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征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瑰寶。這些文化蘊含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征文,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征文精選篇1
喧鬧的鑼聲震得干枯的枝權微微擺動,亮紅色的炮紙和對聯在瑩白色的天地間閃爍,雨后微涼潮濕的空氣在暗灰色的天空下彌漫,一輪皎潔的明月皓然嵌入疏星漆黑的夜空……這些洋溢著中同氣息的節日具象被我們熟悉和銘記。既然如此,我們就要讓這些傳統節日在我們心中扎根。
傳統節日是歷史的載體。
黑暗腐敗的官僚政府,令剛正不阿的屈原深感羞憤絕望,懷著對昏庸君主的痛恨和無法救國的遺憾,他驕傲卻無奈地對著汨羅江發出了生命中的最后一聲嘆息。人們為了紀念這位高潔傲岸的君子,自發地向江中投放的不僅僅是粽子,還有深深的敬重和緬懷。時光荏苒,日月如梭,隨著端午節一直完好地保留下來的,還有那令人神往的歷史。
傳統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
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感慨“每逢佳節倍思親”,深秋的重陽節卻獨自感受著“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寂寞;中秋節時我們“舉杯邀明月”,品嘗到的家人團聚的溫暖,比月餅更香甜。節日是文化以另一種方式存在著的表現,它正在讓那些傳統文化的魅力感染我們的心靈。那些悠久的傳統文化,也像一壇封藏窖儲了多年的佳釀,時光愈悠久,就愈能散發彌漫它豐郁的醉人香氣。
傳統節日承載了高尚的民族氣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四月早春的清明節,向來是我們為逝去的故人表達懷念與哀思的日子。可是你是否知道,彌漫著淡淡哀傷情愫的清明,原本是來紀念犧牲烈士的節日。沉默地佇立在烈士英靈的墓前,懷想著英雄們沖鋒殺敵的景象,仿佛耳邊還回響著激動人心的號角,仿佛眼前還燃燒著獵獵的戰旗,拼湊成熱血激昂的畫面,基調鮮紅。寧靜緘默的.表象下,是翻滾沸騰著的壯烈和激蕩。我們深深地沉醉在英靈賜予的震撼中,憤怒的吶喊聲遙遠而真實。我們仿佛面對著先烈熾熱而真減的靈魂,它錚錚地告訴我們,什么叫氣節!
銘記著那些美麗的傳統節日吧,當你站在圣誕樹前歡快地唱歌時,請不要忘記,我們的民族擁有如此偉大而悠久的節日,它們才是我們民旅歷史和文化真正的縮影,它們才是真正的精神財富!
就讓傳統節日在我們的心中扎根,讓它們沉默地訴說著過往和歷史,而我們,更需要用心去體會。
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征文精選篇2
拉開窗簾,陽光是彩色的。
——題記
因你,神州處處呈現出燦爛,輝煌的征程,如金色的燈盞,是光芒照亮了開始遠航的船帆。
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我不去想昨日的天空是否蔚藍,我不去想明天的陽是否明媚,我只想,只要我熱愛的祖國,我相信一切盡在意料之中,耳朵擠滿了時間的腳步聲,一種亢奮的精神洶涌而來……
美麗中國強盛中國,綠色中國和平中國。
復興之路其修遠亦,舉國上下共求索!
華夏兒女炎黃子孫嘔心瀝血前赴后繼。
今日中國,正邁著時代的最強音,帶著中國夢的精神遠行!
