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常見立意角度
對題目中關鍵詞句的寓意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審題立意;高考作文常見立意角度有哪些?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高考作文常見立意角度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高考作文立意
1.立意要注意集中。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個中心,全篇都緊緊圍繞著它來寫,這樣才不會寫得雜亂無章,才能給人以明晰的而不是模糊的印象。關于“回家”,可寫的東西太多,但是“意多必亂。”所以《回家的感覺》一文的立意就集中到某一點上:回家的感覺是什么?是一種牽掛、一份眷念、一種感動,是一種微醉的感覺。
2.立意要深刻。
立意,就是從材料出發為文章確立一個好的主題(或論點)。無論何種體裁的文章,實際上都是通過材料烘托主題。因此,看一篇文章是否成功,就要看作者是否是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對生活有深刻的認識和獨到的見地。有人畫一幅畫只要一天的工夫,可賣掉它卻要等上整整一年;有人用一年的時間去畫一幅畫,賣掉它卻只需一天。對于這一現象,《“一天”與“一年”》的作者是這樣認識的:一年的“厚積”到一天的“薄發”,實則反映了量變與質變的原理,即量變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有質的飛躍。為了實現質的飛躍,我們應該重視量的積累。這樣的立意是深刻的。
作者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新鮮的問題,捕捉住生活中的閃光點,從中發現本質的東西。《破產的“當家計劃”》的作者關心周圍的世界,注意感受時代的氣息,把握時代的脈搏,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思考。尤其是在新舊變革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看到新的變化,發現生活所具有的本質意義。通過一日的當家實踐,獲得了“成長的收獲”,也不失為一種深刻。
3.立意要新穎。
作者要善于對材料作深入的開掘,從中產生獨特的見解,“發前人之所未發”。比如,關于理想和追求,可以寫“理想是成功的起點”,也可以寫“每個人都要有遠大理想”之類的中心,但如果作進一步思考,還可發現理想和追求不一定都有一個圓滿的結果,這樣立意不僅深刻,而且還顯得較為新穎。就象《追求極限的河》這篇作文用詩一般的語言記述了一條追求極限的河最終在荒漠中干涸的過程。運用擬人手法,將抽象轉化為具體,讓人們追求極限的悲壯美,其見解確有獨到之處。
此外,作者要有求異思維,打破一般的思維模式,合乎情理地提出與眾不同的認識,也往往能做到立意新穎,避免人云亦云。《橋要自己鋪,路要自己走》一文敢于對“過河拆橋”亮出自己的獨到見解。認為“過河拆橋”者是真正知道如何幫助他人的人:他們引導人們自己去“鋪橋”,去探索人生。
總之,掌握立意的基本要求,寫出有深刻、新穎的思想認識的文章,關鍵還是在于作者自身的思想修養與精神境界。
三、立意的幾個技巧
1.題要醒目
作文從應試角度講,首先題目要吸引人,或語言形式美,或引用詩詞名言,或取比喻象征義。如《一樣登樓,兩般情懷》,《橋要自己鋪,路要自己走》,《蝸牛》,等等。中心意思可以在文章題目中直接表露,就是說立意與題目的指向保持一致。《聆聽、溝通全人類》的題目就是觀點。在物質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的精神世界也應相應有一個新的突破;要突破首先要發現問題——聆聽,接著是解決問題——溝通。
2.選材要能以小見大
在作者選材的過程中,并非一定要選重大的材料來反映重大主題。有時候,可以“以小見大”,《50個人一鍋飯》從看來似乎平淡無奇的生活細節中挖掘出具有重大社會現實意義的主題——青年人的自理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個城市中學生,他進入了一架運轉不停的大機器中,成為了一個零部件,于是,他的一部分在進化著,而另一部分卻在驚人地退化”。這樣的材料就做到了“秤砣雖小壓千斤”的效果。
3.“由點到面”或“由此及彼”
