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缺毋濫:2015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空缺
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舉行,但是繼2004年之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第二次出現空缺,這似乎在向外界釋放一個信號:寧缺毋濫。
中共中央、國務院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評選結果揭曉,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際科技合作獎五項大獎。其中,級別最高、最引人注目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空缺。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劉云山、張高麗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授獎295項成果和7位外籍科技專家。然而,備受矚目的500萬元大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今年空缺。
昨天,京滬高速鐵路工程榮獲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2011年6月30日,舉世矚目的京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列車穿越1318公里的&ld;時光隧道&rd;,讓京滬間列車運行縮短到5小時左右。
走近歷史,追溯京滬高鐵的起源,國家勘察設計大師、中國鐵建鐵四院總工程師王玉澤這樣介紹:&ld;從1978年編制《高速鐵路》一書開始算起,鐵四院就著手京滬高鐵相關研究與設計。從論研究到京滬高鐵正式開工建設,歷時30年。&rd;
1990年12月,鐵道部完成&ld;京滬高速鐵路線路方案構想報告&rd;,到2008年1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意開工建設,京滬高鐵做了近18年反復論證。再經過3年多十幾萬鐵路職工的緊張建設,終于通車。
京滬高鐵是個龐大的綜合體系,涉及機械、土木、電子、電氣、材料、信息、測量控制等多個學科領域,堪稱&ld;高鐵技術博物館&rd;。鐵路部門通過組織相關科研力量進行科技攻關與自主創新,構建了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把京滬高鐵這個綜合體系拿下。
&ld;有麝自然香&rd;。麝香,一種傳奇的珍稀藥材,在433種中成藥中廣泛應用,卻險些隨著麝的瀕危而面臨消失。昨天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ld;人工麝香研制及其產業化&rd;課題面對天然麝資源驟減殃及國藥的困境,尋找到了&ld;無麝也香&rd;的解決辦法。
這是一項從零開始的研究。最難得的是原料:僅有的1公斤天然麝香。要用這1公斤天然麝香完成對其化學成分、有效物質、藥作用、配方原則等全面分析研究,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
盡管原料短缺、設備有限,在課題組的合力攻關下,新成果不斷涌現:發現天然麝香中關鍵藥效物質‐抗炎多肽蛋白質類成分,確定天然麝香中各類成分的相對含量及比例;制備了多種來源的樣品,進行跟蹤篩選,發現并研制出天然麝香中關鍵藥效物質的替代品-芳活素,合成了重要原料麝香酮、海可素……
課題組還設計出獨特的人工麝香配制處方,成功研制出人工麝香,經臨床證實了人工麝香的可替代性,終于在1993年獲得中藥一類新藥證書。&ld;要知道,人工麝香的成功研制和推廣使用,相當于少獵殺900萬頭雄麝。&rd;課題組完成人之一,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副所長庾石山說。
急加速、急減速、急轉彎、急變道等現象每天都在上演,開車時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多人心中都會非常憤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云鵬團隊開發的&ld;車輛聯網感知與智能駕駛服務關鍵技術及應用&rd;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可以說給&ld;路怒癥&rd;對癥下藥,讓駕駛員事先知曉周圍的危險情況。
王云鵬說:&ld;駕駛行為對避免車輛的安全事故貢獻率高于90%。駕駛人、汽車、路況等綜合情況非常復雜,要讓開車的人快速知曉身邊的危險,提前對危險作出反應,避免緊急情況發生,這就是我們科研的目的。&rd;
王云鵬的團隊開發了車輛安全狀態感知技術、行駛車輛危險辨識方法,制造了車載終端。車輛定位、運行監測、運行狀況診斷等情況,讓駕駛員快速知悉,可有效避免事故發生。
我國是肝病大國,肝炎新發病例數增長迅速,其中有不少是病情兇險、病死率高的重癥肝病。
以鄭樹森為首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終末期肝病綜合診治創新團隊,突破肝癌肝移植國際傳統標準,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包含肝癌生物學特性和病學特征的肝癌肝移植&ld;杭州標準&rd;,使肝癌肝移植獲益人群比目前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ld;米蘭標準&rd;擴大了52%。
