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簡史》精彩讀后感
一本好書不僅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書;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時間簡史》精彩讀后感(精選7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時間簡史》精彩讀后感(篇1)
由于暑假里韓老師讓我們再看一本數(shù)學故事書,所以上個星期天,我就硬拉著爸爸到上海書城給我買書。我想:一直都十分熱愛數(shù)學,而且又很喜歡看書的爸爸,一定能為我挑出一本適宜我看的書。果然,爸爸馬上為我挑出了一本他中意的書--《時間簡史》。
這本《時間簡史》是由的史蒂芬·霍金所寫的。書名叫做《時間簡史》,那么書中所寫的一切自然是和時間有關的了。為了講明時間,作者從宇宙開始寫起,而后說到空間,而后又說到黑洞,而后再說到蟲洞,最后才得到了結論。書中的語言都充滿了知識性與專業(yè)性,讓我感到懵懵懂懂的。雖然如此,但我似乎也了解到了時間。如果讓我結合書中的話來談談時間,那我會說:時間確實可以是一種物質,因為萬物皆是物質,如果時間不是物質,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但很明顯,它對于我們無比重要,我們也無法離開時間。用書中的一句深奧經(jīng)典的話來概括時間:時間也許是不朽的,至少在我們這些生命短暫的物質看來,那確實是不朽的,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產(chǎn)生一個點,就這樣無數(shù)個點連接在一起,變成線,變成面,就無限制地編織下去,直到宇宙的結束,如果那宇宙沒有結束,也就繼續(xù)不朽地編織下去,做那宇宙創(chuàng)造者的壽衣。
我覺得這本書不太適合我看,畢竟我還沒有學過物理,對書中所說的一切都還不理解,但我知道,這是一本對我們人類來講相當重要的書。我想:等我長大一點了之后,再讀一遍這本書,到時候一定能掌握書中所說的知識。
《時間簡史》精彩讀后感(篇2)
我平日里很少去思考宇宙的起源,我知道,就算思考,也思考不明白,因為自己知識不夠豐富,《時間簡史》這本書算是讓我對宇宙的形成,發(fā)展有了初步的了解,打開了我思維的又一扇門。這本書雖然越到后面心越不靜越看不懂,但是我盡力挑選自己喜歡的和認為有意思的翻閱了一遍。
“世界是一個烏龜架在一個烏龜上的烏龜塔啊!”本書的開端來自往前人們對宇宙的誤解,引出世界到底是什么。通過引力,量子力學說明宇宙是膨脹的。之后談到了黑洞的形成以及最后的蟲洞和時間旅行。最后以物理學中強力,弱力和電磁力的統(tǒng)一做總結。
看了這本書,我覺得自己似乎對物理有關的現(xiàn)象并不很抵觸了。想起了之前看的危機邊緣里的時間機器,以及星際迷航中父親回到地球后女兒已經(jīng)滿頭白發(fā),對這些的認識似乎有了合理的理性解讀,而不單單是感性的理解。
由于自身的浮躁,后面部分章節(jié)并未完全看完,但我明顯覺得這次看比兩年之前看有了很大的進步,因為在看前幾章時并不費力,中間看的過程中還產(chǎn)生了興趣,繼續(xù)加油(? ?_?)?
《時間簡史》精彩讀后感(篇3)
史蒂芬。霍金,一個熟悉的名字又一次映入我的眼簾。他所撰寫的《時間簡史》自發(fā)售至今已有了不可磨滅的功績,這不是因為書的封面好看,也不是因為書中插有漫畫,而是他能帶給我們知識,帶給我們宇宙的奧妙,今天,我拿來了這本書,一翻開它,立即吸引了我。
在神奇的宇宙深處,蘊藏著一股濃厚的氣息,那就是黑洞的魔力。而早在46億年前,地球也誕生了。這本書就揭開了宇宙神秘的面紗。
在書的一開始,我們便知道了地球是繞著太陽轉,在繞的同時自己也在轉,那么說明宇宙是多么有趣。而隨后他又寫了宇宙從何時開始,從何時結束,時間有沒有盡頭,黑洞的蒸發(fā)性……許多許多,像一門佛經(jīng),好像永遠念不完。
不過,一篇好文章,還是要看作者的用心良苦。本書作者霍金是一個身體上沒有自由的人,但他的心靈永遠是自由的,是永遠得不到約束的,是早就飛向宇宙深處的。我要向霍金,一個身體殘缺,但心靈滿足的大師致敬!
這本書充滿魔力吸引著我一直讀下去,你也去看看吧!
《時間簡史》精彩讀后感(篇4)
宇宙有沒有邊界?宇宙是什么時候誕生的,又有沒有終結的時候呢?時間的本質究竟是什么?人類能否趕上光速甚至超越光速呢?人類能不能跨越時空隧道,回到過去或穿越未來呢?這一系列的問題在我心中都是謎,仿佛隔著一層薄薄的細紗,充滿了神秘感。霍金先生在《時間簡史》這本書中以通俗有趣的語言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解說,讀完一個章節(jié),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讀下一個章節(jié),真是欲罷不能啊!
