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女孩晚上睡覺仍尿床 專家:這是病得治
&bsp; 相信每個小朋友都經歷尿床,那滋味兒科=可不好受,麻煩媽媽們清新被單不說,還經常被大人們當做笑話談論,面子盡失。據悉,有的小朋友一直成長到10歲左右還有尿床的現象,讓人深感不可思議,對此,提醒各位家長們千萬不可忽視,因為這很可能是病,必須及時治療。
天府早報記者趙霞實習生胥孜婕攝影報道
24日是第二個&ld;世界遺尿日&rd;,今年的&ld;世界遺尿日&rd;主題是&ld;關注兒童遺尿,行動就在此時&rd;。當日上午9點,在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門診部外的廣場上舉行了&ld;世界遺尿日&rd;公益宣傳暨大型義診活動,很多家長都帶著孩子前來問診。幾張并排的長桌,幾把簡易的椅子,構成了一個簡單的義診現場。家長們拿著號碼紙,焦急地等待著,6名坐診專家被圍了個里三層外三層。專家提醒,遺尿影響兒童自尊心和自信心,還會引起小孩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動與孤僻等心異常,甚至導致人格障礙。
遺尿是對兒童的重要創傷事件,它僅次于父母離婚和吵架。遺尿影響兒童自尊心和自信心,還會引起小孩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動與孤僻等心異常,甚至導致人格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rd;
尿床是因為體內缺乏一種名為 &ls;抗利尿激素&rs;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在晚上會分泌得更多,告訴腎臟少產生些尿液。所以,即便孩子的膀胱容量是正常的,缺少了這種物質,膀胱也不能儲存這些多余的尿液。&rd;
遺尿報警器可以幫助兒童的大腦識別其膀胱已滿時候發出的信號,讓兒童醒來去廁所排尿,一旦兒童被報警器叫醒,就需要在上廁所前把報警器關掉,排便結束后重新設定報警器,以免再次尿床。&rd;
一項調研結果顯示,中國公眾對于兒童夜遺尿疾病的知曉率僅為62%,只有不到50%的夜遺尿患兒去醫院就診。
很多父母認為&ld;誰家的孩子還沒有尿過床呢&rd;&ld;尿床不是病&rd;。殊不知,兒童夜遺尿的危害潛移默化,長期如此,不僅影響兒童自尊心與自信心,還將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發育。
在義診現場,天府早報記者采訪了一位正焦急地抱著孩子向醫生詢問病情的年輕媽媽。&ld;孩子尿床兩年了,起初覺得小孩尿床是正常現象,誰曉得后來越來越嚴重了。&rd;
這位年輕媽媽的孩子叫妞妞(化名),今年四歲零三個月,然而從兩歲起,妞妞就開始了尿床,&ld;起初我們也沒太在意,但最嚴重的一次,孩子一晚上尿了5次床。&rd;妞妞媽媽說,為了避免孩子晚上起夜,睡前幾個小時基本不會讓孩子喝水、吃水果,并且睡前會讓孩子先上廁所,可即便是這樣,仍然無法讓妞妞擺脫尿床的&ld;噩夢&rd;。
對此,華西第二醫院小兒腎臟內分泌科主任、小兒呼吸科主任陶于洪教授表示,大部分家長對孩子尿床都不夠重視,&ld;其實遺尿是對兒童的重要創傷事件,它僅次于父母離婚和吵架。&rd;陶教授表示,遺尿影響兒童自尊心和自信心,還會引起小孩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動與孤僻等心異常,甚至導致人格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兒童遺尿,俗稱&ld;尿床&rd;,在臨床上是指5周歲以上孩子夜間不能從睡眠中醒來而發生無意識的排尿。據統計資料表明,夜遺尿的患病率非常高,約16%的5歲兒童和10%的7歲兒童患有夜遺尿,并且有2%-3%的患兒會一直持續到成年。