肝段淤血、小肝綜合征等多項世界性難題被該團隊攻克,他們還突破性地創建了一套肝移植新技術新體系,將肝移植術后乙肝復發率從10%降至21%,并降低了治療費用,為廣大肝病患者帶來了福音。該團隊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可謂實至名歸。
昨天上午,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建云院士作為獲獎代表出席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南京水科院作為牽頭單位主持完成的&ld;水庫大壩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rd;成果,此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我國是世界上水庫最多的國家,現有各類水庫98萬座,在保障國家水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但大多數水庫大壩于維修養護投入不到位,安全問題突出。張建云院士作為項目負責人帶領國內多家單位,歷時10余年攻關,在水庫大壩安全保障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首次研發了全國、全系列、全要素大壩基礎數據庫,揭示了水庫病險成因、潰壩規律及其時空特征;建立了中國大壩風險標準體系,研發了大壩除險加固新技術。
張建云院士透露,相關成果已成功應用于小浪底、小灣、丹江口、豐滿等50余座大型水庫,在全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水利普查、水庫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顯著提升了我國大壩安全管技術水平。
神奇隔音板,給高速路兩邊居民降噪音
南京大學共有三個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和居民住宅區&ld;擦肩而過&rd;的高速公路兩邊,都會豎起高高的隔音板,以此來降低車輛通過時的噪音,減少對路兩旁居民的影響。若是應用上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陳延峰教授團隊完成的研究成果&ld;聲子晶體等人工帶隙材料的設計、制備和若干新效應的研究&rd;,隔音板的降噪效率有望變得更高。該技術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陳延峰教授告訴記者,團隊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發現了聲子晶體等人工帶隙材料中的新效應并研制了一系列新材料和原型器件;還發現了聲波在聲子晶體中負折射和雙負折射的新規律。研究被評為&t;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t;。
此外,陳延峰團隊還提出了&ld;波矢躍遷&rd;新原并實現了聲波二極管。《科學》等雜志對此做了亮點評述;發現了聲波異常透射效應及聲表面倏逝波,拓展了聲波亞波長材料與器件的研究領域。這些發現在這個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為聲功能材料與器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南京農業大學一項最新的&ld;互聯網+農業&rd;科技‐‐稻麥生長指標光譜監測與定量診斷技術,以水稻和小麥為主要研究對象,圍繞作物主要生長指標的特征光譜波段和光譜參數、定量監測模型、實時調控方法、監測診斷產品等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集成建立了基于反射光譜的作物生長光譜監測與定量診斷技術體系,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ld;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監測肥水、病蟲害等情況,傳統的&ls;看苗診斷&rs;依托的是農技人員&ls;人眼看&rs;、&ls;下田看&rs;,大部分都是&ls;拍腦袋&rs;、&ls;憑經驗&rs;,不能定量化,而且受人力所限,一天只能看一兩塊田,這樣&ls;看&rs;下來時間長、效率低,常常錯過了最佳&ls;診療期&rs;&rd;。南京農業大學田永超教授向記者介紹,項目組研發的現代看苗診斷技術就是針對這些缺點逐一突破,原是根據作物吸收太陽光的情況,葉綠素含量高的作物,吸收的相關可見光多,反射的光譜就少,從而制作出&ld;反射光譜庫&rd;,構建&ld;光譜&rd;與作物生長關系模型;同時研制便攜式和機載式的監測診斷設備,通過在農田傳感器、無人機上安裝&ld;機械眼&rd;,實現從點到面的數據傳輸和監測覆蓋。
據悉,中國藥科大學的獲獎項目是該校副校長孔令義教授作為第一完成人、中國藥科大學作為完成單位的《中藥及天然藥物活性成分分離新技術研究與應用》。該項目歷時20余年,建立了色譜和波譜技術自動連接的制備分離和結構識別一體化的中藥和天然藥物化學成分分離新技術,顯著提升了天然活性化合物和結構新穎化合物的發現和分離技術。
該項目的創新推廣貢獻在于其通過創建色譜和波譜技術自動連接的制備分離和結構識別一體化的中藥化學成分分離系列新技術,積極推動了中藥物質基礎的闡明、基于中藥和天然藥物活性成分的新藥發現、中藥質量控制標準的完善和提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顯著提升了我國中藥化學學科的研究水平和新藥創制能力。將新技術應用到藥物研發和生產實際中,可有效提高新藥創制水平,成功解決了關鍵技術難題,為我國中藥行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產生了極其重要的社會效益。
