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創新作文
在寫作文前,首先要明確文章的主題和結構,想一想自己要表達什么觀點或情感,以及如何安排文章的內容。這里分享一些家鄉的風俗創新作文下載,供大家寫家鄉的風俗創新作文參考。
家鄉的風俗創新作文篇1
一般中秋節的風俗也就不外乎吃團圓飯,賞月,吃月餅……可是我家卻有一個與眾不同的“中秋節風俗”——大家團聚在一起看照片,講故事--回憶往事。
每年中秋節,晚上,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全都來到了我們家吃團圓飯,他們都帶上了自己做的拿手好菜--外公外婆帶了糖醋小排,爺爺奶奶帶了八寶鴨,爸爸更是使出渾身解數做了一個油浸扇殼魚。在餐桌上,家人們都互相敬酒,祝福。大家團聚在一起,說說笑笑,氣氛溫馨極了。
吃完飯,在短暫的賞月結束后,家人們便都坐到了電視機前,開始看起了暑假在日本游玩的照片,客廳里也時不時想起家人們溫馨的談話聲。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論著爸爸拍的照片。
突然,妹妹提出了一個建議:“姐姐,我們一起來評出今年暑假日本游的最佳照片吧!”我還沒來得及回答,這個提議便受到了長輩們的一致同意,于是,我便選出了幾張我認為拍得不錯的照片,遞給妹妹,她很挑剔的看著那些照片,一會說:“這張背景人太多了。”一會兒又說:“這張天不藍,全是烏云,不好看。”毅然一副小評委的神情,最后,她終于做出了選擇——她挑選了一張,她自己在日本白川鄉的小屋子前拍的照片,雖然不得不承認那張照片,拍得確實不錯,但她還是被我們“光榮”的稱作為“小自戀”。沒想到,她聽了她的“昵稱”后只是不以為然的撇了撇嘴,說:“你們只是不承認我長得好看而已。”我們聽了,都哈哈大笑。
家庭聚會接近尾聲,妹妹制作了一個。“最佳照片”的獎狀貼在那張照片上。外公外婆爺爺奶奶也都陸陸續續的回家了。
這就是我家的中秋節風俗,和家人們團聚在一起度過一個愉快的中秋節。
家鄉的風俗創新作文篇2
我的家鄉在洛南縣一個安靜、優美的小村莊。因為遠離城市的喧鬧,那里的生態環境十分好,空氣很清新,還保留著許多傳統的習俗,我十分喜歡那里。
每年快過年時,一到臘月村子里家家戶戶都開始蒸饅頭、包包子,都是自我磨的面,味道好極了。最好吃的是一種叫“油馃子”的面食,發好的面,做出特有的造型在油鍋里一炸,變得金燦燦、圓滾滾的,像一個個金色的元寶,吃了這個“元寶”來年必須大吉大利。
到了除夕夜吃過年夜飯,一家人就圍著火爐開始包餃子,奶奶就會在餃子里悄悄地放上幾枚硬幣,那里大年初一早上吃餃子,來慶祝新一年的開始。吃餃子時大家都在試誰的運氣好,奶奶說,吃到硬幣的人來年必須有好運。
整個正月,小村莊都是年味十足,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多的數不清。我喜歡那里,這兒的習俗真趣味。
家鄉的風俗創新作文篇3
從小年開始就有了過年的氛圍:吃水餃、掃塵、祭灶、貼春聯……
年前必不可少的就是買年貨了,什么瓜子、花生、牛奶糖、花生糖、巧克力……一樣都不能少,還買了新衣服、鞭炮……
大年三十,每家每戶的門上和窗戶上都貼上了“福”字和對聯,我問爸爸:““福”字為什么要倒著貼呢?”爸爸回答說:“就是‘福’到了的意思啊。”房梁上掛了大紅燈籠,一切都是紅紅火火的。
屋外,爆竹聲聲脆響,煙花五彩繽紛;屋內,燈火明亮閃爍,全家喜氣洋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水餃,看著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全家喜氣洋洋,是多么的和和睦睦啊!新年的鐘聲敲響了,但瞌睡蟲早已把我帶入了夢鄉。
大年初一,是拜年的時候,但這天是不能去姥姥家的。長輩在家接客,晚輩出去拜年。
元宵,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正月十五,大街上張燈結彩,遠遠望去,就是一片“火海”。元宵節必要的就是吃元宵了,芝麻的、花生的、五仁的,都是最傳統的味道。
過完十五,這個年就算過完了,新年在忙碌中到來,也在忙碌中離去。
家鄉的風俗創新作文篇4
大家都明白,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這一天,大家都要看花燈,猜燈謎,而我的家鄉—歙縣汪滿田的花燈可是別有特色喲!
