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我國總共600多萬青年人失業
2023我國總共600多萬青年人失業?具體是什么情況?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2023我國總共600多萬青年人失業_青年失業率為何處在高位,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3我國總共600多萬青年人失業
6月15日,國新辦舉行5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回答封面新聞記者提問時,首次披露了目前青年人就業的詳細數據。他介紹,經初步測算,5月份,16-24歲青年人總量大概有9600多萬,進入到勞動力市場尋找工作的有3300多萬,這3300多萬當中有2600多萬已經找到工作,大概有600多萬目前還在尋找工作。
“現在大家對青年人失業總量情況有些誤解,我們把這個數據給大家通報一下”。付凌暉表示,目前來看,青年人當中失業的總共600多萬。下階段,隨著經濟持續好轉,就業保持總體穩定有較好支撐。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與上月持平。16-24歲、25-59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分別為20.8%、4.1%。
付凌暉表示,今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國民經濟整體恢復向好,穩就業政策持續顯現,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分年齡看,就業主體人群失業率繼續下降。5月份,25-59歲就業主體人群失業率為4.1%,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下降,說明就業基本盤總體穩定,而且還在改善。從群體看,進城務工農民工失業率繼續降低。5月份,外來農業戶籍勞動力失業率為4.9%,比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下降,農民工就業總體向好。
他解釋,就業形勢總體改善得益于幾個原因。一是國民經濟恢復向好,對就業帶動增強。今年以來,國內需求穩步擴大,消費帶動作用增強,市場用工需求增加,促進就業形勢整體好轉。1-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3%,比一季度明顯加快。二是服務業增勢較好,促進就業容量擴大。服務業就業容量相對于工業來講是比較大的,尤其是今年以來,接觸型服務業快速恢復,交通運輸、住宿餐飲、旅游等行業較快增長,對就業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1-5月,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9.1%,有利于就業擴大。三是穩就業政策持續顯效,助力就業改善。各地區、各部門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大力開拓市場化就業渠道,強化重點群體就業支持,促進創業帶動就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健全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為就業穩定發揮積極作用。
“也要看到,當前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問題仍不容忽視”,付凌暉表示,青年人就業壓力依然較大,高技能人才短缺,“求職難”和“招工難”并存,促進就業供需總量平衡、結構合理,仍需要加力。
青年失業率為何處在高位
首先,經濟增長放緩是導致青年失業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眾所周知,經濟活動是帶動就業的主要力量。近年來,由于國際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以及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增速逐漸放緩,這給青年就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許多企業開始保守招聘,甚至裁員,直接導致青年失業率上升。
其次,隨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青年才能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如今,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選擇到一線城市和發達地區就業,這給他們找到合適的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另一方面,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也帶來了新的就業機會,但這需要更高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很多青年才能雖然具備一定的學歷和專業背景,但就業市場上的競爭仍然很激烈,導致他們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第三,就業歧視和用人單位的不合理招聘標準也是影響青年就業的因素之一。有些企業和用人單位對青年畢業生持有一些偏見性觀念,認為他們缺乏實踐經驗和熟練技能,從而對他們的招聘標準越來越苛刻。這種現象導致優秀的青年才能面臨著很大的就業壓力,也讓很多人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最后,教育供給也是造成青年失業率過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前,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但是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供給卻相對不足。因此,在大量畢業生進入工作市場的同時,市場上的需求卻并沒有隨之增長,這導致了就業崗位的密集和生產性就業和非生產性就業比例失調。
就業數據如何統計
關于就業統計情況,付凌暉介紹,我國的就業統計主要是依托國家統計局勞動力調查制度。我國勞動力調查制度自建立以來不斷健全完善,我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統計科學規范,與國際標準接軌,能夠客觀反映我國城鎮就業情況。
一是我國失業率統計方法科學。我國按照國際勞工組織關于就業、失業的統計標準,將16歲及以上人口劃分成三類,一類是就業,一類是失業,還有一類是非勞動力。按照國際勞工組織的標準,就業人口是指在調查參考期內,通常為一周,為了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而工作一小時及以上和因休假、臨時停工等暫時離崗的人,這些人都屬于就業。失業人口是指沒有工作,在近期尋找工作,而且立即能去工作的人。這些人有工作能力、工作意愿,這屬于失業人口。非勞動力是指16歲及以上既不屬于就業人口也不屬于失業人口的人。比如,沒有工作意愿或失去勞動能力的人,這些不在就業和失業統計范圍之中。比如前面談到的青年人,有一些在校學生沒有尋找工作,也沒有工作意愿,是不會統計到失業率當中的。剛才我們說青年人總量是9600多萬,但實際在找工作的大概只有3300多萬,其余部分屬于非勞動力。也有一些人,由于照顧家庭,不參與到勞動力市場,也不在勞動力統計當中,這是國際通用的標準。調查失業率的計算,用的是失業人口除以就業人口加失業人口之和。
二是我國勞動力調查嚴謹規范。前面談到的是如何計算、調查,數據是怎么來的?主要是通過勞動力調查采集就業情況基礎數據得來的。從調查方法看,國家統計局每月在全國范圍內抽取34萬個住戶開展勞動力調查,這些住戶在我國31個省(區、市)的城鎮和鄉村范圍內隨機抽選,抽中的村委會或者居委會范圍內的所有有人居住的永久性建筑物、臨時性建筑物,比如工棚,都在調查樣本范圍內,抽樣設計具有較好代表性。34萬住戶中,大概有25萬戶是在城鎮抽取,約9萬戶是在鄉村抽取。從調查對象看,對于抽中住戶中在調查時點居住的人口,不受地域、戶籍、年齡等限制,都要接受調查。調查對象包含小微企業員工、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等在內的所有人群,既包括本地戶籍人口,也包括外來人口,比如進城務工和尋找工作的農民工。從調查內容看,既有按國際勞工組織建議的關于就業、失業統計標準設置調查項目,也有根據我國國情設置的反映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等情況的調查項目。從調查方式看,國家統計局每月組織調查員使用手持電子終端設備入戶實時采集數據,并通過網絡直接報送國家統計局。
三是我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客觀反映就業形勢。我國城鎮地區是非農就業的主要區域,非農就業和經濟變動相關性較強,所以長期以來我國月度主要發布城鎮調查失業率數據。從國際上看,非農就業更受關注,從我國情況看,農民工是我國一支重要的就業大軍,農民工絕大多數都是在城鎮地區非農就業,是統計到城鎮調查失業率中的。農民工返鄉的影響在城鎮調查失業率中也有體現。比如,在沿海打工的農民工返鄉回到中西部地區后,如果他還是在附近的縣區、城區或者鎮就業,也還會包括在城鎮調查失業率中;如果他回到鄉村,可能會帶來城鎮就業人數的減少,對城鎮調查失業率會有影響,但這部分會在鄉村調查失業率中有所反映。我國鄉村地區主要以農業就業為主,經營農村家庭承包地比較普遍,失業率水平低于城鎮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