文章的結尾,最好既能要言不煩地概括全文,點明題旨,又能余音繞梁,發人深思。結尾的雋永深刻,往往表現在作者能從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其它事物的聯系中,揭示出一般從文章本身不容易直接領會到的意思。
由此及彼的議論也能使立意深刻。《金色的秋天》中的結尾點出秋天具有黃金莊重、深沉、和平、富有的特征,并以自然喻人生——人到中年的爸爸媽媽,由此及彼的聯想,起到拓展、深化題意的作用。
4.翻陳出新
要做到翻陳出新,關鍵是寫作的角度要有個性。因為現實生活豐富多彩,客觀事物紛繁復雜,人物千姿百態,即使是同一生活現象,同一人物或同一景物,只要是觀察者的角度不同,就會表現出不同的側面。《我看課外閱讀》一文,用豐富的材料證明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必須重視課外閱讀。同時,也指出讀庸俗低級讀物與讀文化精品的區別,要求人們會讀“課外書”。所以,雖是陳舊的話題,卻能做到“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開掘出人們尚未覺察的觀點。
高考作文立意技巧
一、審題的原則----“三性”
新材料作文的審題要“三性四清”。“三性”為審題的原則,“四清”為審題的方法。
1.整體性原則:新出來作文的審題要有全局意識,要從材料的整體著眼,不能糾纏局部的細節,否則很有可能出現偏題走題現象。
2.多向性原則:一般來說,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蘊涵的觀點并不是唯一的,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結論,因此,要學會多角度審視材料。
3.篩選性原則:因為我們從材料中獲得的觀點具有多樣性,因此,在進入寫作時對所得到的觀點還要進行適當的篩選。
篩選的原則: 服從材料的整體; 觀點可能比較新穎; 自己有話可說。
二、審題的方法----“四清”
1.理清對象:有些材料可能會涉及到兩個甚至兩個以上對象,這幾個對象之間并無明顯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關系。所以,從理論上來說,每一個對象都可以提煉出至少一個觀點。
2.分清主次:有些材料可能會涉及幾個對象,但這幾個對象并不是并列的關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們在審題時就應該分清主次,從主要對象入手進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對象,否則有可能出現偏題現象。
3.辨清關系:有些材料可能會涉及幾個對象,而且這幾個對象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審題時一定要辨析清楚這幾個對象間的可能存在的關系。
4.析清含義:有些材料蘊涵比喻或哲理,審題時我們首先應該認真分析,仔細揣摩,從而揭示出材料所蘊涵的意義或道理,并以此作為立論的根據。
議論文多角度寫作之審題立意審題缺陷
審題缺陷
1、錯解關系,以偏概全(多材料作文、材料有多角度時常犯此類錯誤)
我們來看全國卷作文試題。
(材料1)小新背雙腿癱瘓的同學小牧到一公里外的學校上學,從小學五年級到現在高中一年級,一背就是六年一千多個日子。
(材料2)某雜志社作調查:“你對同學最贊賞的品質是什么?”調查結果,排在第一位的是“樂于助人”。
(材料3)某單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記名問卷調查:“你如果遇到別人碰上麻煩事時會怎樣對待?”回答“悄悄走開”的人不少。
根據“材料2”和“材料3”,自選題目,聯系實際,寫一篇議論文。
注意事項:必須把“材料2”和“材料3”結合起來思考。是否結合“材料1”,自由決定。
啟示:角度雖可多樣,最準只有一個。(尤其注意議論抒情句)
以前,做電臺的時候,我喜歡說,這是一個像流沙一樣的世界。那是非常文藝和情緒的字眼,而2000年接近25歲的時候,我在一本書的扉頁上寫下:現在是時候該蹲下來觀察地面上的沙粒了,觀察它們的濕度、密度、結構、流向和探究為什么這樣流向的原因。我慶幸,在邁入成年的門檻時,從自我的世界里走了出來,開始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公共事務,關心將自己和這個世界聯系在一起的東西。假如沒有對人的真正的關切,就不能成為記者;假如僅僅停留在對人的關切,而不是對問題的求解上,就不會成為一個好記者。·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燈火。(柴靜)