說那里的花燈很有特色,因為它們大都是由竹架子骨在內,糊紙于外,加以形象逼真的繪畫與色彩點綴共同組成的各式各樣的魚兒。花燈為何都是紙魚兒呢?傳說由來以久,老人們說,古時火神總是來燒房子,人們損失了許多的財產,為了驅趕火神,人們就把花燈都做成魚的形狀,并帶著如同真的大紙魚繞著村子轉。火神看見魚,以為整個村子里有好多水,就不再敢來燒房子了。以后,人們就年年做魚,戲魚,以求平安。
每逢正月十五晚七點,花燈會便開始了。瞧!只見那天空中出現了許多煙花,有的金光閃閃,似一座金橋橫空而架;有的五彩斑斕,升上天空呼啦開出各色的花朵…,各種煙花爭奇斗艷,讓人目不暇接。之后,真正的主角上場了!一個個頭能裝下兩三個小孩的巨大紙魚游來了,它的身體里有幾十枝甚至上百枝紅蠟燭,把路面照得亮堂堂的。在魚隊前,一個漢子拿著一個火把引路,十幾個壯漢抬著一個“巨無霸”魚緩緩地走來。“巨無霸”魚搖頭擺尾的,似乎在向人們問好,人們歡呼著揮手表示歡迎。緊隨其后又是幾條大魚兒,后頭跟著一條條可愛的小紙魚歡快地游著,不時地互相親昵著。小紙魚的主人可是我們孩子,花燈會上也隨之增加了幾分童趣。
魚隊的中間雜著敲著銅鑼,打著大鼓的大人,聲音震耳欲聾,使花燈會更顯熱鬧。幾個淘氣的小男孩跟著他們的爸爸和爺爺,舉著燃完的煙花剩下的桿兒做成的小小火把,走在魚隊的最終面,來回跑著,樂著。魚隊走到另外的地方,又該煙花炮竹上場了,“叭”,這兒的炮竹響了,“轟”那邊放煙花了,真不明白該看哪兒了呢!
元宵燈會“紙魚兒”游,燈火通明喜樂洋洋!
家鄉的風俗創新作文篇5
看了老舍先生的《北京春節》之后,也想一展我們家鄉春節的風采,快來瞧瞧吧!
