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茅盾讀后感800字
《子夜》是一部長篇小說,全書主要圍繞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尖銳矛盾和斗爭。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繪了30年代初中國社會的廣闊畫面,同時也間接地反映了當時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全貌。一起來看看子夜茅盾讀后感800字,歡迎閱讀!
子夜茅盾讀后感800字精選篇1
《子夜》可以說是我國現代文學的代表作之一,它標志著茅盾的創作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成熟階段。其主人公吳蓀甫更是當時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典型代表。小說以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上海為背景,描寫了雄心勃勃的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矛盾與斗爭,并以吳蓀甫的失敗為結局的故事,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各種復雜的階級關系、社會關系,并以吳蓀甫的失敗有力地說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下的中國沒有也不可能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的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風貌。
茅盾筆下的吳蓀甫是一個具有硬干氣魄、冒險精神和雄厚實力的企業家。他曾經熱心于發展故鄉雙橋鎮的實業,打算以一個發電廠為基礎建筑起他的“雙橋王國”來。但是僅僅十萬人口的雙橋鎮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要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他的“目的是發展企業,增加煙囪的數目,擴大銷售的市場”。他有這樣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謂企業家”全部打倒,“把企業拿到他的鐵腕里來”。不僅這樣,他還知道如果要發展民族工業,首先需要“國家像個國家,ZF像個ZF”。因此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視著企業上的利害關系而外,還“用一只眼睛望著政治”。他具有游歷歐美得來的管理現代工業的知識,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夠煽起別人勃勃的事業雄心,愿意和他合作。但是吳蓀甫這個工業界的騎士卻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紀的歐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帝國主義侵略的魔手緊緊扼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咽喉,因而他的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不能不成為一個無法實現的幻想。他不能不過一種“簡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幾條戰線上同時作戰:他要與美帝國主義的.掮客——金融資本家趙伯韜進行勾心斗角的斗爭;他熄滅不了工廠里風起云涌的罷工運動;他用盡心機收買過來的許多小廠都成了自己脫不下的“濕布衫”,他和孫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經營的益中信托公司不能不在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生產過剩、趙伯韜的大規模經濟封鎖之下一敗涂地。他們發起組織益中信托公司,時未兩月,“雄圖”已成為泡影。就這樣滿懷雄心壯志的吳蓀甫只剩下了一條“投降的出路”。之所以產生這種結局,吳蓀甫本身的矛盾的性格也占了很大的因素,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業立場的義憤”,但另一方面,壓倒他的一切的卻是“個人利害的籌慮”。雖然這一切看似可笑,可是它們卻顯得十分自然,并將吳蓀甫這個人物的形象塑造的更加豐滿。
吳蓀甫的失敗充分的說明了在帝國主義統治下的中國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表明了民主共和乃是大勢所趨。由此看來《子夜》無論是在文體還是內容方面都十分優秀,而且給人的感覺十分真實,不像尋常的小說那樣虛構情節,更是彰顯了這篇文章的特色。
子夜茅盾讀后感800字精選篇2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國處在的黑暗統治下,當時以蔣為代表的地主、大資產階級篡奪了大革命的勝利果實,內有蔣,外有帝國主義,他們把中國進一步推向了“兩半”的社會的深淵。民族資產階級、工農群眾的革命斗爭等這些歷史上的名詞,在《子夜》中得到了深刻的詮釋。《子夜》用社會科學的觀點,階級分析的方法,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旋律和階級關系。馮血峰曾評價說:“《子夜》是把魯迅先驅地英勇地所開辟的中國現代的戰斗的文學的路,現實主義的路,接引到普洛革命文學上來的里程碑之一”。
吳蓀甫是《子夜》九十多個人物中性格最鮮明的,是三十年代民族工業資本家的典型,是詮釋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民族資產階級的雙重性,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他有著發展民族工業的野心、魄力和手段,他“富于冒險的精神、硬干的膽力”因此,他不僅在家鄉雙橋鎮辦起了錢莊、當鋪、油坊、米廠、電廠等,還在上海有一家裕華絲廠,甚至還和孫吉人、王和甫等民族工業資本家組織了益中信托公司。他們幻想著“他們的燈泡、熱水瓶、陽傘、肥皂、橡膠拖鞋,走遍全中國的窮鄉僻壤!”他們高呼“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一定有希望”。
但“他動輒想到保守,想到了妥協”。在他的野心受到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阻擋時,他選擇了鎮壓工人罷工來轉嫁自身危機,同時大搞“公債投機”,妄圖用此擊敗“公債魔王”趙伯韜。現實是殘酷的,當時的社會歷史現實和民族家的固有軟弱性,決定了吳蓀甫的命運只能像企圖用“大放盤”“一元貨”的辦法度過難關的小商人林老板一樣。他的悲哀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全社會的。
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通過《子夜》可以認識三十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現實,認識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認識舊中國半殖半封的社會性質,了解三十年代的黨所領導的工農斗爭的風起云涌之勢等等。
因此,《子夜》是茅盾先生展現給后人的一幅歷史畫卷,讓今天的人們能清晰的了解那段歷史。
同時,第四章的農民武裝活捉老地主,吳蓀甫的舅舅曹剝皮及第十三,十四章描寫的上海裕華絲廠女工的罷工,都是在用文學眼光敘述歷史事件,讓人們在文學欣賞中體會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子夜》猶如一面鏡子,照出了舊中國社會的一角,茅盾猶如一個說書人,道出了那段辛酸的歷史,展現了一個千瘡百孔的民族的血淚。
子夜茅盾讀后感800字精選篇3
今天早上,仰望窗外,天氣格外晴朗,我的心情也格外激動,我想起床了,做什么事才好呢?坐在床頭,我忽然注意到床頭書架上擺滿的書籍,何不讀上一本呢?于是,我挑選了一本名曰《子夜》的古版書看起來。
仔細閱讀,發現矛盾的這部小說描寫的是1930年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事,我便興趣十足地閱讀起來,這本書主要講了吳家大少爺吳蓀甫在大都市建造了一座從外國引進的機器制造廠的過程。但當工廠開工時,卻遭到封建勢力官員的不滿和反對,于是,他們聯合起來,企圖來策劃一場險惡的陰謀,使吳蓀甫的工廠付諸東流。果然,他們的計劃成功了,逐漸使吳蓀甫付不起員工的工資而跨臺,輸得一敗涂地。
我迷上了這部小說,被它的文學魅力所折服,同時也知道了它產生的歷史背景。最讓我深思的一點,就是封建主義注定滅亡。小說中的主人公引進了外國的機器,本來是想報效祖,使祖國的工業更加先進,可那些封建主義嚴重的官員卻極力反對和阻止,導致了吳蓀甫的悲慘下場,這充分地體現了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也體現了當時官僚主義權力的強大,誤國誤民,也讓我們痛惜國民政府統治的失敗!