遠方接踵而賴的時代有棵茂盛的大樹,他將枝葉掙破天空,將寧和送進浮躁的心。邁著時間的征程流淌到炎黃子孫心中,至此中人們心中都有一股神圣的使命——傳承著這偉大的中華文化。
它像浩瀚沙漠中的一條河,靜靜流淌著,發出奇異的光彩,湛藍天空那個耀眼的太陽,正普照著他,漆黑夜晚里熠熠閃耀的獨光,它在奔走著……變成了我的心中唯一而有記憶的東西——古老的中華文明與華夏精神。
在那棵古老的樹上結出了奇麗的果實,他們都經過歲月的洗禮,文明的雕琢,經過精神的滲透,就是它們構成了豐富的文化——四五書經,天文書法,還有優雅的中國畫,綺麗的中華服飾,博大精深的中國漢字,仁愛,寬恕,執著的精神品格。
感謝中華文化,你踏遍我們心靈的每一角,透進心靈的每一寸,尤如從朔風凜冽的戶外來到讓冬日雪夜的爐邊,你這黑暗中的光點,給予我前進的'方向,你如那清涼可口的泉水,讓人神人清甜解渴:你如那香氣撲鼻的綠茶,讓人神清氣爽:你總在孤獨與無助中給我信心與希望,感謝這偉大的中華文化博大的民族精神給我指引,讓我成長,讓我們順應時代的追求教會我們勤奮努力,敢于創新,樂于提高自己,讓我們懂得這個世界,珍惜這個世界,善于發現生活的美,告誡我們只有擁有積極的心態,敏捷的思維,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將我們所在教育中汲取的融入社會,在這個新奇,神秘的世界前行下去,我相信且堅信我們的世界將會因中華文化而絢麗,讓我們攜手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
中華子孫,請攜手,將散落身邊的珍珠串成最美麗的項鏈,連接深邃的歷史與無盡的未來,傳承信念與精神的財富!
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征文精選篇3
伴著風雨,迎著朝霞,中華文化已經走過了數千年的風雨,其力量也深深熔鑄在我們每個人的血液中,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當中華民族面臨危機生死存亡時,總會迸發出強大的凝聚力,鼓舞著中華人民去戰勝苦難。
當日軍的鐵蹄踏上中華大地時,當中國人的鮮血染紅這一片大地時,中國人民團結起來了面對侵略,鑄就了了一段輝煌。國共合作、全民族抗日、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的團結一致面對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從那一次次戰爭中,我們看到了中華文華的力量,中華民族的.團結在這一次戰爭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當地震襲來,整個中華民族凝聚在了一起,當地動山搖的時候,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學生,而自己卻壯烈犧牲;當被埋在廢墟下時,人們互相鼓勵;當地震過后,災區的人們互相安慰、全國各地的人們都紛紛獻出了自己的愛心,幫助災區的人們渡過難關。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團結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也正是這種來自中華文化的力量,是中國人團結在了一起,正是這種團結,才使得中華兒女在困難中凝聚到了一起,在災難中凝結到了一起,共同面對困難,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贊歌。
當浙江省溫州市甬溫線發生特大交通事故時,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愛心,人們紛紛去獻血、出租車司機免費接送客人、一股股愛心的暖流在城市中傳播,彰顯著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助人為樂,發揚著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當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深入人心時,當中華文化已經進入中國人民的血脈時,它會迸發出一種力量,去增強中華兒女對困難的勇氣,去領導中華兒女戰勝中華民族戰勝一個個困難,創造新的輝煌。
中華文化力量如春雨,滋潤中華兒女的心田;如火炬,可以照亮中華民族前進的道路;如一盞明燈,引領中華民族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正是因為這種力量的,中華人民才可以笑對困難,才可以團結到一起,共同去戰勝困難,走向成功。
我相信,中華文化的力量永遠不會消失,因為它已經深深融入中華兒女的心中,成為中華兒女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們將會運用這種力量,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征文精選篇4
“家風”是什么意思呢?說實話,我并不十分清楚,所以特意查了一下“家風”的含義——原來,“家風”簡單地講,就是一個家庭或者家族的傳統風尚。家風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我的理解是:家風就是每一個家庭把原來他們的好習慣、好思想一代一代往下傳。