你知道母乳與嬰幼兒奶粉的重要差別在哪不?那就是母乳含有有效的免疫物質,可以提高嬰幼兒的抵抗力。因為嬰幼兒體內合成分解食物的酶能力低,所以食物消化能力差,容易造成吐奶、消化不良、腹瀉等問題。添加這種物質就能幫助嬰幼兒提高這種能力。記者昨天從南京工業大學獲悉,該校生物與制藥工程學院應漢杰教授主持完成的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的項目,&ld;酵母核苷酸的生物制造關鍵技術突破及產業高端應用&rd;正是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一問題。
據了解,核苷酸的生產方法有化學合成法和RA酶解法。應漢杰教授的課題組經過12年攻關,在核心關鍵技術上取得了三大突破。
&ld;我們研發的高產核酸酶P1活性與國際知名酶制劑公司相比提高近23倍,酶解得率達到90%左右,雜質減少10-15%。而且糖耗較其他技術下降17%,污染物排放下降了69%。&rd;應漢杰教授欣慰地介紹道。該項目中的新技術通過中國、美國、瑞士等國內外權威機構認證,國內市場占有率達70%左右,同時,產品已進入歐美等國際知名公司,全球四罐添加核苷酸的高端奶粉中就有一罐在使用本產品,打破了國外品牌壟斷國內高端嬰幼兒奶粉市場的局面,提升了我國食品添加劑行業的國際形象。
此次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共授予295個項目和7名外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42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4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6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6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7項:特等獎3項,一等獎17項(含創新團隊3項),二等獎167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7人。令人遺憾的是,其中&ld;成色&rd;最高的國家最高科技獎此次卻再度空缺,這是繼2004年之后,國家最高科技獎第二次出現空缺。
焦點3問
1 誰有資格獲最高科技獎?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國家最高科技獎授予兩類科技工作者:一是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二是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
條例規定,國家最高科技獎每年授予的人數不超過2名。自2000年至2014年,共有25位科學家榮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其中,2002年度、2006年度和2014年度,分別有1位科學家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4年度,首次空缺。近年獲獎者以國防科技領域資深科學家居多,獲得2014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是中國氫彈元勛、&ld;兩彈一星&rd;功勛獎章獲得者于敏院士。
2 最高獎緣何再度空缺?
&ld;對此我們只能表示遺憾。&rd;國家科技獎勵辦負責人說,&ld;我們是嚴格按照評選程序來的。&rd;
與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的申報制不同,國家最高科技獎采取的是推薦制。有推薦資格的單位和個人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有關組成部門、直屬機構;中國人民解放軍各總部;經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認定的符合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規定的資格條件的其他單位和科學技術專家。
據介紹,有資格推薦2015年度國家科技獎的機構和專家共有130多個。通過上述渠道推薦的國家最高科技獎候選人共有9名,第一輪評審從中選出3名候選人;在第二輪評審中,3位候選人的得票數均未過半,其中有的就差&ld;一兩票&rd;。
3 屠呦呦為何未能獲最高獎?
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為何未能獲評國家最高科技獎?
屠呦呦和同事們發現青蒿素,被國際同行譽為&ld;20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醫學創舉&rd;,展示了中醫藥學的科學價值,體現了我國在生物醫學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
&ld;只能說,我們是嚴格按照評選程序辦事。&rd;據國家科技獎勵辦負責人透露,在2015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評審過程中,沒有個人或單位推薦屠呦呦。
據了解,國家科技獎的評審有嚴格的流程:推薦→形式審查受→初評→評審→審定→審核→審批→頒獎。2015年度國家科技獎的推薦工作自2014年11月初開始,截止日期為2014年12月15日;經公示、網絡初評和會議初評,初評結果于2015年6月公布。
&ld;屠呦呦先生為保護人類健康做出了重大貢獻,她獲得諾獎為國家爭得了榮譽。過去,青蒿素項目多次獲得國家科技獎勵的其他獎項。&rd;這位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