寫道這里,我想起了清朝時期的一個事件,由于清朝政府的封建和固步自封,不會利用發明出的火藥,只會把國庫的銀子用在建造皇家園林和樓臺殿閣上,正是可悲!以致于后來,導致了鴉片戰爭、割地求榮的行為,這也說明了封建主義注定是要滅亡的。
如今的新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使我們的國家不斷繁榮昌盛!
子夜茅盾讀后感800字精選篇4
帶著幾分對大師的尊重與敬仰,我翻開了《子夜》,挺厚重的書,隱約著透露出一種滄桑感。一排排宋體字,方方正正,卻展示了一段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經歷。
《子夜》是這樣為我們展開故事的情節的:絲廠老板吳蓀甫雄心勃勃,要在他已有的實業之上不斷發展,再擴大自己的資本,成立大型公司。可是他生不逢時,大罷工好不容易才在手下屠維岳的幫助下平息。穩定了工廠后的吳蓀甫不斷努力,終于合伙成立了一個銀行,低價收購了八個小廠,專營生活用品。可是由于戰事不斷,嚴重影響了銷售,資金也周轉困難,扼住了企業發展的喉嚨。在吳蓀甫和合伙人的堅持中,趙伯韜盯上了吳蓀甫的產業。他使用了不少手段,最后,在氣力不支下,他使用了殺手锏:他要以“國內公債維持會”的名義,電請政府下令禁止賣空,他還直接去運動交易所理事會和經紀人會,慫恿他們發文要增加賣方的保證金,增加一倍多。正好是賣空方的吳蓀甫只好請自己的姐夫杜竹齋投入強大的資金在賣空方中,或能一搏,誰知杜竹齋背叛了自己的妻弟吳蓀甫,將資金投向了趙伯韜。最終,吳蓀甫破產了。
在《子夜》中,作者茅盾為我們塑造了許多人物形象:最重要的當然是主人公吳蓀甫,他魁梧剛毅、有財有勢、有勇有謀,卻在實現自己的夢想——建造一個大型工業公司時,由于復雜因素的交迫下而慘敗;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也是一個重要人物,他不僅有政界作后臺,在軍界里也有很深的關系,人稱“公債場上的魔王”,正是他將吳蓀甫逼入絕境……
《子夜》雖是弘篇巨制的大手筆,但宏偉嚴密且脈絡清晰。從開頭和結尾就可以看出。開頭,大上海的軟風一陣一陣吹上人面,蘇州河幻成了金綠色,輕悄悄地向西流去。黃浦江邊充斥著“光、熱、力”,此時的吳蓀甫有財有勢,氣派威風;而結尾,吳蓀甫的工廠、銀行、公館全都沒有了,自己的夢當然也破滅了,慘敗于趙伯韜的吳蓀甫帶著姨太太灰溜溜地到牯嶺消暑。一頭一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得不讓我們驚嘆于一位民族工業巨子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敗涂地的悲慘。
讀完《子夜》,感慨之余,我靜靜地思索,《子夜》就像是一本歷史書、政治書,告訴了我們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中國城市社會的黑暗,告訴了我們只有追隨共產黨領導的正義之師,才是解放中國的惟一出路。
子夜茅盾讀后感800字精選篇5
《子夜》的舞臺設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并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里錯綜復雜的斗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里。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蕩的中國得以全面的表現。”他精心結構,細密布局,通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與性格發展史,牽動其它多重線索,從而使全篇既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場景,又沿著一個意義指向縱深推進,最終以吳蓀甫的悲劇,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縱觀《子夜》的情節,它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里的。它以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矛盾、斗爭為主線,生動、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開始,趙伯韜拉擾吳蓀甫進行公債投機,而吳蓀甫又聯合其他資本家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發展民族工業,因而與趙伯韜產生了矛盾。趙伯韜依仗外國的金融資本做后臺,處處與吳蓀甫作對,加上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的工人怠工、罷工,盡管吳蓀甫和同伙竭盡全力,拼命掙扎,最后也沒有改變全盤失敗的命運。這幕悲劇說明,在帝國主義的侵略、控制、壓迫下,中國的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