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兒隱傷:孩子要還是不要 是最沉重的"選擇題"(2)
她想把孩子留下,&ld;就算是冒險。&rd;
她開始天天泡在網上,還加了唇腭裂患者的群,詢問當事人的意見。
&ld;不要用你一時的偉大去賭一個人的一生&rd;、&ld;這是一個看臉的社會&rd;、&ld;把你現在能想象的困難,乘以10倍,覺得能接受再生&rd;……
也有勸她留下的,&ld;來到這個世上經歷的不僅僅是痛苦,更多的是快樂&rd;、&ld;小生命是無辜的&rd;。
手術的痛苦與唇腭裂患者面臨的交友歧視、求職歧視讓她失眠。&ld;如果我們生活在無人打擾的大山里,孩子啥樣我們都留下。&rd;她和丈夫想。
還有一個十六歲的女孩主動加了她微信。漂亮的頭像,一問才知&ld;用的是表姐的照片&rd;。
女孩先天性唇裂,盡管家庭幸福,依然覺得&ld;家人的愛抵御不了社會的歧視&rd;,她勸孫曉奇放棄。
&ld;給孩子一個不完的軀殼來到這個世界上,還要讓他冒被歧視圍繞的風險,&rd;孫曉奇覺得自己不敢賭。
不管是沈豐怡還是孫曉奇,面對腹中的缺陷兒,做任何一種選擇都是艱難的。這種生死抉擇,也是雷冬竹所在的產前診斷中心工作內容的一部分。
作為醫生,更多時候,雷冬竹和團隊感到困惑的,是&ld;選擇的有限性&rd;。
&ld;比如,快30周才發現胎兒有嚴重畸形的,只要按時做產檢,中早期發現的幾率很大。&rd;在缺陷兒防控上,越早發現,意味著孕婦在做出選擇時,面對的身心風險和倫壓力會越小。
但在門診中,經常出現中晚期孕婦查出異常,出于安全考慮,諸多診斷檢查不宜進行,不少&ld;只能聽天命。&rd;
9月20日,在雷冬竹所在的門診,一位懷孕7個多月的孕婦,被確診為前置胎盤,同時,胎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
&ld;一次B超都沒做過,覺得自己身邊的人很順利就生了,自己也不會有問題。&rd;在門診外考慮一個小時后,丈夫背著妻子的綠色鉚釘包進來,特意挺了挺胸脯說,&ld;大夫,我們決定把孩子生下來。&rd;
為了妻兒的安全,他們放棄進一步診斷胎兒是否存在智力障礙。
&ld;這就等于選擇賭一把。&rd;雷冬竹對剝洋蔥說,按照目前的診斷結果,他們不得不面臨的風險是:產婦大出血,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胎兒不排除腦癱的可能。
近年來,隨著對缺陷兒防控認識的加深,把缺陷防控的端口&ld;前移&rd;成為衛生界的共識。雷冬竹希望通過不斷的下鄉培訓,傳遞這種共識:
自愿接受婚前檢查;有遺傳病史、不良生育史或者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村醫或者社區醫生應該提醒他們做孕前檢查和咨詢,同時進行產前診斷。
不過,長期下鄉調研的經歷讓雷冬竹&ld;很著急&rd;。
按照2016年8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2016-2020年)》,到2020年,孕前健康檢查率達80%以上,產前篩查率達60%以上。
實際情況是,基層的服務能力不足。
&ld;很多地方的居民健康檔案都做得很好,但都是死檔案,漂亮地擺在柜子里,真正的健康教育并沒有下到村子里。&rd;雷冬竹對剝洋蔥說,缺陷的篩查還與基層設備、醫生診斷水平密切相關,&ld;目前只能靠不斷下鄉培訓。&rd;
9月21日,一位懷孕28周的孕婦,在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被確診為胎兒室間隔缺損和嚴重的腦積水。
&ld;在這里寫&ls;強烈建議放棄胎兒&rs;。&rd;根據孕婦意愿,產前診斷醫生指導她填寫診斷證明,孕婦戴著戒指的手指顫抖著簽字。
幾乎同時,一對剛剛被確診為地中海貧血基因攜帶者的夫婦,決定冒險生下腹中21周的孩子‐‐按照診斷解釋,他們的胎兒有1/4的可能會成為中間型地中海貧血患者。
一位錯失產前診斷的孕婦,生下了一位代謝病寶寶,六年后,通過產前診斷,又生下了一個正常寶寶。新京報記者 李興麗 攝
&ld;選擇沒有對錯,&rd;在有關缺陷兒的論壇里,一位父親寫道,唯一要做的就是面對。
只是沈豐怡沒有想到,選擇把孩子生下來,她成了&ld;全家埋怨的對象&rd;。
兒子出生時,臍繞頸三周。她從早上8點疼到半夜12點,產床上了兩次,最后不得不剖宮產取出孩子。