“尊敬長輩、對人有禮貌”的思想在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給我說過。所以,我見了長輩和老師,都會有禮貌的問聲好;坐公交車的時候,也會向司機叔叔、阿姨問好;就是和媽媽在路邊買菜買水果后,也會和小販叔叔或者阿姨說聲再見。更不要說在家里了,我有好吃的也會忍著肚子里的饞蟲,先讓爸爸媽媽吃。當然,爸爸媽媽很少舍得吃我的好吃的。
在我的家里,媽媽經常通過給我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做人要誠實。”記得媽媽給我講過一個“貝貝熊叢書”里的《實話實說》:小熊哥哥和小熊妹妹不小心打壞了家里的臺燈,還向媽媽撒了謊,最后他們認識到錯誤。講完這個故事,媽媽就對我說,每個人都有可能做錯事,包括小朋友,做了錯事及時承認并努力彌補和糾正,這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不能撒謊。如果撒謊,別人對你的信任就會像故事里面的花瓶一樣,被打碎了,就很難粘起來了。
爸爸媽媽還經常給我說,和別的小朋友相處,要大度,不要斤斤計較,能讓別人的.就讓別人,吃點虧不是壞事。可是我做的并不好,我和小朋友玩的時候,有時候愛和小朋友較真。有一次,班里有個同學,課間玩耍的時候故意把我擠到桌子角上,把我疼壞了,我一生氣,又把他擠到了別的桌角上。就這樣,我們發生了爭執,不歡而散。回到家后,我把這件事情給爸爸媽媽說了,媽媽說:“小朋友鬧著玩,你不必當真。這樣的事情發生了,你笑笑走開就算了,不要斤斤計較,大度一點。有句話叫做‘吃虧是福’。”我以后要注意,和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努力做到不斤斤計較,和同學們和睦相處。
“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吃虧是福、謙虛禮讓”這些都是好的家風。我想,我們的社會就像一片大森林,每個家庭就像里面的一棵棵樹,好家風就是給這些樹澆水、施肥、送來陽光,慢慢的這些樹就會變得很旺盛。如果每棵樹都茁長成長,那整片森林一定會變得更美好!
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征文精選篇5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里,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里好不熱鬧。小孩子穿著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著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伙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小草給大地母親帶來了無限的生機,那綠色的草坪像一塊塊綠色的大地毯。小朋友們在草坪上玩游戲,你追我趕灑下了一陣陣的`笑聲。把草兒都惹笑了。還有的小朋友在花叢里捉蝴蝶。蝴蝶也在翩翩起舞,和小朋友玩捉迷藏呢。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么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么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里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
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于這個民族,它更屬于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保衛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你還等什么?快行動吧!
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征文精選篇6
又一個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不熱鬧,反而有點凄涼。革命先烈們,你們犧牲了多少啊!
這幾天,我看了電影《兩個小八路》,他們很勇敢,在無數戰爭硝煙的洗禮中,留下了那感人的故事。他們在布滿了硝煙的戰場上為八路軍們通風報信;在充滿危險的鬼子的軍營,不,是兇殘的'豺狼的老巢前獲得敵情,傳遞給戰士們;在火焰蔓延和子彈飛過的戰場上奮不顧身……他們為了革命,和鬼子、當漢奸的二鬼子拼搏著。抗日戰爭的勝利凝聚了多少他們的血汗!這兩個小八路年齡只有十幾歲!
槍中發出的子彈,是戰士們發出的呼喊;手lei中冒出的巨火,是戰士們對日軍的憎恨;大炮中冒出的巨煙,是戰士們內心為革命而奮斗的志向長城。一個個烈士們倒在了通往勝利的道路上,贏在了革命戰場上,他們用血抹亮了自己閃耀的名字,用生命換來了現在美好的生活,用高聲的呼喊換來了解放后和平美麗的祖國…… 烈士們,你們在說什么?啊!我聽見了!你們在說:“為了革命,為了下一代,沖啊!”你們走了,但留下了無數后人的思念,留下了血染紅的五星紅旗!“烈士忠魂千秋在,英雄浩氣萬古存”,烈士們,你們安息吧!我們一定會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更加繁榮!
