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的大學生讀后感800字
《子夜》是一部長篇小說,全書主要圍繞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尖銳矛盾和斗爭。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繪了30年代初中國社會的廣闊畫面,同時也間接地反映了當時革命深入發展、燎原的中國社會的全貌。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子夜》的大學生讀后感800字5篇,供大家參考。
《子夜》的大學生讀后感800字篇1
《子夜》之于我是一位老友。就拿小說里的那位叫李玉亭的博士來說,他的名字和我的同音,每每有他的出場,我都要睜大了眼睛仔細瞧瞧他的言行。這本書時常有討論金融、股票、銀行、工廠的情節,在老爸老媽給我的金融常識掃盲之后,我便對人物之間的利益爭奪有了初步的認識,頗帶玩味地圍觀這場金融市場上的生存野戰。人物方面,既有吳蓀甫、趙伯韜這樣的風云人物,又有林佩珊、范博文、張素素、李玉亭等青年。時而圍觀工廠老板、金融巨頭的會議,時而圍觀青年小姐們的談論,這真是一出好戲。看著這樣一本書,的確像是遇到了親切的朋友。
在我看來,二十世紀的的確確是個絕好的世紀。且先放下戰爭與給人民帶來的苦難,瞧瞧那個時代,舊的未去,新的已來,封建、舊民主、新民主的摻雜,地主、農民、資本家、工人的紛爭,任何兩個事物之間的碰撞都十分有意思。
比如小說開篇就寫道:吳家老太爺剛從鄉下到上海就過世了。他坐著汽車穿過繁華的街市,看見許多封建思想所不能容忍的開放與自由,被猛烈的新時代氣息重重地壓得透不過氣,竟就這樣死去了。臨死前他還緊緊握著一本帶著封建迷信色彩的《太上感應篇》。青年范博文說:“老太爺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墓生活。”其他青年也贊同老太爺已經是一具僵尸。可見,封建思想和民主思想的矛盾十分突出。
再比如本該氣氛低沉的老太爺葬禮,竟然摻雜著那么多復雜的交際。來者皆打著吊唁的旗號,要么是商討利益,要么是湊熱鬧與人談天。老太爺過世的作用不是讓讀者感到悲傷,而是要從這個葬禮上的交際引出下面的故事罷了。
還有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矛盾。工廠老板吳蓀甫和工人之間的矛盾十分激烈,這和《雷雨》里周樸園與工人之間的矛盾類似。
至于那位李玉亭,他是一個博士,在這篇小說里雖不是主人公,但跟主人公的關系密切。他是主人公吳蓀甫的表妹張素素的戀人,又是吳蓀甫的合作伙伴兼競爭對手趙伯韜的軍師。所以李玉亭便是吳家公館的常客。雖然他與我的名字同音,但經過深入的了解,他的形象和性格漸漸突出,這個名字便回歸成他的代號,而不再讓我聯想起自己。盡管如此,他的出場都會讓我眼前一亮,噢,我的老朋友。
讀小說不像是讀詩和散文,讓人挑得出的好句子不常有,但合上書本時,讓人回味無窮的情節倒是久久印在腦海里,像是真的去過什么地方,見到了什么人一樣。我常常在喜歡的句子下面畫線,但小說里劃線的句子很少,更多的是暢暢快快地讀完,少有停留。
要說感受,倒也沒什么感受,只是像看完一場電影般,沉浸在故事里罷了。
《子夜》的大學生讀后感800字篇2
《子夜》是這樣為我們展開故事的情節的:絲廠老板吳蓀甫雄心勃勃,要在他已有的實業之上不斷發展,再擴大自己的資本,成立大型公司。可是他生不逢時,大罷工好不容易才在手下屠維岳的幫助下平息。穩定了工廠后的吳蓀甫不斷努力,終于合伙成立了一個銀行,低價收購了八個小廠,專營生活用品。可是由于戰事不斷,嚴重影響了銷售,資金也周轉困難,扼住了企業發展的喉嚨。在吳蓀甫和合伙人的堅持中,趙伯韜盯上了吳蓀甫的產業。他使用了不少手段,最后,在氣力不支下,他使用了殺手锏:他要以“國內公債維持會”的名義,電請政府下令禁止賣空,他還直接去運動交易所理事會和經紀人會,慫恿他們發文要增加賣方的保證金,增加一倍多。正好是賣空方的吳蓀甫只好請自己的姐夫杜竹齋投入強大的資金在賣空方中,或能一搏,誰知杜竹齋背叛了自己的妻弟吳蓀甫,將資金投向了趙伯韜。最終,吳蓀甫破產了。
在《子夜》中,作者茅盾為我們塑造了許多人物形象:最重要的當然是主人公吳蓀甫,他魁梧剛毅、有財有勢、有勇有謀,卻在實現自己的夢想——建造一個大型工業公司時,由于復雜因素的交迫下而慘敗;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也是一個重要人物,他不僅有政界作后臺,在軍界里也有很深的關系,人稱“公債場上的魔王”,正是他將吳蓀甫逼入絕境……
《子夜》雖是弘篇巨制的大手筆,但宏偉嚴密且脈絡清晰。從開頭和結尾就可以看出。開頭,大上海的軟風一陣一陣吹上人面,蘇州河幻成了金綠色,輕悄悄地向西流去。黃浦江邊充斥著“光、熱、力”,此時的吳蓀甫有財有勢,氣派威風;而結尾,吳蓀甫的工廠、銀行、公館全都沒有了,自己的夢當然也破滅了,慘敗于趙伯韜的吳蓀甫帶著姨太太灰溜溜地到牯嶺消暑。一頭一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得不讓我們驚嘆于一位民族工業巨子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敗涂地的悲慘。