2、不明信息,錯認褒貶
材料:有一首詩:“樹上有十只鳥,打下一只,其余的眨眼在枝頭,靜謐,完好如初。”
有一位學生這樣寫:“讀罷,我不禁為這些鳥鎮定自若的精神而贊嘆,面對危險而無所畏懼,這是何等的氣魄!由此,我聯想到了解放前在國民黨的魔窟渣滓洞和白公館的那些革命先烈……”
(當他們殺害猶太人時,我沒有站起來說話,當他們殺害____時,我沒有站起來說話,當他們殺害民主黨時,我沒有站起來說話,當最終他們走向我時,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
啟示:敘事性的評論性的材料中,體會對作者的情感傾向(再例兩只老虎和維納斯)
當斷臂的維納斯展示在人們面前時,吸引了無數好事之徒趨之若鶩。它們提出種種接上斷臂的奇思妙想。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但迄今為止仍未有任何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贊賞。維納斯仍然殘缺。
3、不明關系,離題萬里
所謂關系型作文話題,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或短語并列組合而成的一種話題形式,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必須兼顧話題構成的各個要素,清楚地點明其間關系。
“失去與獲得”、“感情的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自由與紀律”、“向前看與向錢看”、“名師與高徒”,“冷與熱”
怎么辦?利用復句關系,添加詞語,形成判斷
啟示:碰到關系性話題,勿忘關系
4、不思進取,立論陳舊
啟示:立意正確是基礎,創新意識是關鍵
總結審題步驟
(1)看全材料,分層分類,搜尋信息點,定下褒貶,確立感情基調。
(2)讀透材料,分析各信息間的關系,撥開枝葉,緊扣主要內容,不要“咬住一頭不撒嘴”,這樣才能防止“以偏概全”和“妄下推斷”的錯誤。特別注意作文題目中“任選其中一個角度確定立意”這句話,非常容易讓部分學生斷章取義、以偏概全。今年類似的材料作文如全國卷Ⅱ就改作了“選準角度”,有利于考生整體理解材料。
十年動亂期間,山東大學校長成仿吾被斗,造反派把“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的“羆”(pí)字讀成了“罷”字。成老抬頭糾正學生的讀音,群眾潸然淚下,全場熱烈鼓掌。
這則材料不太容易把握,不少考生絞盡腦汁仍不得要領。我們把它切割開。先讀“十年動亂期間,山東大學校長成仿吾被斗”后打住,問: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答:連老一輩的革命家,“創造社”的'宿將成仿吾這樣的人都不能幸免于難,可見那個年代對人才的摧殘到了何等程度,那個年代法紀廢弛到了何等程度,轉換之后可以得出這樣的論點:人才豈容恣意摧殘?!我們呼喚一個法治的社會!再讀“成老抬頭糾正學生的讀音”后打住,問:為什么他要這樣做?答: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責任心,是一種職業道德的驅使,轉換后又得出這些論點:責任心可歌可泣,時刻牢記自己的職責。再讀“群眾潸然淚下,全場熱烈鼓掌”后停下來,問:為什么會這樣?答:是成老的人格、胸襟打動了他們,轉換后可以得出這些論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無私則無畏、“取義”不惜“成仁”、敢說,就是好!最后,將這么多論點根據自己的庫存情況進行一番篩選,你就可以激揚文字了。
“成仿吾被斗”中的成仿吾是位可敬的長者,這就是材料的總體傾向,也是材料的重心所在,必須把握住這一實質。
我們來看一例:幾個人同喝一口井水。有人用金杯玉盞喝,有人用瓷碗喝,有人雙手捧著喝。金玉之人覺得自己富貴許多,瓷碗之人覺得自己貧賤許多,只有那用雙手捧水喝的人痛快地說:“好解渴啊!”我們可以用“從結果聯想原因”的方法來探尋主旨。用金杯玉盞喝覺得自己富貴和用瓷碗盛著喝覺得自己貧賤的原因是他們被外物所役使、主宰;空手捧著喝的人覺得解渴,原因是無外物拘束。對此,我們可以聯系實際分析,對空手捧著喝的人進行贊揚。空手捧著喝是淡泊名利,解渴是品味生活真諦,無外物拘束是超然物外。最后歸納主旨:只有超然物外,不被外物役使,才能品味人生的真諦,享受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