做一個文明少年,拋開不該想的東西,尊重先烈們。
經常聽到有同學說不文明詞語,還改編先烈們的故事,這怎么行呢?做一個好少年,好學生,佩戴好紅領巾,干干凈凈、開開心心迎接每一天。
同學們,我們要愛自己,更要愛祖國。努力學習,共創美好明天!
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征文精選篇7
歷史,是值得被人類尊重的。歷史文化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有著許多幫助,沒有歷史哪有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呢?
可能當我們把一位歷史名人傳播出去,贊揚他時,會說他給某國帶來多大幫助,但不知大家想過沒有:他一定是個好人嗎?如果有證明,那這一定是真的文化嗎?誰也不知道,因為那已經是過去的過去了。現在有許許多多的考古學家,都忙著考古,他們是怎樣證明一個人的好壞呢?憑古代的文字?不行,文字不一定是真的,就算是某個歷史文學家的詩中記載了詩人是個怎樣的人,也不一定是準確的。所以我常常感到疑惑,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或讀到的有關歷史的作品,到底是想傳承歷史文化,還是摧毀它們?
舉個例子,歷史劇《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你覺得他是怎樣的人?難道編劇不能讓他與歷史上的曹操一樣嗎?在這部劇中的曹操和歷史上的曹操差別也太大了,難道就為了追求影視劇的`收視效果可以不尊重歷史嗎?我很想問問編劇和導演:你知道嗎?如果這部劇被很多人看到的話,他們受到誤導會認為曹操就是一個陰險惡毒之人。傳播點正能量吧,不然這件事后人也會照做在你自己身上的,你好受嗎?
最近有許多人在網上爆料歷史上的焚書坑儒是項羽所為的,而歷史書上卻說的是秦始皇,我應該相信哪邊?這是在傳承歷史文化嗎?不,完全不是,我們應該把握其本質,如今很多做法不見得是在普及歷史。
對此,目前針對歷史的看法主要有兩個:一、加強對歷史的管理;二、從此不再解讀歷史。我個人更認同第一個看法。
歷史,讓我們好好尊重它吧,別再犯傻了,我們要好好傳承歷史傳統文化。
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征文精選篇8
有一種藝術,它充滿活力,是完整的戲劇,比莎士比亞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盧米埃爾發明的電影早2100年;是純粹具有“搖滾”精神的音樂,比貓王早2150年。這種藝術是獨有的,它被稱為“中國最古老的動畫片”。雖然它歷史悠久,卻充滿活力,正是它,把我帶進了民族藝術的殿堂;正是它,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給我活力,給我樂趣,給我啟迪。它就是我們孝義市的'民間藝術文化--孝義皮影。
孝義皮影是我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源,因流行與我市而得名。據史料記載,孝義皮影在宋金時代已經有班規,雕簇者存在,說明孝義皮影在宋金時代已發展成熟。據專家考證,孝義皮影起于戰國,是我國最早的皮影發源地之一。皮腔是皮影戲的曲調,因孝義皮影音樂以嗩吶為主要的伴奏樂器,故又稱孝義吹腔,孝義吹腔是中國最早的民間吹腔之一。
皮影人像雖然好看,但制作過程很繁瑣:首先將皮子進行泡制,再刮薄、磨平,然后,將各種人物的造型用刀具刻鑿成型后,再涂上顏色。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刻成的,需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的手指非常靈活,常常玩得 觀眾眼花繚亂。他們不僅手上的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難度極大,讓人佩服。
面對孝義皮影戲,或許聽慣了流行歌曲的你會不習慣它那豐富優美的唱腔;或許看慣了電腦特技的你會不能接受它刻工精細,造型秀美的影人兒;也許看慣了那些憂郁、哀傷的“美文”的你會無法接受它生動風趣的對白,但它依然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一分魂寶,相信你一定會愛上它的!
