需求大量的史料來支撐,第一章《萬歷皇帝》所參考的書目,便有《神宗實錄》、《穆宗實錄》、《大明會典》等等。同樣,在學生學習歷史學問的過程中,也要牢牢抓住史料,提升對史料的整理和了解才能。在《文藝溫習》為例,在講述到文藝復興的背景時,便可應用史料停止引導。
如“意大利,……那里最早呈現資本主義萌芽。這客觀上需求促使一種不同于封建文化的新文化產生并且開展起來……”經過這則資料,歷史教員能夠讓學生聯絡資料和書本內容停止考慮,從經濟的角度的動身,文藝復興產生的緣由。依據資料,學生能夠總結收工商業曾經有了一定的開展,一些城市呈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員有認識的培育學生對史料的閱讀和分析才能,可以協助學生培育“論從史出”的治史肉體,構成歷史學習的正確辦法。
無論是從黃仁宇的“大歷史觀”動身,還是新課程規范的請求,都對學生的歷史思想才能提出了更高的請求,而在詳細的歷史課堂教學理論中融入“大歷史觀”,對教學方式、教學手腕、內容組織的豐厚和開展有著重要意義。在這一過程中,不只能夠提升學生的發現、剖析和處理問題的才能,提升學生史料剖析才能,同時也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歷史的考慮認識和整體認識。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800字(精選篇4)
最近我把《萬歷十五年》重看了一遍,當然還沒看完。我就看了三章,可是這三章讓我明白許多,也讓我明白了黃仁宇先生在《萬歷十五年》里極力想說的觀點。
1、道德與法律的位置,也就是儒與法的位置。自從秦朝因重法而滅亡后,自西漢以來,各朝都開始任用儒生。但是治國不能光靠儒家的道德觀念,還是需要法家的,于是明儒暗法這一治國之道誕生了。但是一直以來儒都是高于法的,也就是說道德是高于法律的。這一點到了明朝最為顯著。明朝的官員遇到法律所不能包括的案件時,是在用道德觀念來判定對錯,而明朝的道德觀念是被朱熹的四書概括的。海瑞的斟酌標準里就非常強有力地表現出這一點:
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業,與其屈小民,寧屈鄉宦,以救弊也。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宦,寧屈小民,以存體也。
這樣就算有一些事依靠道德觀得以解決,可是法律上的漏洞一味去用道德觀填補,沒準有一些沒有道德觀的官員回去鉆法律漏洞,以圖私利。但是如果讓法律高于一切,就會造成像秦朝的短亡。更何況,無論制定法律的人想得多么面面俱到,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法律肯定會有漏洞,這個時候又沒有道德觀,社會將會更加腐敗。只有讓法律和道德齊頭并進,社會才會和諧。可是自秦朝以來,各朝統治者怕蹈秦之覆轍,所以致使儒生目空一切。
2、文官集團的弊端。由于天下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讓皇帝過目,所以各朝統治者創建了文官集團,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可是久而久之,統治者們發現問題本身就是文官集團。但是這個時候要改是不可能的了,因為文官集團這個制度已被天下有學之士所接納,如果徹底改變,天下人都會說統治者無道,局部改變又無濟于事。文官集團的問題出現在哪里呢?科舉制度。
如果想入朝為官、名揚天下,這缺不了祖父的生財致富、父母的辛苦養育、妻子的賢淑達惠、老師的辛勤培養、朋友的鼓勵加油、考官的欣賞錄取、上級的提拔教導等等等等,所以說一個人當官之后都要回報這些人,可是明朝官員的俸祿僅夠溫飽,與實際脫節,就算俸祿可以維持小康,但是不夠回報幫助他的人。所以要收常例,有良心的人就收一點,沒良心的就會造成苛政。這全看當政的人的品行。所以張居正想改革,最后措施全部作廢;申時行和稀泥,最后雖然使明帝國茍且殘喘,可還是阻止不了帝國的衰亡。
如果真的想改變這一狀況,還是需要林達所提出的“平衡與制約”。
當然,《萬歷十五年》里對封建社會制度的看法遠不止這兩條,還有許多的側面描寫和一筆帶過的東西,如:重文輕武的利與弊,憤青的不顧全局等等等等。這里我就不多說了,如果想全面了解,就去看一下《萬歷十五年》吧。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800字(精選篇5)
這是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寫的一本好書,1979年首先在美國出版,并多次重印。我是在閱讀了王小波的“不新的《萬歷十五年》這本書”一文后,才上網購得此書閱讀的。在讀書中,通過書里提到的文章和人,再去找自己有興趣的書來讀,這種是我自稱為“順藤摸瓜”讀書法。由于這個讀書法,我最近重點購買了一些“讀書筆記”類的書籍來閱讀。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是一本歷史學范疇的書。在我的讀書目錄里,應該是文(文學)、史(歷史)、哲(哲學)三類為主。在閱讀一個人的著作前,最好先閱讀他的傳記或者簡介,這樣,才會對作者寫作的立場、背景、動因等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有利于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這個也是我自稱為“摸清背景”的'第二個讀書法。由于這第二個讀書法,我也購買了比較多的人物傳記來閱讀。
通過讀書,我要建立起自己的讀書方法和閱讀書目體系。
再來談談《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吧。全書以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為歷史時間的橫斷面,然后講述了與這個橫斷面有關的六個人物――一個皇帝(萬歷)、兩任元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一個模范官僚(海瑞)、一個杰出孤獨的將領(戚繼光)、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最后,從作者的大歷史觀得出結論:1587年,即萬歷十五年,表面上無事可記,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國崩潰的隱患早已埋下,所以,書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劇性結局(皇帝也不例外),故萬歷十五年的歷史,也是失敗的歷史!
讀了這本書后,引發了我的另一個思考,就是我們現在一再提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究竟我們民族歷史那個階段、那種機制值得我們驕傲,更值得我們在當今列強環伺的國際形勢下提出“復興”的口號?如果說中國的漢唐盛世值得我們后人“復興”,那么,萬歷十五年的悲劇,不是由漢唐而來的嗎?
希望通過閱讀更多的歷史書籍和做歷史的思考,能對以上問題做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