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怎么養生保養身體
三伏天養生保養身體怎么做呢?快快收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吧!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三伏天怎么養生保養身體呢速看,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三伏天怎么養生保養身體呢速看
1.飲食調理:三伏天的氣溫比較高,且體內一般比較潮濕,建議多吃一些溫性食物,如肉桂、生姜、羊肉等,有助于去除體內的濕氣;還可以食用薏米、紅豆等食物,以起到利水消腫、健脾祛濕等功效。但不建議食用過于油膩、刺激的食物,如肥肉、海鮮等。
2.拔罐:三伏天時人體內濕氣過重,建議通過拔罐的方式改善癥狀,如對腎俞穴、大椎穴、合谷穴、涌泉穴等穴位進行拔罐,具有益氣壯陽的功效,一般可以緩解多汗、痛經、中風等不適癥狀。
3.艾灸:艾灸是一種常見的中醫療法,其一般是利用艾草燃燒后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部位,從而調整紊亂的人體功能,改善濕氣重、潮熱等癥狀。
三伏天注意事項
1、不貪涼。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這時候人體的毛孔處于張開狀態,如果過度地吹空調、喝冷飲,會使人體表面的溫度驟降,血管出現驟縮,毛孔關閉,體熱無法散出。
2、不熬夜。夏日的時候晝長夜短,高溫會導致人體的新陳代謝加速,三伏天熬夜的話,就容易引起氣血不足。
3、忌濕氣。一年中三伏天算是最悶熱的,這期間的濕熱之邪以及暑濕都易侵入人體,就會導致人們出現疲乏無力、胃口不佳、脾胃不適等癥狀。
4、防中暑:三伏天非常容易中暑,因此要保持室內適當通風,室外溫度過高時盡量減少外出,做好防護措施,防止中暑。
三伏名稱的由來含義
“伏”可稱“長夏”,“伏”是五行家對季節的另類安排,其中“伏”為“土”。“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長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環。但是由夏到秋則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來。就要潛伏一段時間,“潛伏”就是“伏”的本義。
秋天屬“庚辛金”所以“入伏”要從“庚日”開始。溫度最高,需要潛伏的時間要在夏至(6月22日)后二十天以后,所以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開始。“庚日”是“甲子記日”,和夏至等節氣的時差不定,這就會出現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其中三伏中最熱的是中伏。
三伏是多少天一伏
按照規定,一伏為10天,頭伏、二伏、三伏,有些年份的中伏為20天,所以每年的“三伏”或為30天,或為40天。“三伏”的計算是這樣的:初伏的第一日,為自夏至日起的第三個庚日;三伏的第一日,為立秋日起的第一個庚日。
這里的庚日,是干支記法,干支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順序是反復循環的,十天一循環。由于一年的天數,不是十的整倍數,故某年某月某日為庚日,而下年的同一日就不會是庚日了。這就造成夏至日起的第三個庚日及立秋日起的第一個庚日,均為不確定日,前后變化在十日之內。計算得知,每年頭伏的第一日,在7月11日至21日之間,末伏的第一日,在8月7日至17日之間。
三伏天從什么時候開始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歷“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后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