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超六成 不懂法不懼法須重視
&bsp; 未成年人違反法律的行為,在全國各地都非常普遍,尤其是近幾年來,校園暴力事件頻發,更加暴露了這一點。他們之所以如此膽大妄為,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們不懂法、不畏法,更不知道要守法而造成的一系列違法亂紀的行為。所以,建議社會相關部門、學校、老師、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的法制教育。
扇耳光、潑冷水、燙煙頭、拍裸照,近年來,校園暴力犯罪的多發引起關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今天公布,5年間,北京市各級法院共審結校園暴力犯罪案件近200件,占同期全部刑事案件的019%,校園暴力犯罪涉及的罪名相對集中,共同犯罪案件比例高。
近年來,北京各級法院充分貫徹落實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建立加害方和被害方對話機制,推廣親職教育工作模式,著力修復社會關系,推動家庭改善教育方法,將&ld;誰執法,誰普法&rd;的普法責任制融入到推進平安校園建設過程中。北京三級法院不斷強化法官兼任法治副校長工作,年均送法進校園300余次,未成年受眾7萬余人。
北京高院統計顯示,校園暴力犯罪主要集中于故意傷害罪、尋釁滋事罪和聚眾斗毆罪,3類案件累計占比78%。約有70%的案件系共同犯罪案件。從犯罪主體上看,未成年人約占校園暴力犯罪總人數的62%,且男性占絕大多數,被害主體絕大多數系在校學生。
&ld;校園暴力犯罪時間、地點具有一定共性,多集中于上學、放學途中或者就餐、軍訓等非課業時間。&rd;北京高院副院長孫力指出,犯罪地點主要在校內食堂、廁所、學生宿舍等教師較少在場的地方,以及校外停車場、公園角落等相對僻靜隱蔽的場所。犯罪起因和動機相對簡單,多因排隊、碰撞、口角、玩笑等日常瑣事,或因&ld;好面子&rd;、逞強好斗以及敏感多疑等情感糾紛。
校園暴力不僅給被害人帶來不同程度的身體傷害,還對被害人的心健康造成持續性危害。被害學生在案件發生后較長一段時間,仍持續伴有恐慌、煩躁、焦慮等情緒反應,甚至會轉學、休學。
&ld;校園暴力犯罪除了反映出家庭、學校、網絡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外,未成年人不懂法、不畏法的現象也需要引起重視。&rd;孫力說,法院調研發現,約有68%的被告人對有關校園暴力的法律法規&ld;不是很了解&rd;。
此外,被害人的兩種負面反應需警惕:一種是害怕再次被打,默默忍受,委屈求全;另一種是被害人向加害人轉化。值得注意的是,被害人的隱忍往往會令加害人更加有恃無恐,變本加厲,從而陷入頻繁遭受暴力侵害的惡性循環。
北京高院統計顯示,近10%的案件被告人原本為校園暴力的被害人,他們在遭受侵害后,因缺乏正確的行為指引,未能及時恢復和調心態,導致在復仇、效仿等心的支配下實施報復、攻擊行為,從而轉化為新的加害人。
防止校園暴力,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與司法機關一起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孫力建議,在法律層面推動《校園安全法》等專門法律的制定,明確并細化政府、學校、家庭等各方的法律責任,增強制度可操作性。對于實施校園暴力的加害人,要探索與相關部門構建聯動協作幫教機制,實施必要的追蹤輔導,防止重新違法犯罪。對于受害人,要積極推進司法社工、心援助進校園,探索疏解干預機制,為有需要的學生暢通求助渠道,提供專業咨詢服務。(記者王亦君 實習生車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