臘梅花的香氣充滿了整個小區,我就喜歡這梅花香,不為別的,只為臘梅一開就要過年了!這花香也算年味兒吧。隨著濃濃的年味兒,我們迎來了春節的前奏——臘八。臘八一大早媽媽就起來忙,原來是熬臘八粥,什么紅豆、綠豆、黑豆……什么花生、棗子、葡萄干……什么大米、小米、黑米通通放進去,不一會兒便有了香味兒,這濃濃的粥香也是一種“年味兒”。
過了臘八,我就開始盼二十三過小年兒了,這天是大年的“彩排”,這天過的好,大年也就更好。這天是要祭灶神的,還得用麥芽糖祭灶神,據說因為麥芽糖黏,黏住灶神的嘴不讓他說壞事,也有的說,因為麥芽糖是甜的,可以讓灶神的嘴巴甜,只言好事。二十七這天我們全家大掃除,好表現出新年新氣象,上午我們把床單、窗簾、臺布……全部洗干凈。把地掃一遍,拖一遍再擦一遍。二十九這天早上要去買年貨、對聯。一到商店,那真是人山人海,擦肩接踵,衣服都快被擠掉了。回來要把窗花、對聯全部貼上。下午還要燉肉,包餃子。包餃子時還要包三、四個“錢餃子”,誰吃到的多,誰在新的一年交到的好運就多。
大年初一,早上早早的就要起來拜年,拿壓歲錢。小孩們最喜歡過年,尤其是初一、二,因為有壓歲錢拿嘛!但可不是白拿,還要叩頭如搗蒜。
家鄉的風俗創新作文篇6
春節的時候,有的人在家里吃著團圓飯,有的人在忙著門上貼對聯,有的人趴在窗戶上正貼著窗花……而我最期盼的就是放煙花。
我在外婆家過年,等去了外婆家,和那邊哥哥一碰頭,便急著去了外邊買了一點點的煙花,出去放。
等到天一黑,煙花便一簇接著一簇地從地方飛到天上去了。煙花在天空中非常燦爛,天空也被映得是五顏六色,非常美麗。
其實在春節這一天放煙花,還有一種開門炮仗的說法。說是每一戶人,到了過春節這一日,第一件事情就是放鞭炮,許個在新的一年里以舊換新,過得更好的心愿。
放完煙花后,我們就來到了外婆家里,坐等著吃年夜飯了,每年的除夕夜里,家里面的桌子上總會少不了擺上豬肉、魚肉、雞鴨等等,所有好吃的,這一日都放在了桌子的中間。
映著窗外的次第盛開的煙花,吃著桌上美味豐富的吃食,就這樣,一年的春節便這么過了。
家鄉的風俗創新作文篇7
我的家鄉位于準葛爾盆地邊緣的小縣城,因為這里是江格爾的故鄉,而成吉思汗又在這里停留過較長的時間,所以有很多的中國蒙古族人居住在這里。為此,我們這個縣取名為“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關于中國蒙古族的民風民俗。
中國蒙古族發祥于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 中國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中國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中國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
全世界中國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 中國的中國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在我國少數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業是中國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現以農耕為主。中國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游牧生活的伴侶。
中國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四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膳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
在中國蒙古族有一種風俗叫獻哈達;哈達是中國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中國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和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獻哈達者將哈達掛于賓客脖子上,賓客應雙手合掌于胸,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來中國蒙古族還有許多風俗,比如:敬神、骨肉進餐……帶你一起唱歌:中國蒙古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表達出來。唱歌與對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舉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怎么樣?聽了我的介紹,你們是不是和我一樣開始喜歡中國蒙古族了呢?
家鄉的風俗創新作文篇8
世界各地都有各自獨特的風俗,我的家鄉也不例外。
就先說說家鄉的除夕夜吧!在這個不平常的夜晚,小孩子們要守歲,所以通常不睡覺可以打著燈籠,到處去玩。不僅是小孩出來玩,有的大人也會忍不住出來看看逛逛呢!大人小孩都在街上有的放炮竹,有的在逛集市,還有的在看花燈,那場面,好不熱鬧!
除夕過完,第二天便到了大年初一,這一天,連著大年初二、大年初三,全家人都等于放假了。對了,這三天還不許動針線、剪刀呢!聽那些年老的人說,這是為了給勞累了一年的婦女們放了三天的假。可見這是多么的公平!大年初一的這一天,大人們都領著小孩去長輩家拜年,拜完年,長輩們會包一個大紅包!這紅包是給小孩子們的,小孩子們可以自己攢起來,買點文具什么的,但大多是交給父母保管,哦!對了,這一天,大家還會放鞭炮!噼里啪啦的,熱鬧極了!
到了元宵節之后,也就是正月十五,小孩子們可以買元宵,到晚上煮元宵吃。哦,對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還得點蠟燭呢!家家都點,屋里,院子里,還有大門外面,都點上了蠟燭,從外面看,整條大街就像是在辦喜事一樣,燈火通明。
十五過后之后,學校就要開學了,人們就又各忙各的去了。
我喜歡家鄉的春節!