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征文精選篇9
今天是同學們開學報到的日子,細心的同學不難發現,我們的校園格外漂亮和熱鬧。因為整潔的校園里多了許多風景線:校園中央,兩個籃球場四周,掛滿了中高年級同學自制的五顏六色、造型各異的花燈,圍墻下方則整齊地擺放著一塊塊展板:上面既有民俗集錦,又有惟妙惟肖的剪紙,還有同學們自己辦的手抄報。這美麗的風景不時吸引著同學們的眼球,讓人頓覺目不暇接。更熱鬧的還在后頭呢!十點左右,低年級的同學登臺亮相了,他們伴隨著歡快的民樂,扭起了秧歌。盡管舞姿不那么優美,步伐也沒有整齊劃一,但他們那認真的態度,歡喜的表情,以及手里拿的'那各種各樣的道具(五顏六色的彩帶、鑲著花邊的扇子、漂亮的手帕、各色紗巾),還是令你歡欣鼓舞,不由得隨著節拍舞動起來。雖然天空飄著毛毛細雨,氣溫也較低,但這些絲毫阻止不了同學們的熱情,他們看著、談著、跳著、笑著,樂此不疲,整個校園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給新年又增添了幾絲喜慶……
要問我們的校園為什么這么熱鬧,我們的活動為什么這么精彩,我們的孩子為什么喜笑顏開?還請聽我慢慢道來:早在放寒假時,學校領導和大隊部為了讓孩子們過一個有意義的寒假,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讓同學們體會祖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孩子們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情感,更為了培養孩子們動手動腦的能力,便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年齡段分別給大家布置了不同的作業——有的搜集整理民俗資料;有的辦手抄報;有的剪窗花;有的學扭秧歌;還有的……這便有了今天精彩的一幕幕場景。
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征文精選篇10
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戰線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月18日是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是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在這一天我們門插艾、吃粽子、賽龍舟,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紀念、發揚我們的傳統端午文化。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怎么更好地進行文化傳承,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件小趣事做起。
一是將傳統文化融入家風教育中。一個家庭的文化背景對子女來說是尤為重要的,一個有文化的家庭中培養的孩子多數是有文化的。而對于傳統文化,更需要長者們言傳身教、社會營造氛圍,盡量讓大家在小時候就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家長、老師等可多帶孩子參加、觀看一些傳統文化知識講座或者一些討論,如有條件可以在外出旅游時帶孩子參觀各地的博物館,親臨一場傳統文化展、感受文化帶來的震撼。
二是充分發揮網絡的傳播作用,開展生動活潑的活動,傳播文明、引領風尚。在現代社會,網絡信息技術具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力,因此,發展、培育一批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公眾號、網絡平臺、電視節目等作為重要的'傳播媒介和載體,能更好地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有效融合,也更具趣味性的為廣大群眾文化自信的形成與提升提供良好的條件。
當然,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繼承傳統和借鑒外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必須正確處理“守”和“變”、“中”和“外”的關系,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樹立更正確的文化自信!