讀完《子夜》,感慨之余,我靜靜地思索,《子夜》就像是一本歷史書、政治書,告訴了我們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中國城市社會的黑暗,告訴了我們只有追隨共產黨領導的正義之師,才是解放中國的惟一出路。
《子夜》的大學生讀后感800字篇3
寫成于20世紀30年代初的《子夜》,詩作家矛盾對己所處時代城市內部的變動與新生所展開的全方位描繪,它“包羅萬象的任務與事件之大之廣,乃近代中國小說少見的”。這其中,內外交迫的民族資產階級與依仗外權的買辦資產階級的較量,農民的破產與工人的抗爭,工商業的若內強食,知識分子的苦悶與迷惘,都在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的悲劇這一條主線上展開。
小說人物吳蓀甫的性格是多質的,處在多方面的社會關系與利益關系中,他呈現出各種矛盾與反逆的情態。不同于沒落地主階層的吳老太爺,他是現代社會中剛毅、果敢、有膽略、有魄力的民族資產階級新人。
他抵制外國資本的侵襲,在買辦資本家趙伯韜的要挾利誘面前不失膽色,機緣到來的時候,他不擇手段地侵濁弱小資本家的產業,對付工人,他軟硬兼施,竭盡所能的剝削工人,鎮壓工人。
家庭生活中,他又是冷漠、專斷與狂躁的。吳蓀甫是詩強悍的,也是虛弱的,在他剛愎自用的氣概下掩蓋的是那紛亂惶惑,躁動不安的靈魂,積貧積弱并不斷受到外來資本擠壓的中國民族工業的生長環境,使吳蓀的才能無法施展,他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經濟上的軟弱無力,這種軟弱性是吳蓀甫潛在的個人性格的弱點,也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所致。
在《子夜》這部書中,許多事態情節平行共識,多線紛呈。交易商公債的起落消長,詩貫通始終的一條主線,還有知識分子與女性群體的線索、工人運動與農民運動的線索。盡管對農運的描繪在全書中有些游離,但是這些不同的敘述脈絡無意使整體布局張弛有致,錯落有序。
就語言風格來看,《子夜》長于對人物與場面的工筆描畫,客觀細致的情狀抒寫同深入的剖析融合起來,起伏跌宕,舒緩有節,獨居才情。
《子夜》的大學生讀后感800字篇4
當我讀完文學巨匠茅盾的《子夜》一書時,不禁陷入了沉思,且深深感受到英雄有用武之地是要有良好的社會大環境的。
應該說小說中的主人公吳蓀甫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只不過他是一個失敗了的英雄。他出身世家,實力雄厚,游歷過歐美,學會了一套資本主義的管理方法,有著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的性格和氣魄。他的理想是發展民族工業,擺脫帝國主義及買辦階級的束縛,最終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走向富國強國之路。因此在與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斗爭中,他表現出果敢冒險剛強自信的性格。
他沉著干練、剛愎自用,似乎為民族資產階級的振興帶來了希望,但是在強大的帝國主義面前,他連連失敗,節節潰退,乃至于遭滅頂之災,使夢想破滅。吳蓀甫這樣在當時出類拔萃的企業家尚且如此,更何況是等閑之輩。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這是一個民族工業生不逢時注定要失敗的時代。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我不禁傻想,假若吳蓀甫生活在今天,那他就大有用武之地啦。沒有戰爭的硝煙;沒有罷工的陰影,更沒有外來的侵略。“吳蓀甫”這個一心想發展民族工業的時代驕子,懷著他的遠大理想,開始施展他的雄才大略:置實業、辦工廠、設公司、開銀行……與兄弟企業友善競爭,與外資企業強強對話,他的事業紅紅火火,如日中天;他的理想正在變為現實。
他又恢復了他“三先生”的自信、膽略、智謀與手腕,他把自己的絲布、火柴、膠鞋等產品打造成響當當的世界名牌,他帶動國家的民族工業興旺發達,他讓東洋人、西洋人自愧不如……時勢造就了“吳蓀甫”這個民族工業的大英雄。
然而,這終究不是真的,吳蓀甫畢竟是《子夜》中的文學形象。但是,生不逢時的吳蓀甫所追求的理想正由生逢盛世的千萬個“吳蓀甫”的后來者變為現實。
這一點,我們是堅信不疑的。
《子夜》的大學生讀后感800字篇5
