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男孩每周上40小時課外班 家長:孩子自己要學
&bsp; 家長們為了孩子的教育,可以說是煞費苦心,買學區房、擇名校也就不說了,還要為孩子們報各種課外輔導班,生怕比別人家的孩子少學一點。近日,一7歲孩子每周上40小時的課外班引發了大家的熱議,在這個人人都喊著減負的時候,竟出現如此高強度的學習任務,讓人實在是難以接受。
這幾日,一篇題為《北京的無奈:海淀區拼娃是怎么拼的》的文章在各個家長(微博)群和朋友圈中刷屏,并引起熱烈討論。這篇文章最早應該是發在網絡論壇的帖子,是一名家長講述自己7歲兒子在課外培訓機構的學習經歷,這個家長隨之被冠以&ld;海淀拼娃爹&rd;的稱號。
作為一名教育記者,同時也是一個母親,看過&ld;海淀拼娃爹&rd;的帖子之后,我的感受極其復雜。
第一種感受是無奈。文章中列舉的所有&ld;驚悚&rd;事實讓人覺得,雖然義務教育階段的改革一浪高過一浪,但是其力量在與家長們&ld;口耳相傳&rd;現實秘笈相遇時,還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這時,電視、報紙、廣播、網絡中報道的那些&ld;不用擇校&rd;&ld;減負樂學&rd;的故事,在家長們&ld;不怕一萬就怕萬一&rd;的哲學面前仿佛都成了傳說。
第二種感受是心疼。心疼那個被&ld;拼&rd;的娃。帖子中說:&ld;我的兒子每周有3個教育機構的5次奧數課以及時不時的短期數學班,有3個教育機構的3次語文課,還有3個教育機構的5次英語課。除了這些,還有兩次足球課、一次鋼琴課、一次圍棋課、一次國際象棋課,總共18次課,每次2~3小時。每周的二、五下午兒子都不上學,都是課外班,而一、三、四的下午放學后,也要上一次課;周六則是從早8點上到晚8點,周日上午也是課,而且每次課下來還有作業要寫。&rd;
18次課,每次2~3小時,也就是說,這個孩子每周在課外上課的時長有40個小時左右。一個小學生每周在學校大概有30節課(每節課是40分鐘),大約20個小時,這個孩子在課外班的學習時間遠遠高于校內課堂學習時間。
第三種感受是痛心。痛心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學業上那種&ld;揣著明白裝糊涂&rd;。
為什么這么說?
那位家長在帖子中寫出了自己的糾結:&ld;報這樣多的班,其實都是孩子試聽之后強烈要求報名的,本來認為他會三分鐘熱度,自己學一陣子后就不愿意學了,總不能孩子想學父母不給學嘛!結果卻是幾個月下來到續報的時候,砍掉哪個班他都不干。&rd;
乍一看,這確實是一個兩難選擇:不砍,孩子太累;砍了,不尊重孩子的選擇。但哪個家長在走上&ld;拼娃之路&rd;的時候沒有想到這條路會很累呢?這位家長真的糾結嗎?當初又是誰帶著孩子去試聽的呢?可見,所謂的&ld;兩難選擇&rd;不過是個說辭罷了。孩子一旦&ld;一個課外班也不想砍&rd;,家長恐怕在&ld;偷著樂&rd;‐‐這既暗合了家長內心的期待,同時也符合了社會上&ld;尊重孩子&rd;的主流教育念,&ld;皆大歡喜&rd;。
第四種感受是憐惜。憐惜那些&ld;縱容&rd;了父母的孩子。
確實,很多孩子上的課外班都是他們同意并自己表示愿意上的。
孩子點頭了,就對了嗎?就順應了孩子的天性嗎?
一位北大(微博)生物學的博士用生物思維點撥了我:如果把人看作生物的話,孩子們選擇上課外班、選擇承受應試壓力、選擇犧牲自己內心的需求是生物適應性的一種表現。如果現在的教育生態就是他們的生存環境,那么他們會本能地發現這些選擇是讓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得更好的條件,就會這樣去選擇。
適者生存的法則在教育生態中雖然不血腥,但足夠殘酷。
家長就著孩子作出本能的選擇嗎?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難道不是適時的引導嗎?
如果,人的生命就到考上大學時終止,那么家長可以不去引導孩子,讓他們用學習填滿自己所有的時間,讓生命在終止時達到巔峰。
如果,教育就只是知識的傳遞,家長也可以不去引導孩子,讓他們把盡可能多的知識裝入自己的大腦中。
我相信,絕大多數家長會否定上面的兩個假設。
那么就請您引導孩子,把他們的時間再拿出一些來分配給課堂之外的自玩耍、率性閱讀、探親訪友、游山玩水、愣神發呆……用以支撐大學之后的、更長一段時間的生命。
我還有一個感受,這個感受比上面所有的感受都更強烈,也更有切膚之痛。這個感受是恐懼。因為我也是一名海淀家長,我還沒有走上&ld;拼娃&rd;之路,我期待教育改革的成果,同時也擔心自己有一天不得不去&ld;拼娃&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