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生營養膳食補助不是免費午餐 應是營養午餐
&bsp; 于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地域等差異較大,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較為落后,導致農村兒童營養水平跟上城市兒童的水平,為了改善這一局面,我國中央財政為農村兒童提供了營養膳食補助,但是大家需要明確的是,營養膳食補助并不等于免費午餐。
謝湘/攝
中國政府在積極改善貧困地區學生營養狀況方面取得的進展讓世界矚目。
自2011年國家推出&ld;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rd;(簡稱&ld;學生營養改善計劃&rd;)以來,已有29個省份超過3360萬學生從中受益,其人數是聯合國同期在全球資助的62個國家1700萬享受同類計劃學生的一倍。
&ld;中國政府所提供的學校供餐規模超過了我們世界糧食計劃署所做的體的覆蓋量。&rd;今年11月,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與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FP)在北京舉行第四屆&ld;學校供餐與學生營養改善&rd;國際研討會上,FP的代表、副國別主任凱琳&iddt;里格若女士感慨地說,&ld;我們期待從中國獲得更好的經驗向世界推廣。&rd;
從世界范圍來看,&ld;學生營養改善計劃&rd;不是那種簡單的&ld;頭痛治頭、腳痛治腳&rd;的單一行動,而是一舉多得的一攬子計劃,它所要改善的內容涉及方方面面。
&ld;中央財政提供的營養膳食補助,不是我們平常聽到的簡簡單單的免費午餐,這個概念需要有所糾正&rd;。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學生營養室主任胡小琪說。近幾年,為支持&ld;學生營養改善計劃&rd;,已年過半百的她,三天兩頭到貧困地區、邊遠地區學生營養餐的試點調研、講課、實施監測與評估,所跑的路程大概超過了她前半輩子行走的全部路程。
這個小個子的四川人,每到一處宣講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時候,總是不忘強調免費午餐與營養午餐的區別,&ld;吃得飽&rd;和&ld;吃得好&rd;的區別。她說,&ld;吃得好的&ls;好&rs;,不是大魚大肉的好,而是營養學意義上的&ls;好&rs;&rd;。
2008年~2009年,胡小琪和她的同事們受教育部委托到中西部14個省和直轄市搞營養情況調查,發現中小學生的營養狀況普遍不佳,尤其是微量元素缺乏,這對孩子們的體格和智力發育,以及對疾病的抵抗力,都有很大影響。于是她們寫報告給教育部上報到中央,要求提供一定的膳食補助以改善和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
國家膳食補助的錢款撥下來了,作為營養學專家的胡小琪,在基層所見到的&ld;不營養&rd;現象比比皆是。
‐‐在重慶奉節縣一個寄宿制初中,每天有近半數的學生會拿錢去買碳酸飲料或零食。
‐‐在陜西淳化縣一所鄉村學校,學生把不愿意吃的雞蛋藏在抽屜里。
‐‐在另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小學里,學生吃包子不吃餡,包子變成了饅頭。
……
一項針對性調查發現,實施&ld;學生營養改善計劃&rd;以來,學生的體格發育水平增高、貧血率有所下降,學生就餐和出勤率有所提高。但同時學生飲食行為不合的現象比較普遍,每天吃一次以上零食的學生占797%,每天喝一杯以上飲料的學生占489%,最常喝的就是碳酸飲料。
而食堂工作人員缺乏營養知識,僅有1/10的學校食堂在配餐時使用了&ld;電子營養師&rd;。
這些讓胡小琪意識到,除了國家給錢,學校營養知識和食品安全的知識和配餐能力是非常關鍵的,對廣大學生而言,在學校開展營養知識的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十分必要。
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的項目官員艾美利(Aelia arti-Darras)博士有個美麗的中文名字‐‐愛美麗。她在《全球學校營養策略與經驗》中介紹了世界不同國家兒童的營養特點,及其各具特色的兒童營養改善策略、措施和取得的成果。
愛美麗認為,營養和健康以及教育這三者之間存在聯系,在學校層面可以做好健康教育的活動,在向學生提供健康的食物的同時,應該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膳食習慣。
依據最新科研的成果,愛美麗呼吁保護學生健康一定要注意&ld;三大殺手&rd;:第一個是鹽,第二個是糖,第三個是脂肪。她說,&ld;現在學生吃了太多的糖和鹽,這對健康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但是現在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嚴重。&rd;