家鄉的風俗創新作文篇9
我的老家是汕尾,和其它地方相比,它有著與眾不同的風俗。
在正月初一到元宵節,我們中國都稱之為拜年。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時,汕尾人都要大掃除,物和被帳都要進行清洗,謂之“采囤”。因為那時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
在除夕之夜,汕尾人肯定會和自己的家人,吃上一頓豐盛的團年飯。那時,我們在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后,便忙著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有意義的團圓飯。團圓飯,顧名思義,是一家人在過年時歡聚的飯食,連故去的祖宗也不會忘記。因此,在做年團圓飯之后,首先必須“祭祖宗”。祭祖時,汕尾人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在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后按長幼順序跪拜。體現了汕尾人一直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美德。在祭拜完后,我們會將祭祖的飯菜熱好,設大桌于大廳,一家人團圓圍坐,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
用完餐,汕尾人會開始做明天祭神的貢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合起來做。
做齋菜的料用完畢后,就開始制作。然后,再把齋菜放在壇子上,拜上兩拜,長輩會祝福晚輩,晚輩也會祝福長輩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大的收獲。
在過年時,汕尾人都會買“桔子”送給親朋好友,或留在家中做個好兆頭。桔子的“桔”家鄉話讀“j-í”諧音是“吉”,有“大吉大利”之意。讓人看到桔子就會有一個好的寓意。
這些都是汕尾的風俗,每個地區都會有各自的風俗習慣。風俗是一種傳承,是一種文化,祖祖輩輩把這些文化傳下來,我們也要去維護這種文化,也要把它傳承下去。
家鄉的風俗創新作文篇10
這俗話說得好,“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按照溧陽的老規矩,家家戶戶在臘月二十左右,都要“做羮飯”。這“做羮飯”也被稱為“過小年”或“請祖宗”,而這一習俗卻沒有來歷,一是為了不忘祖,二是為了求保佑。
在臘月二十這一天,奶奶大清早去買來菜,有雞,鰱魚,刀頭(豬肉),豆腐,還有些蔬菜。奶奶、媽媽在廚房忙忙碌碌,進進出出,一會兒工夫,外面餐桌上擺上了煮好的整雞,刀頭(豬肉),煎好的鰱魚,奶奶對爸爸說:”要先請六神。”然后就去把門開了。嘰里咕嚕說了一些什么。只見爸爸把三個酒盅和三雙筷子擺里面這一面,面向外。再擺上香爐,點上蠟燭,插上香點上。最好奇的是桌上還放了一把菜刀,我疑惑地問奶奶:“為什么,還要放把刀?”奶奶一本正經地說:讓祖宗們自己切啊!”原來請六神是這樣的啊!我看爸爸倒上酒,過了一會兒,就在磕頭了,邊磕頭邊嘴里在念叨叨,然后叫上我和弟弟磕頭,嘴里還要說讓祖宗們保佑我們身體健康,學業有成。然后爸爸開始撤桌上的酒盅,筷子,碗。奶奶去門口燒紙。
第二輪請祖宗開始了,這一次我看除了剛才的菜外,又添了好幾個菜,有扎肝,肉圓,團子,豆腐,芹菜,蘿卜絲等。這一次爸爸把桌上擺了六個酒盅,六雙筷子,都倒上酒。又等老祖宗“吃”了一會兒,我們便又開始磕頭,我和弟弟相視一笑,嘴里嘟嚷著:“老祖宗保佑,保佑我們全家平平安安,保佑我和弟弟學業進步!”雖然嘴里在念叨,可直想發笑:真有這么靈驗嗎?奶奶還在邊上說:“你們看這香燒的多好!老祖宗保佑我們肯定很興旺。”接下來,又反復了幾次,我和弟弟兩人磕得腰酸背痛,但愿老祖宗真能保佑我們哦!
雖然,這只是一個習俗,看上去也有點迷信,但卻是我們對亡靈的一種最好的懷念和思想的寄托。我覺得也是比較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