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周國平散文有感的800字
周國平散文寫得富有哲理,大家讀完他的散文都怎么寫讀后感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讀周國平散文有感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周國平散文有感的800字(精選篇1)
周國平說:新年伊始,我只有一個很簡單的愿望。我希望在離城市很遠的地方有一間自己的屋子,里面只擺幾件必要的家具,絕對不安電話,除了少數很親密又很知趣的朋友外,也不給人留地址,我要在那里重新學會過簡單的生活。
周國平的話,道出了我的心聲,也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
雖然,這種陶淵明式的世外桃源,對自己而言不太容易實現。但卻可以隨心所欲的大小變通。譬如,現在正值大年初二,就可以放棄回自己的安樂小家,強烈要求在娘家多值班幾天。利用春節的幾天大假,過一個簡單安靜的生活。這幾天里,就干脆放棄和朋友一起喝酒聚會,放棄一起去豪情的唱歌,也放棄自己最近最喜歡的呱呱讀書,就這樣專心陪伴最親愛的媽媽,和媽媽說說話聊聊天,陪媽媽看看電視做做家務。待媽媽休息時,自己還可以靜下心,彌補前段沒寫的讀書感想。何樂而不為。
這會兒,初二晚上九點。白天孩子都回娘家,人的大聚會,整整熱鬧了一天。現在媽媽躺床上休息了。我也可以歡歡喜喜寫讀書感想了。媽媽家好安靜啊!真好。
我本來就屬于不喜熱鬧的人。有時雖然處在熱鬧的人群中,但人在心不在,思想卻不知游離在何方?心遠地自偏,喜歡安安靜靜做好本職的工作,喜歡做自己想做的事,閑暇時光去欣賞自己想欣賞的人和事。從不喜歡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也不喜歡把人和事復雜化。喜歡簡單的做人,喜歡專一認真的做事和生活。
此刻,手捧著濃濃的咖啡,呆呆的望著媽媽家的天花板,自己和自己的心靈對話,也認真讀著自己靈魂的這本書,更尋求著心情的寧靜。這時候看起來自己很寂寞,但,其實不!這簡單的生活,即使算是寂寞,那么,這種寂寞的感覺,真好。
突然想起一首歌:寂寞使我如此美麗……
讀周國平散文有感的800字(精選篇2)
這本周國平的散文集一直安靜地放在抽屜里,忙碌的生活,快速的節奏,讓我一直沒有時間翻開它,期中監考后的小憩時光,拿起這本封面厚重肅穆的散文集,打開一個智者的心窗,我驚異地發現,每一篇小散文都是那么溫暖甚或清新,似乎是一個長者在跟我談心,尤其這樣的一句話激起了我探尋的興趣,“人生的價值,可用兩個詞來代表,一是幸福,二是優秀”。
什么是幸福,走過人生幾十載,越來越發覺,幸福其實在于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不在于外在的條件,平淡而安靜的生活于我就是一種幸福,偶爾能收獲生活中的精彩就會心懷感恩。和父母一起吃飯聊天,看到他們衰老而慈愛的臉上溢出滿足的笑容,和孩子一起散步嬉戲,覺得自己的身心都年青了許多,多了童稚的欣喜。即使是繁忙的工作也在抱怨之余有小小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因為還有自己能揮灑的小小舞臺。
周末的早晨是從中午開始的,能夠睡到自然醒,能夠安享一頓美美的早餐,那種滿足不也是一種幸福嗎?還有很多很多的點滴,很多很多的細節,都讓我感動,幸福源于感動!我覺得我有滿滿的幸福。
然而,生活不都是晴天,還有更多的陰霾,生活中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很多生活的方式并不是可以由自己一個人選擇的,一個優秀的人會用善良和包容去面對和改變厄運,而一個懦弱和陰暗的人,只會屈服于命運,或者,躲避命運的磨折,常常,是否幸福還取決于你和什么樣的人一起生活,你選擇了一個心胸豁達,善良正直,有堅定內心和責任感的人,你就選擇了至少安定的生活,反之,你就選擇了噩夢,再回頭看看周國平的那句話,優秀和幸福相輔相成,人生價值中的這兩種品質是相通的,一個靈魂和思想都算不上優秀的人,無法去體會幸福的真正的滋味。
讀周國平散文有感的800字(精選篇3)
周國平是我很喜愛的作家。看他的書是高三時候的事,現在回想起來,他的書陪伴我整個的高三生活,用思考與哲理給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靜的清泉。周國平的散文集《安靜》,對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來得更為純粹和徹底。我喜歡《安靜》,不僅緣于這個詩意化的詞語,更是驚羨“安靜”這樣一種境界。周國平在書中說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和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在的虛名浮行的誘惑。”正是這種對追求的執著讓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靜的無比珍貴。