陶于洪教授告訴天府早報記者,兒童夜遺尿的病因比較復雜,可能跟遺傳、神經系統發育不好、膀胱容量小以及睡眠障礙、便秘等因素相關。陶教授說,&ld;尿床是因為體內缺乏一種名為&ls;抗利尿激素&rs;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在晚上會分泌得更多,告訴腎臟少產生些尿液。所以,即便孩子的膀胱容量是正常的,缺少了這種物質,膀胱也不能儲存這些多余的尿液。&rd;
10歲女孩泡泡(化名)當天也在媽媽的陪伴下來到華西第二醫院舉行的&ld;世界遺尿日&rd;義診活動現場。泡泡不像其他孩子,她在現場很活躍,完全沒有因為遺尿讓她有任何性格的改變。
泡泡媽媽性格也很好,沒有因為孩子尿床而羞于開口,她很大方地告訴天府早報記者,&ld;泡泡一直有遺尿癥,家人因為給她治病也沒少操心,昨天我朋友聽說今天這兒有義診,我趕緊請假帶著泡泡就來了,一會兒看完還要馬上送她回學校呢。&rd;
泡泡媽很早就發現女兒有遺尿癥,之前也去過很多醫院,看過很多醫生,中藥西藥和各種偏方更是數不勝數,但是都不見效果。最初泡泡上幼兒園時,尿床就很嚴重,&ld;午睡我都不會睡著,因為一不小心睡著了,我就要尿床。有時候白天上課坐著都要尿褲子&rd;泡泡笑嘻嘻說。
后來泡泡上小學了,泡泡媽晚上不再上鬧鐘喊她起床解便了,一是長期夜晚起夜大人的身體受不了,二是不想因為起夜影響孩子的睡眠。從那時起,泡泡就穿上了尿不濕,這一穿就是近4年,直到現在,泡泡都10歲了,每天晚上還是會穿上尿不濕睡覺。所以她到現在都沒有參加過學校組織的校外需要住宿的活動,因為她怕同學們知道了會笑話她。
對于泡泡的情況,陶教授表示,長期使用尿不濕肯定是不正確的。家長應首先帶著孩子到醫院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其次,再根據醫生建議對孩子進行膀胱訓練,必要的話也可以配合藥物治療,而對于長期遺尿且藥物治療效果較差的孩子,還可以考慮使用遺尿報警器。&ld;所謂遺尿報警器可以幫助兒童的大腦識別其膀胱已滿時候發出的信號,讓兒童醒來去廁所排尿,一旦兒童被報警器叫醒,就需要在上廁所前把報警器關掉,排便結束后重新設定報警器,以免再次尿床。&rd;陶教授表示,目前主要有兩種遺尿報警器,一種是像墊子一樣,放置在床上,另一種身體報警器則是夾在兒童內褲上的。
俗稱尿床。通常指小兒在熟睡時不自主地排尿現象,一般5歲以上兒童,每周兩次以上夜間遺尿,持續3個月以上即可判斷為患有遺尿癥。遺尿癥常見癥狀有很多種,比如熟睡時不自主地排尿,日間常尿頻、排尿困難等。
陶于洪教授表示,遺尿癥并非無法治愈,輕度患者患者可通過健康教育得到良好治療,情況嚴重者也可以通過口服藥物,行為訓練以及輔助報警器等得到緩解甚至治愈。
1、家長及時記錄孩子遺尿時間,重視遺尿問題
2、除去尿布或者尿不濕
3、注意飲食,多食蔬菜水果,防止便秘
4、不要一手包辦孩子尿濕的床單、衣服,讓孩子參與其中,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5、鼓勵孩子不過分害怕遺尿
6、多與孩子溝通,增強信心,減少孩子自卑心
家長對遺尿認識的誤區
1、給孩子一直用尿不濕:會讓孩子對尿不濕產生依賴,認為反正有尿不濕,就無所顧忌,依舊尿床。
2、提前把孩子叫醒:家長為了避免第二天洗床單,晚上提前將孩子叫醒,不僅影響孩子和父母休息,而且對孩子的恢復沒有任何好處。
3、不管不問,甚至懲罰打罵孩子:會讓孩子產生自責甚至自卑心,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發育。
4、白天不讓孩子喝水:無法滿足孩子生需求,而且白天進行膀胱訓練需要孩子大量飲水進行憋尿訓練。
5、錯誤的訓練方法(如把尿):應讓孩子自己上廁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6、非針對性、順序紊亂的訓練:需要根據醫生指導,進行科學合訓練。
7、重視藥物、輕視訓練:藥物只是作為輔助治療,最重要的還是讓孩子學會自己控制排尿,學會控制自己的膀胱,因此膀胱訓練才是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
8、求速戰速決:遺尿的康復訓練是長期過程,家長切勿急于求成,應耐心鼓勵孩子。遺尿日義診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