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征文精選篇11
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古代發展而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過好傳統節日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更是對中華兒女身份的重要認同。
過好中國節,保證傳統是前提。傳統既是文化、習俗既是文化,傳統文化蘊含在生活之中,也體現在每個傳統節日里。傳統節日之所以和平常的日子不一樣就在于這一天就要做和平常不一樣的事情。春節,我們要闔家團圓,辭舊迎新;清明,我們要踏青郊游,追思故人;端午,我們要劃龍舟,吃粽子;中秋,我們要團團圓圓,賞月吃月餅等等。傳統活動和習俗的繼承是中國節是還是中國節的保證。
過好中國節,生活熱情是關鍵。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也日益富裕,現在我們不用等春節才能有新衣服穿,想吃月餅、粽子超市里隨時可以買,好像年味變淡了,節日放假也變得沒那么期待了。其實傳統節日還是那個傳統節日,變得是我們。我們習慣了平平淡淡的生活,每天過的如出一轍,生活變成了復制粘貼,我們變得不知道如何打扮自己的生活。傳統節日其實是平淡日子的一個突破口,我們在這些日子里可以有更多的儀式感,只需要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多那么些熱情。
過好中國節,文化自信是根本。文化自信更多的是自我認同,我以我是中華兒女為豪,我的行為習慣是符合中華兒女的設定要求的。中華兒女的樣子就是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有著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生活習慣,過著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的人的樣子。只有發自內心的認同,才會覺得傳統節日是我們理所當然應該過的。
中國的傳統節日市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過好中國傳統節日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我們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輔以自身對生活的熱情,過最地道的中國節。
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征文精選篇12
最近霸占熒屏的宮廷大劇從《延禧攻略》到《如懿傳》都讓人為之瘋狂,但是這大都是對歷史的改編,我們不能忘記《三字經》、《弟子規》、《紅樓夢》、《三國演義》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他們也是華夏子孫的文化血脈,我們要將傳統文化弘揚與傳播,然而現如今,傳統文化“任性而為”卻成為不爭的事實:抗日神劇,歪曲歷史史實,用手撕日本鬼子的片段滿足國人娛樂之心;熱門手游,利用歷史角色卻歪曲事實真相,影響青少年最基本的歷史認知……傳統文化的任性而為,對歷史是一種極大的不尊重,對未來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不能任性,才是應有之義。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應有底線意識。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每一代人有自己獨特的方式與風格,但是也需要有亙古不變的堅守與原則,要能知道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篡改歷史的事情不可為,這樣會歪曲事實,會讓傳統文化本身變得含糊不清,更何談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形式至上的事情不可為,很多家長送孩子去國學培訓班,從穿戴到外形都刻意模仿,但對于內容本身一知半解、淺嘗輒止,這樣的學習與傳承,毫無生命力可言。我們應當懂得底線,應當在正確的道路上,傳承傳統、弘揚文化。
積極創新,讓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有活力。清明的祭祀掃墓是一種傳統儀式,利用互聯網的方式進行網絡祭祀,既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又能對先人遙寄一份哀思;端午的吃粽子、賽龍舟是一種傳統習俗,利用手機游戲的方式重新感知,在鍵盤之間粽葉飄香、擂鼓陣陣;新春佳節“爆竹聲中歲歲除”是一句經典寫照,電子禮炮的出現,既能夠呈現節日祥和之氣象,又能對生態環境以禮相待……創新,讓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煥發勃勃生機。
傳統文化,猶如一股清流,為物欲橫流、喧囂塵上的現代社會,帶來一份精神滋養;傳統文化,猶如一盞明燈,為快速疾馳、換擋前進中的中國列車,照亮前行的道路。唯有以底線意識為帆,以人才培養為槳,以創新發展為引擎,最終才能讓傳統文化的這艘巨輪行穩致遠、劈波斬浪,共同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征文精選篇13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月18日是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是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在這一天我們門插艾、吃粽子、賽龍舟,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紀念、發揚我們的傳統端午文化。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怎么更好地進行文化傳承,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件小趣事做起。
一是將傳統文化融入家風教育中。一個家庭的文化背景對子女來說是尤為重要的,一個有文化的家庭中培養的孩子多數是有文化的。而對于傳統文化,更需要長者們言傳身教、社會營造氛圍,盡量讓大家在小時候就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家長、老師等可多帶孩子參加、觀看一些傳統文化知識講座或者一些討論,如有條件可以在外出旅游時帶孩子參觀各地的博物館,親臨一場傳統文化展、感受文化帶來的震撼。
二是充分發揮網絡的傳播作用,開展生動活潑的活動,傳播文明、引領風尚。在現代社會,網絡信息技術具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力,因此,發展、培育一批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公眾號、網絡平臺、電視節目等作為重要的傳播媒介和載體,能更好地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有效融合,也更具趣味性的為廣大群眾文化自信的形成與提升提供良好的條件。
當然,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繼承傳統和借鑒外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必須正確處理“守”和“變”、“中”和“外”的關系,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樹立更正確的文化自信!
