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高考女童之父承認編造履歷 堅稱:每個人都是勢利眼
&bsp; 2016年全國統一高考順利落下帷幕,在這場激烈的考試中,一名9歲&ld;神童&rd;成功的吸引了所有人的關注。經過連日以來的升溫發酵,有人慨嘆&ld;神童&rd;天賦異稟,有人認為有炒作的嫌疑。對此,9歲高考女童的父親承認編造部分履歷,并堅稱,每個人都是勢利眼,你怎么看?
處在風暴中心的張民弢總結,古人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大笑,不笑不足以為道。
張易文今年9歲,身高只有1米3,是今年河南80多萬考生中,年齡最小的一個。6月25日凌晨,河南高考成績公布,張易文總分172分。張民弢稱,這一成績超過了8%的河南考生。
在此前的報道中,張易文4歲時,一年就可以識字兩千,被認為是&ld;神童&rd;。
張民弢介紹,2013年他辦了一個私塾,女兒一直在里面學習,他和妻子就是孩子的老師。
媒體報道中,張民弢也曾是一名&ld;神童&rd;‐‐8歲上初中,16歲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隨后又在香港中文大學學習教育學和人工智能語言博士課程。
但很快有人發現,張民弢上述履歷有杜撰成分;另外他創辦的私塾中衍生的多項業務為直銷模式,多項涉及私塾宣傳的廣告并不屬實。
張民弢并不否認以上質疑。他辯解,這些都是不得已而為之。&ld;為了生存的需要。&rd;
一個月前的高考日,父女倆穿著印有&ld;圣童私學&rd;宣傳標語的定制T恤,出現在河南商丘的高考考場里。
&ld;圣童私學&rd;便是張民弢在家創立的私塾‐‐在一棟老式三層居民樓里,樓門框貼著對聯:&ld;六歲全啟蒙,十二上高中。&rd;
辦私塾、做家教是張民弢一直的夢想,起初私塾里只有他女兒一個學生。
2013年張民弢在香港注冊成立了美國圣童教育有限公司。
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公司處信息,美國圣童教育有限公司(SA GIFTED EDATI LIITED)注冊于2013年6月21日,注冊資金為一萬港幣,注冊辦事處位于香港九龍觀塘駿業街66號一處寫字樓D棟15樓。公司董事只有張亞東一人,董事住址顯示是河南商丘睢陽工貿路。
張民弢原名張亞東,民弢只是筆名。在更多的場合,他更喜歡這個筆名。
他曾對外宣稱,這家公司是美國華僑捐助的公益公司,從事教育技術研發,與各地中小學、幼兒園合作成立圣童班級。其廣告語是&ld;6歲會讀書,15歲上大學。&rd;而張本人的身份,是&ld;美國圣童教育有限公司商丘督學&rd;。其注冊資本,也被夸大為五千萬元。
在&ld;圣童私學&rd;的官網上,張民弢掛出了他游學的港澳學校的留影,都被冠上了&ld;訪學&rd;、&ld;講學&rd;、&ld;參加研討會&rd;的字樣。張民弢成了&ld;博士&rd;&ld;學者&rd;。
在&ld;圣童教育顧問&rd;一欄里,列著北大博導陸儉明,中國社會科學院張廣照等學者,還有張民弢和他們的合影。
但剝洋蔥輾轉聯系到北大已經退休的博導陸儉明,陸教授稱,他對張民弢并沒有印象,沒聽說過&ld;圣童教育&rd;,對于何時合影他也記不起來。
張民弢則辯解,陸教授有那么多學生,不記得是正常的。
這兩三年,張民弢一直想要擴張業務。他在開封、鄭州、惠州都找過幾家學校合作,但都未果。
私塾學生進進出出,一直維持在十七八人,待得最久得一個,只有三年。
2014年,張民弢帶著女兒到北京,找到一家私立學校,希望建立分校。該學校的老師周麗萍被校長派去和他接洽。
&ld;沒有精力去求證他和他的學校是否靠譜,也就沒有合作了。&rd;周麗萍對剝洋蔥說,當時張易文還在她家里住過幾天。&ld;小孩子很聰明、好學、學習刻苦,我印象很深。&rd;
但現在,周麗萍的名字和聯系方式還被掛在&ld;圣童私學&rd;的官網上,仍被冠著&ld;圣童私學&rd;北京校長的頭銜。
從近年媒體報道和&ld;圣童私學&rd;的廣告中,可以梳出張民弢至少四種不同的人生履歷。
在其私塾的官網上,2015年5月22日的更新顯示,張民弢1976年出生于河南鹿邑縣,1993年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一年后轉入教育系,大學沒畢業前往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學學習教育學和人工智能語言博士課程。2005年回國創辦&ld;圣童私學&rd;。