《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于1931一1932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原名《夕陽》是茅盾的長篇小說代表作。瞿秋白曾撰文評論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一九三三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國貨年》歷史的發展證實了瞿秋白的預言。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日本著名文學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薦十部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巨著時,便選擇了《子夜》,認為這是一部可以與《追憶似水年華》普魯斯特、《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媲美的杰作。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盡管民生凋敝、戰亂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卻是另一番景象。這里,有紙醉金迷的生活,有明爭暗斗的算計,有趨炎附勢的各色人物。
開絲廠的吳蓀甫帶鄉下的父親吳老太爺避戰亂來到上海,撲朔迷離的都市景觀使這個足不出戶的老朽——吳老太爺深受刺激而猝死。吳府辦喪事,上海灘有頭有臉的人都來吊唁。他們聚集在客廳,打聽戰況、談生意、搞社交。善于投機的買辦資本家趙伯韜找到吳蓀甫和他的姐夫杜竹齋,拉攏他們聯合資金結成公債大戶“多頭”,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賤買貴賣,從中牟取暴利。杜竹齋心下猶疑,趙伯韜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錢操縱戰局的計劃。 吳、杜決定跟著趙伯韜干一次。這次合作,小有波瀾而最終告捷。因為金融公債上混亂、投機的情形妨礙了工業的發展,實業界同人孫吉人、王和甫推舉吳蓀甫聯合各方面有實力的人,辦一個銀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機關,并且希望將來能用大部分的資本來經營交通、礦山等幾項企業。這正合吳蓀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險精神。他喜歡和同他一樣有遠見的人共事,而對那些半死不活的資本家卻毫無憐憫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來了。
這時,吳蓀甫的家鄉雙橋鎮發生變故,農民起來反抗,使他在鄉下的一些產業蒙受損失。工廠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為對付工人罷工,吳蓀甫起用了一個有膽量、有心計的青年職員屠維岳。他先是暗中收買領頭的女工姚金鳳,瓦解了工潮的組織;當事發之后,姚金鳳被工人看作資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復起的時候,他使吳蓀甫假令開除姚而提升那個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這樣一來,姚的威信恢復,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對她的處置。接著,作為讓步,吳收回成命,不開除姚,并安撫女工給予放假一天。吳蓀甫依計而行,果然平息了罷工。
交易所的斗爭也日漸激烈。原先吳蓀甫與趙伯韜的聯合轉為對壘和廝拼的局面。益中信托公司,作為與趙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趙伯韜為“多頭”和益中公司為“空頭”之間的角斗。趙伯韜盯上吳蓀甫這塊肥肉,想乘吳資金短缺之時吞掉他的產業。幾個回合較量下來,益中虧損八萬元栽了跟頭而停下來。此時吳蓀甫的資金日益吃緊,他開始盤剝工人的勞動和克扣工錢。新一輪的罷工到來,受到牽制的屠維岳分化瓦解工人組織的伎倆被識破,吳蓀甫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
趙伯韜欲向吳蓀甫的銀行投資控股。吳決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絲廠和公館都抵押出去作公債,以背水一戰。他終于知道在中國發展民族工業是何等困難。個人利害的顧慮,使他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了買空賣空的投機市場來。
公債的情勢危急,趙伯韜操縱交易所的管理機構為難賣空方吳蓀甫。幾近絕望的吳蓀甫把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齋身上。千鈞一發之際,杜倒戈轉向趙一邊。吳蓀甫徹底破產了。
在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真人物”,極力突出當時的尖銳矛盾與種種利益糾紛,詳實的情節描寫無不時刻調動著讀者的心緒,這也體現了作者對社會的社科認識,只有對社會有所觀察的人才能真正知道大眾的疾苦。在這一情節過程中,人物動作、神態、語言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給人以強烈真實的畫面感,各種矛盾幾乎破紙而出,足見作者描寫手法的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