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征文精選篇14
中國,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一個具有傳統文化的國家;一個具有數億人的國家;一個……
“學習爭先雖重要,禮貌禮貌也要好。學校規定都遵守,見到教師要禮貌。同學之間相友愛,友誼小手牽的牢。愛護公物放心上,樹立新風我做到。”這是一首禮貌禮貌歌。
禮貌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禮貌的定義:是指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意念和行為,是言談舉止對別人的尊重與友好的體現。
小時候,父母總是說見到人必須要叫。小時候的我天真爛漫,很聽父母的話,一見到認識的人就會叫個不停,什么阿姨叔叔啊;姑父姑母啊……
此刻的我已是一個高一的學生了,不怎樣愛叫人了,僅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會叫人。一般見到熟人也就笑笑而已了……老媽一向說“見認識的人必須要叫,這是禮貌問題。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教師也經常說“在校必須要叫教師好,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學生。”可是此刻的我,總覺的自我是一個小大人了,一向嘴邊掛著阿姨叔叔什么的,會被我自我的朋友、同學笑話。
我承認這一點我做的不好,但我有自信的.說我有一點做的很好----那就是尊老愛幼。
坐車是一件很普通的事,異常是公交車。在公交車上,后門一開就能看見三把黃色的單人座椅,這三把座椅是專門為老弱病殘所設的。但我總是會看見一個孕婦或老人站著,偏偏會有年輕人、中年人坐在旁邊。其實我猜想坐著的人有想讓位的,但就是自我不想吃虧。直到售票員說“誰能讓一下位”我有信心說我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做到,看見這樣的情景會主動讓位!
禮貌不用花錢,卻能贏得一切!禮貌能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禮貌相待的人喜悅!讓我們行動起來,做一個有禮貌的人。來繼續傳承中華的傳統美德----禮貌!
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征文精選篇15
周五,我們看了《百鳥朝鳳》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隨著時間的變化傳統樂器嗩吶消失的過程。
故事的主人公游天明,一開始自己不愿意學習嗩吶但由于父親的逼迫,而去當時最有名的嗩吶匠焦三爺那兒去拜師學藝。焦三爺因看到了他父親摔倒后,游天明所流的那一滴眼淚,將他收為徒弟,經多次磨難,他終于可以拿到嗩吶跟師傅一起吹嗩吶了,漸漸的,他學會了鳥叫,并贏得了其他師兄的鼓勵,隨時間的推移,他的師傅也漸漸變老了,為了不讓嗩吶失傳,便交給了游天明,天明也對所產生的感情,并建立了游家班,決心不讓游家班解散,但隨著時代的腳步,嗩吶匠將不再受到尊敬,至于最后,不管什么事,都沒有在請嗩吶匠,并被其他樂器所代替,不得已下,游家班已解散,焦師傅在一次百鳥朝鳳中死去!
看了這部電影,我為游天明為父親所留的那一滴眼淚與他對父親的想念說感動。為他用竹竿從河里吸沙系上來的那第一口水而欣喜,為他在暴雨中戲水而同情!為焦師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囑咐游天明不要讓嗩吶失傳而感動。
隨著時代的進步,許多傳統的東西已失傳,人們只是一味追求時尚,流行,通過這部電影,我們應該傳承傳統的工藝,因為那是我們獨有的更是老一輩人的心愿,不應該失傳,行動起來!那不是俗,那是文化,讓我們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吧!
作為青一代的年輕人,我們有這個責任和義務!一起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