而在其2012年上傳到&ld;圣童私學&rd;家長群的一份文件顯示,他16歲被河南大學哲學系破格錄取,最終在2000年考入北大中文信息處專業碩博連讀五年。隨后還成為谷歌中國破格聘請的漢語研究員。谷歌退出中國后,2008年他創辦私塾。
在一個名為&ld;phillgy(語言學)&rd; 的博客中,張民弢又寫出了兩份完全不同的履歷。
一份顯示,他大學畢業后在一所學校教書,后辭職考研,師從湖南大學羅海清教授研究語文信息自動處技術,并在北大、清華等多校游學。
另一份似乎更接近真實‐‐1994年入讀開封職工大學計算機財會專業,1997年獲得大專畢業證。做過儀表推銷員、期貨、保險經紀人。2002年到2004年在北大蹭語言學專業研究生課,2006年在北京語言大學蹭計算語言學課。2006年5月結婚并移居商丘。
張民弢的初、高中語文老師杜明建回憶,張民弢高中階段應該是1988年到1990年間。&ld;刻苦、善于鉆研。在班上排名比較靠前。&rd;
杜明建回憶,鹿邑縣老君臺中學只是一所普通中學,能考取北大清華的學生寥寥。對于張民弢具體考上了什么學校,并無印象。
張民弢還多次提到1999年他先后任香港資優教育學院教師、院長助、教務長。
但記者并未查詢到香港資優教育學院,只查到香港資優教育學苑,該校工作人員對剝洋蔥(微信ID:byaggpeple)回應稱,他們2007年才成立。
張民弢承認,目前公開的履歷并非全部真實。
&ld;在目前的社會背景下,每個人都是勢利眼,他們不可能看到你的真實才華,他們會看你的文憑,看你的經歷,看你的包裝,是他們迫使我不得不采取了一些迂回的手段。&rd;他說。
在張民弢的個人博客中,詳細記錄了他在2006年前后的心路歷程。彼時,他已到而立之年,他在博客上發表了《三十述懷》,&ld;有心深山當和尚,無奈紅塵做阿&rd;。
1997年,張民弢大專畢業后,在北京各高校游學,做旁聽生,對哲學和語言學產生了濃厚興趣。那段時間,他在各高校聽講座、參加學術會議、在高校bbs上和同好探討學術問題、和授課的教授書信往來。
那是他最開心的一段時間。
2006年前后,他曾嘗試考研,攻讀語言學,想走學術研究的道路。但屢考不中。2007年的成績,甚至還低于2006年。
在一封與授課教授的書信往來中,他跟對方說:&ld;成為官方學者之念已灰。正在籌辦私塾,以實現改革教育的人生想,即便不成,至少可以謀生。&rd;隨后,他又慨嘆&ld;極端想主義,又不屑于從瑣事做起。故事每不成。又很自負,卻得不到舞臺。&rd;
2006年10月,他當起一個名為&ld;中文現代化論壇&rd;的管員。希望可以和學者們一起討論學術。
但這些,都未能讓他進入語言學的學術圈子。
2011年,他從朋友那里得知,可以申報教育部的一個課題。他花3000元錢買了一張蓋了紅戳的&ld;子課題立項批復通知書&rd;。課題主題是《新時期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學校課程設置研究》。
張民弢很開心,想著,有了課題,就有科研經費了。&ld;到最后,沒有課題經費,也沒有開過學術會議。&rd;他說,&ld;錢也要不回來了。&rd;
之后,他在網上發帖,舉報當年賣&ld;課題&rd;給他的人。
如今,這張立項批復通知書,掛在&ld;圣童私學&rd;官方網站的&ld;資質證件證明&rd;一欄,簡介是&ld;張民弢承擔的教育部課題&rd;。
&ld;一個青年憤世嫉俗的想法&rd;
2007年,張民弢的大女兒張易文出生。生活壓力更大了。
張民弢在一篇博文里感慨:&ld;作為一個體制外的科研愛好者,別說科研經費,就是生活費都得自己想辦法。&rd;
他開始在學術圈外尋找一種生存的方式。
他想到要辦一家中國腐敗調查公司,在業務介紹中稱,接受官方上級對下屬、對政敵的腐敗調查任務的委托。其中,收費標準是,村級5千元;鄉級1萬元;縣級2萬元;市級3萬元;省級5萬元;中央級10萬元。文末,留下了他的號。
之后,他又想到成立一個賴痞錄網。
這是受了妻子李韓英的啟發。有人拖欠了李韓英的貨款,一直討不回來。張民弢突發奇想,通過他的博客,制造輿論,幫助苦主討債,他從中獲得實收債款一定的比例。
但這些,都無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