到鄰國日本訪問過的人,一定會對這個國家的食育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
&ld;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rd;。
每頓飯開餐之前,餐前禮儀是必不可少的。面對盛放上桌的食物,每個進餐者都需虔誠地閉上眼睛,雙手合十,默默感謝上天的恩賜、感謝父母的哺育,并大聲喊道&ld;我開始吃飯啦!&rd;然后才能端碗動筷。
日本家庭的餐桌,很少奢華,通常都十分清淡簡單。這種飲食習慣,他們從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就開始著意培養了。小朋友的餐盤里,擺放著營養師按所需營養比例搭配的肉食、蔬菜、水果,各樣一點點,色彩很豐富。孩子吃米飯,老師、家長叮囑孩子只需吃得八分飽,不要吃飽吃撐。
胃是有記憶的。你會發現,經過這種食育文化培育的日本人,他們吃飯做事是相當有節制的,在天災人禍來臨的時候,人的忍受力相對也比較強。
食育不限于餐桌,還可以延伸到課堂上、課堂外。
在一些有條件的地方,學校可以讓老師帶領學生開辟小苗圃、小菜園,讓學生自己動手養殖小動物、種植蔬菜、水果。這樣的過程,不僅增加了孩子們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還可以增強他們的勞動觀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觀察自然的能力,培養他們做事的熱情、韌性和持久性。
一種好的教育目標就在這種&ld;潤物細無聲&rd;的情景之下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中國每年進入&ld;學生營養改善計劃&rd;的學生人數至少3300萬人,這是多么驚人的數字!這是多么令人驚喜的巨大市場!此外,還有大城市、發達地區的龐大學生群未計入其內。
但是,面對這么一個具有剛性需求的廣闊市場,我們的農民兄弟卻一直站在大門之外。
2015年,一位從事食品安全檢測的專家敲響過警鐘,目前劣質農產品最大的藏身地是在學校‐‐它們是最大的采購方。于國家所撥發的膳食補助額是一定的,那么到市場去選購的采購人員在選擇糧油及副食品時一般都會在價格上打算盤,不買貴的,只買便宜的是普遍的習慣動作。從某種角度來說,食品安全的隱患是一種實際存在。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銀行當年推出&ld;學校供餐及學生營養改善&rd;項目之初,就是按照&ld;雙贏&rd;&ld;多贏&rd;的思路設計的,而最為成功的&ld;本土學生營養午餐&rd;的模式,實現了該項目的利益最大化。目前全球已有37個國家采納了這一模式。
正如FP代表凱琳&iddt;里格若女士所表述的那樣,&ld;學校供餐項目不僅是有助于改善人們的營養情況,而且從教育的層面也能夠帶來積極的影響。比如說可以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可以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可以減少一些性別不平等的情況,讓更多的女童有機會上學。此外,還可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提升經濟狀況。&rd;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她強調說,&ld;盡可能地利用地方的食材,而且最好是當地的農民種植養殖的,這一點非常重要,這就是讓孩子和家庭、社區共同受益的一個做法。而且他們所提供的這些食物的品種與傳統的學校供餐項目來比更加多樣化了,因為他們可以提供更加新鮮的水果和蔬菜。&rd;
在個項目的推進過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低估。以巴西為例,巴西政府已經立法,當地教育部門為學校營養餐采購的時候,至少30%都應該直接的從小農戶進行采購。一旦納入到法律之中,這就成為一個必須強力推動的事情,其執行力將會更強。而且從加強技術指導入手,從源頭上把握了優質農副產品的質量。
對于正在努力消除貧困的中國來說,組織貧困地區的農民參與到&ld;學生營養改善計劃&rd;中來,無疑是一個精準扶貧的好方案。
與前三屆同一主題的會議相比,第四屆&ld;學校供餐與學生營養改善&rd;國際研討會將&ld;學生營養改善&rd;與&ld;學校供餐&rd;兩個并列詞組的先后順序作了一個調,看似平常,實際上是有特殊考慮的,那就是要突出學校供餐在學生營養健康方面起到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我們有期待,中國&ld;學生營養改善計劃&rd;將在營養效益、教育效益、經濟效益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收益。
中國青年報&iddt;中青在線記者 謝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