6斤6兩,除了孩子的斤稱,產床上的沈豐怡對孩子一無所知。
沈豐怡的病例顯示,足月剖產,體重33kg,出生后患兒口唇四肢發紺。她后來聽丈夫說,&ld;孩子呼吸都困難,全身都是烏的,幾乎就沒救了。&rd;
所有的醫生都在說,&ld;孩子不好,送進重癥監護室了。&rd;家人開始埋怨生下這個孩子。婆婆哭得最厲害,&ld;覺得養不活,不想養他&rd;。
老公去I拍回兒子的照片。隔著保溫箱,沈豐怡看到,呼吸機和監護儀器的管子纏繞著面部發紫的兒子。
&ld;覺得孩子生下來,天都塌了。&rd;她和丈夫感到焦灼。
三天后,兒子的病情終于穩定下來,沈佳怡第一次抱了他:&ld;特別乖,很少哭鬧。&rd;她一直記得第一次與兒子四目相對時的感受,&ld;眼睛長得太像我了!&rd;
孫曉奇最終選擇了放棄。做決定之前,她挺著肚子去看了《瘋狂動物城》。
最后一次超聲診斷時,&ld;像是害怕被發現缺陷一樣&rd;,胎兒的手一直擋著臉,醫生確診不了。她覺得這孩子聰明,像是緊抓著手不想放開。
&ld;希望你像電影里的小兔子朱迪一樣堅強勇敢,&rd;孫曉奇在日記里寫道,&ld;媽媽以后不在你身邊了,你要好好照顧自己。&rd;
也有好幾個瞬間,她想把孩子生下來。和孫曉奇同屋住院的,都是待產的孕婦。迎接新生命的喜樂,似乎感染了肚子里的寶寶,那一晚動個不停。
但轉念想到孩子出生就要開始手術,以及伴隨到成年的修復手術,她又沒了勇氣。
為了使孩子能找到好去處,她找人幫忙超度,&ld;一遍遍在心中懺悔&rd;。
3月18日凌晨,引產針被注入羊膜腔24小時候后,宮縮發動。在疼得快要麻木的時候,孩子從肚子里滑到大腿下。
孫曉奇對剝洋蔥說,孩子留下了一種特殊的氣味,&ld;到死都不會忘記。&rd;
選擇把孩子生下來的沈豐怡,日子過得也并不容易。
出院后,全家在&ld;孩子可能養不活&rd;的擔憂中悉心照料兒子。先天性心臟病使得兒子特別容易感冒發燒,生長發育也比同齡孩子稍差。
2016年1月,8個月大的兒子因感冒住院。血液回流不暢,使得他再度呼吸困難。沈豐怡被告知&ld;肺動脈瓣狹窄加重了&rd;。
按照既定治療方案,1歲前,兒子需要定期復查心臟彩超,觀察病情。1歲后,等身體耐受力增強后再行手術治療。
新年前的這場感冒不得不提前把兒子送上手術臺。
術后,心包引流管在兒子的刀口放了三天,&ld;怕他哭,抱著他三天三夜沒睡覺。&rd;沈豐怡對剝洋蔥回憶。
手術的成功讓全家卸下了重擔。每復查一次,沈豐怡就覺得籠罩在家庭上方的陰云淡去了一塊。
現在,在小區里,沈豐怡的兒子是出了名的&ld;搗蛋鬼&rd;,他會把家里的東西都倒騰出來,扔了。也會趁著家門沒關,自己跑下樓,看&ld;車車&rd;。兒子不懼陌生人,&ld;哥哥、姐姐、奶奶&rd;一口一句,叫得人歡喜。
長在兒子身上的缺陷卻改變了每個家庭成員的性格。沈豐怡察覺到婆婆的變化‐‐沒以前那么自信了,她很介意孫子生病的事被人知曉。在農村人看來,身體的缺陷幾乎等于昭示了在生活競爭中的某種無能。
沈豐怡最大的期望是兒子健康。死里逃生的兒子也驅散了她的恐懼。
&ld;如果沒生,肯定會怕。&rd;
怕什么?
&ld;怕再懷孕還是不好的。&rd;
前幾天打預防針,她順便給兒子查體:21斤,高78厘米,長了8顆牙。
沈豐怡第一次覺得輕松:仔跟正常孩子一樣了。
對于雷冬竹來說,缺陷兒防控的工作并沒有減輕。
二孩政策全面開放這半年,高齡生育高峰出現,她的團隊最新的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郴州市產前診斷中心已確診各類胎兒畸形320例,這一數字幾乎追平了2015年全年胎兒畸形的384例。
引產后的孫曉奇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大女兒身上。只是,現在帶著女兒出門,遇見四口之家,她總是忍不住多看幾眼。那個拓寬70平米住宅的計劃暫時擱淺了。
在放棄缺陷兒的母親中,彼此最常勸慰的一句話是:&ld;調好身體,寶寶還會回來。&rd;
孫曉奇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機會。她手機里一直留著老二確診時的四維照片。照片上,胎兒的小手放在頭側,左上側唇部有一條裂痕。
孫曉奇想,厚厚的嘴唇,如果生下來,應該很像她姐姐。她告訴大女兒,你有一個妹妹是春天出生的。大女兒有時會突然念叨起:春天妹妹。
(應受訪者要求,沈豐怡、孫曉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