依照通常的情況,安靜這個命題到了哲學家手里,總會演繹成生存與死亡的掙扎。然而在周國平卻能輕而易舉地將安靜的氛圍融入到書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讓我剛打開書頁,就已經不能釋手。在周國平的隨性抒寫下,安靜成了一種天然的存在。年齡長久的提煉和沉積,讓其內心更為充盈,使其生命擺脫浮躁而逐漸趨于安靜。也正是因為如此,注定了安靜不是一種瞬間的偶得,而是從最深的絕望中尋找最美麗的驚喜,這是一種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會選擇在深夜讀周國平,點一盞臺燈,泡一壺香茶,跟隨他去尋找安靜。
安靜不是一瞬間的偶得,安靜需要心靈的創造。在書的目錄里,我發現了久違的親切話題:幸福、藝術、執著、平淡、智慧、死亡、存在……書中處處遺留著哲學和散文的痕跡。這兩者時而平行,相互對望相互傾慕;時而相交,綻放出無聲的思維火花,令人心曠神怡。書中,他所展現的人生體驗與讀者所關切的世間感悟的詞語外殼上,沒有一個“安”字,也沒有一個“靜”字,但它們都毫不例外地與安靜的距離最短。周國平所期待的,正是這樣的一種充滿樂趣的安靜。生活中只要有樂趣為伴,我便不會感到寂寞難耐,因為我會覺得,這安靜,怎么品味都別有情趣。
安靜不是毫無變化的靜止,盡管它常常逗留在某一風景的邊界上。曾經以為周國平對愛的解讀是最精巧最靈秀的。在他的舊作《人與永恒》里,愛情如同林中的溪水,點滴入耳,超凡脫俗,令人憐惜。但書至此時,說到“私隱”,說到“隔膜”,溪水漸入人境,再無仙氣,似乎將要干涸。不過后來在安靜中想想,愛確實應該在人間,在人的身邊人的心底,這樣的溪水比在林中更踏實了。愛,應該踏實,應該長流,如他所說,“愛情是一條流動的河”。還有更多的事物在流動。
“我的怪癖是喜歡一般哲學史不屑記載的哲學家,寧愿繞開一個個曾經顯赫一時的體系的頹宮,到歷史的荒村陋巷去尋找他們的足跡。”周國平曾經這樣形容自己對愛默生的向往。同樣,我也樂意用這句話來表達對周國平先生的仰慕。少年時代的周國平有幸進入多少人所夢寐以求的北大,在那如此深沉豐盈的人文環境和氛圍下成長。在中國最動亂的十年革命時期,他又有幸在深山里安靜思考,與圣賢先哲交流,和花草蟲魚對晤,在那樣的社會環境和經歷下,他完成了對思想的構建,對靈魂的提煉。大寧靜產生了大孤獨,大孤獨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從容又讓他完成了一種內在的超越性的突破。時至今日,在我們生活的世界,利益的驅動超越一切,物質的誘惑淹沒精神的愉悅,連學界也已成為喧鬧的名利場,我們很難再聽到來自心靈本真的呼喚——如此浮躁的社會里,安靜就會顯出多么的珍貴,守住一份寧靜又是何等不易。
且看《孤獨的價值》、《智慧和信仰》、《詩人的花園》、《人的高貴在于靈魂》,這都是我贊賞的篇目。雖不是通篇說“安靜”,但還是能夠看出周國平在這本書中一貫的人文追求。質樸平實又不失詩的光華,暢達深邃滲透著哲學的智慧。正是這樣一種風格,使他擺脫了純學術的艱澀而實現了對哲學本身的突破。
關于“安靜”,周國平寫下了這樣的文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里面空無一物’”。現在想來,真是至理名言。
其實,無論世界,無論我們生活的周圍變得如何的喧囂與躁動,哪里又找不到一片安靜的角落呢?關鍵還是我們自己愿不愿意去尋找,或者說找到了又能否守住自己的這一份寧靜?即使我們無法在現實中找到安靜,至少我們還能保持一份心靈的恬淡,還可以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園。倘若這一方領地也終失守,人生真的會充滿痛苦與無奈。
我會再讀周國平的《安靜》。夜深人靜的時候,靜靜地翻開這樣一本《安靜》,去品味書中對人生、靈魂以及人性的感悟。
讀周國平散文有感的800字(精選篇4)
“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意義。”——周國平《安靜》
這一句就道破了人生中很多事物的意義與精髓所在。人從出生時的懵懂無知,一路磕磕碰碰地走到現在,若沒有自我反省在其中,哪里能夠真正的成長起來,沒有人一出世就懂得了所有自己立人、做人處事的道理。自我省察是積累,點點滴滴地發展。
時常回頭看看,回想自己走過的昨天,“三省吾身”;思考自己心中的追求,什么樣的人生是自己所想要的,所滿意的,蘇格拉底說:“追求好的生活遠過于生活。”;尋求一種進步,從過去的“千篇一律”中爬出來,開啟自己的下一個新“紀元”;總結曾經的經驗,才能讓自己逐漸擺脫昨天略帶“晦氣”的影子,煥發今天的蓬勃朝氣……自我省察就是去探索人生的意義,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但這所說的善于自我省察的人又不同于那種沉浸在過去無法自拔的人,需要邊回憶、邊思考,要有所想法,要有所側重。后者只是單純的終日沉浸在對昨日的苦惱中,頗有厭世、懈怠之意,而自我省察是積極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發展自身需要的。