起初我并不明白《時間簡史》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數(shù)以萬計的讀者追捧,被譯成40余中文字,風靡全球。但是當我真正接觸這本書時,才發(fā)現(xiàn)霍金的著作是如此有吸引力,他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詮釋一個個艱深的宇宙學理論。在他的文字下,所有古怪難懂的'理論似乎都成了妙趣橫生的笑話,吸引著世人追隨他的文字不斷探索深入。
以地球是圓的這一理論為例,作者提出了兩個小故事:一個是亞里士多德在觀測月食時發(fā)現(xiàn)地球把它的影子投影到月球上,地球的影子總是圓的,因為月食的產(chǎn)生是由于地球運動到太陽和月球之間引起的。另一個來源于古希臘人的經(jīng)驗,他們觀察到從地平線駛來的船,人們總是先看到船帆,其次才見到船身。這兩個小故事無疑增加了科學理論的趣味性。從中可見霍金智慧的思維所散發(fā)出的光芒。
《時間簡史》精彩讀后感(篇5)
浩瀚的宇宙中,有太多的迷團。它們就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引著我們,使我們十分渴望卻難以探索這些迷團。就這樣出現(xiàn)了一位思想巨人,他就是史蒂芬.霍金。這個假期我幸拜讀了他的著作《時間簡史》。
當我翻開書時,它果然立刻深深地吸引了我。書中作者在描述“相對論”、“彎曲空間”這些理論時,措詞精確、深入淺出、幽默風趣,絲毫沒有給人一種乏味的感覺。
更加精彩的是書中還有很多精美插圖能夠幫忙我們讀懂它。并且還附有作者對未來宇宙的大膽猜測和推想。優(yōu)美的詞仿佛又使我們置身于宇宙之中,目睹宇宙大爆炸,恒星的生辰與毀滅……俗話說“聽君一席言、勝讀十年書”,可我發(fā)此刻看完《時間簡史》后,書中的知識與精髓更是勝讀“十年書”。
再談談本書的作者斯帝芬.霍金,《輪椅上的巨人》就是說霍金的。他因患“漸凍癥”被襟固在一把輪椅上40多年之久,但他身殘志堅克服了身體的缺陷而成為了國際之“超星”,他不能寫字,甚至不能說話,但他超越了“大爆炸”、“相對論”、“量子學”等論理,邁入了浩大的宇宙中。盡管他那么無助的坐在輪椅上,但他的思想?yún)s越過了地球飛向了宇宙。
約翰.彌樂頓講得沒錯:頭腦是他自我的住處,他在其中制造天堂的地獄。讓我們記住《時間簡史》,它對我們終身有莫大幫忙,我們將受益匪淺。
《時間簡史》精彩讀后感(篇6)
“時間和空間到底有什么關系?黑洞是什么東西?宇宙的起源在什么時候……?”以前,我總是有這些疑惑,而這些疑惑我一直無法解開。直到今天,我讀了《時間簡史》之后,我有一種在沙漠之中口渴難忍突然遇到水的那種喜悅,我的疑團瞬間就被解開了。
《時間簡史》是一本科普著作,全書共分為十二章,講述了宇宙空間和時間的開始與結束,解釋了宇宙膨脹等物理現(xiàn)象,科學地分析了黑洞。讓我們讀后受益無窮,這本書并不是生硬地講述科學,而是以活潑的語言盡量做到通俗易懂。
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地了解到了科學并不遙遠,就在我們的身邊。但是,你要勇于提出自己的疑問,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還敢于說:“不是這樣的!”有些事情看似正確,實際上他是錯誤的,但沒有人發(fā)現(xiàn)它,它有人去發(fā)現(xiàn)它時,沒有人敢說,而真正敢說出:“它是錯的”的人,可能只有一個。我們應該崇尚科學,相信科學,勇于發(fā)現(xiàn)科學,讓我們敢于發(fā)現(xiàn)錯誤,說出錯誤。
讓我們記住霍金這個偉大的人物,讓住這本科學巨著《時間簡史》。
《時間簡史》精彩讀后感(篇7)
有比光更快的速度么?有,那就是思速。
這是我編的名詞。大清早,一眼望穿窗外巨大的廣告牌,我的思想可以穿透到宇宙的邊緣,不,宇宙以最近的理論來說,是無邊緣且在膨脹中。那思維可以跟它一起膨脹。沒有人能證實你所想的是對是錯。那完美的想像,只屬于一個人--你自己。
如此幸福。在有時間之前,時間沒有意義。時間是一只沙漏,用于歸結,在宇宙誕生的起點之時起,用于發(fā)散。
一部巨史如果僅靠時間記載,最終會丟失。時間中藏著太過臃腫的沙礫,你是一粒,我是一粒。
繞了一個碩大無比的彎子,我丟失了我所想訴說的欲|望。欲|望在無止盡時,若疲累過度,則必然消亡。此道理與相對論的誕生異曲同工,與生命之存亡同歸。
愛因斯坦的年代,恰逢佛教南宗盛起。用佛教來說說他,可以概括為“放下執(zhí)迷,修成正果”。如此說是因為:一個經(jīng)典的試驗,即在地球上以相 對光的來向運動和垂直于光的來向運動的不同觀測者,測得的光速相同。無數(shù)人頓時蒙了。若速度等同于距離除以時間,那么相對運動與垂直運動所測的時間無疑是 不同的。相對運動必然加上相對速度,因此減耗了時間。無數(shù)人在這個圈子里走不出,愛因斯坦大聲說一句:請別用距離來反推時間,請用時間來論算距離。
如此一個華麗轉身,實在是逼得緊了。懸崖邊,沒路了,怎么辦,怎么辦,想半天,還是在原地。不就是,轉身嘛。
世上大智之事,莫非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