化用一句禪語說,“我們經歷的是生活,可又不是生活。”這樣的生活應該就不是形而上學所能圈定的了。生活,就是我們每天所經歷的日子,但我們經歷生活不是每天數著過去的天數,而是品味每天所經歷的人和事,回味生活中所遭遇的情與難。同孟子“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道理一樣,我們每天所經歷的點點滴滴一定也不是為了遭遇而遭遇的,定是有所目的,而有智者善于發現這些點滴背后蘊含的深意來塑造自身。
同時,如同小時候所的那種每個人都有一顆要尋找的魔法石的故事一樣,要用心,要專心,還要堅持。省察也是一樣的,要想善于運用生活中的“魔法”,就要先持之以恒,要有信念地去尋找發現它。不然,未經省察的人生就沒有意義,或者說,你沒有發現它的價值。
讀周國平散文有感的范文800字
讀周國平散文有感的800字(精選篇5)
讀書的人是幸福的——時而像純真的孩子,在清風里與星星一起唱著歌;時而是年輕的追逐,在風雨中實踐著生命的激情;時而是慈愛的目光,在悲天憫人中撫慰受傷的心靈。
那么,讀過周國平散文的人,更是幸福的——《豐富的安靜》告訴我們,在這喧囂的時代里,“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在義與利之外》周國平將“情”作為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主張率性而行,適情而止,每個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走進一座圣殿》啟迪我們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凡此種種,周國平的散文透示的是哲學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這樣一個充滿智慧,勤于思考人生的作家,他一直都在探索人生中的困惑,關注人類精神生活,在執著和超脫之間,他給現代社會忙忙碌碌、熙熙攘攘的人群打開一扇認識自己的窗戶。
燈紅酒綠、迷離都市,作為一名新松江人,當初遠離親人的惆悵,遠離家鄉的孤獨,常常伴隨夕陽下的斜影越拉越長。好像是文中《都市里的外鄉人》一樣,豪華的商場和娛樂場所,迷失了我對松江的認識;千萬燈火,唯獨沒有我的溫暖之家。但是,“都市最美的時刻,是在白晝和夜生活的喧囂都沉寂了下去的時候”。當那一條條滄桑的古道石橋映入眼簾時,似乎又有幾分似曾相識。當置身于那一條條樸素弄堂胡同,品味那一縷縷槐樹飄香、流水繞城時,一切都承載著對故鄉的思念和理想的堅定。在這樣的思念與堅定中,我選擇了自己的人生——中心醫院是我夢想的起點,醫療工作是我價值的實現。然而,工作就像海面,時而平靜如鏡,令人流連,時而波瀾起伏,暗流涌動。我也曾迷茫、彷徨,理想和現實真的是這么大的差距嗎?這就是我離開家鄉所追尋的人生嗎?周國平用文字告訴我“一味執著和一味悲觀一樣,同智慧相去甚遠。悲觀的危險是對人生持厭棄的態度,執著的危險則是對人生持占有的態度。”患得患失,則無法凌駕于福禍成敗;操之過急,則容易在追求中迷失了自己。真實的人生就是一種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豐富的人生閱歷和體驗。
后來有人問我,每天上班要奔波于松江新城和老城,累嗎?的確,醫院的工作非常辛苦,為了方便松江的百姓就醫,我和我的同事們天天都至少提前半個小時上班。醫生的偉大,是救死扶傷的宗旨;醫生的偉大,是默默付出的堅持。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這豈不是成功的風景嗎?如周國平所說,成功就是“把自己喜歡的事做的盡善盡美,讓自己滿意,不要去管別人怎么說”。既然選擇了成為一名醫務工作者,那么,就去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讓病人少一點病痛的折磨,多一份關懷的溫暖。何況每日清晨鳥語花香,與愛人相伴而出;每天黃昏日影橫斜,調皮兒子翹首相盼。幸福美事幾何哉!
工作中作為醫者,樂于奉獻;在生活中作為市民,樂在松江。周國平在《人生貴在行胸臆》中引用袁中郎的一段:“山水朋友不相湊,一敗興也。朋友忙,相聚不久,二敗興也。游非及時,或花落山枯,三敗興也。”與之相反,身在松江,此地山美水美人美。周末三五好友,結伴而出,或是辰山植物園踏青覓花,或是泰晤士小鎮欣賞異域風情,或是小昆山鄉村品讀風土人情,抑或是程十發紀念館感受文化內涵。松江這方水土,孕育了多少文明古跡啊,今天依然青春勃發。一城兩貌既是發展的風景,更是歷史的見證。
用頭腦思考的人是智者,用心靈思考的人是詩人,用行動思考的人是圣徒。行走在松江,思考著人生,貢獻了青春,一步一步朝著醫者的目標進發,“我們也就算得上是圣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