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本科停招17年 學生不想選醫院招聘遇難題
原標題:兒科本科專業停招17年:學生不想選 醫院招聘難
隨著新生兒數量日漸增多,兒科醫生的缺口越拉越大,致使每個兒童所分配到兒科醫生數量有限,為了全面改善兒童就醫難,全國停招17年的兒科本科專業擬將恢復招生,但是受諸多因素的限制,學生們根本不想選,更是加大了醫院招聘兒科醫生的難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馮彪
2000名兒童只分配到一個兒科醫生、東北女孩兒在北京某醫院對號販子沖冠一怒,圓珠筆、菜刀這些小物件的材料工藝居然遠落后于日本、德國……這些都是2016年伊始不斷發酵的社會熱點話題。
中國將在“十三五”期間蓄力沖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九層之臺,始于壘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帶著老百姓最關心的民生熱點,多方采訪調研,形成這組“一線報告”。這些問題戳中了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痛點,并已引起多名政協委員的關注,他們也會將這些鮮活的內容帶至全國兩會。
今天我們首先推出一“醫”之難篇,多角度、全方面揭開兒科醫生這一行業目前的緊缺現狀及背后根源。
兒科醫生工作累、收入低、職業發展空間受限,由此引發的職業吸引力下降、學生不想選、醫生短缺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看來,兒童使用的藥物量很少,出于安全考慮,醫生也不敢給兒童開大處方或過度檢查。因此兒科醫生為醫院創收就很少,最后分得的獎金就比其他科室少得多,兒科成為綜合醫院的收入“洼地”。
北京大學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在我國目前醫院‘以藥補醫’的機制下,不賺錢的兒科不受醫院重視。醫院沒有投入的動力,學生選擇兒科職業的意愿也較低。”
職業吸引力不高
在今年2月24日召開的國家衛生計生委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巡視員宋毅介紹,“十二五”期間,兒科醫學專業研究生招生數量逐年增加,共計招收8200名。
盡管如此,千名兒童僅有0.53名兒科醫師的現狀表明該專業缺口仍然很大。《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發現,在北京兒童醫院,甚至到了下午五六點依然人流不息。位于北京清河的北京京北醫院僅有1名兒科醫生,因該醫生休假,兒科只得暫停接診。距京北醫院不遠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也僅在上午開設兒科。
兒科醫生短缺的背后是,1998年的專業調整,將兒科專業從我國醫學院本科專業目錄中剔除,兒科成為臨床醫學專業中的一門課程。目前,除重慶醫科大學等少數學校外,多數醫學院的學生只能在研究生階段選擇兒科方向。
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院長孫錕看來,當年取消大學本科中的兒科專業,原因之一就是醫生是一個博學的行業,知識基底要寬,兒科更是如此。
但是,考慮到收入、工作強度等原因,本科取消兒科專業后,到研究生階段愿意選擇兒科方向的學生又很少,經常需要通過調劑才能增加兒科方向學生數量。孫錕也說:“由于本科沒有了兒科專業,兒科就處于劣勢地位,甚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都取消了兒科目錄,學科發展受到了影響。”
而劉國恩則直言,兒科醫生短缺的原因不僅在于取消了本科專業,更在于兒科醫生這個職業本身的吸引力下降。實際上,內科、外科等都沒有單設本科專業。劉國恩對記者說:“工作壓力大、收入不及其他成人科室醫生,這導致兒科職業吸引力下降。如果沒人愿意做兒科醫生,即使有專業,也招不到學生。”
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介紹,現在的公立醫院都是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因此各個科室的創收就顯得比較重要,而兒科的創收恰恰最少。因此,如果不給兒科醫生政策上的偏向,他們的收入肯定很低。
對此,劉國恩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說:“我國醫生的收入由政府控制,這導致了醫生收入‘體制內不足體制外補充’,例如開大處方、過度使用醫療器材等。但是相對成人而言,兒童年齡小、得的病也多為常見病,醫生在檢查治療、用藥種類和用藥量等方面都很謹慎。這樣一來,兒科醫生為醫院創收就較少,最后分得的獎金也比不上其他科室。”
除收入外,兒科醫生要想成為名醫相對更難,職業上升空間有限。劉國恩對記者分析,兒科實際上是針對小孩群體的大綜合科室,要求醫生知識技能非常全面,但是同時又不需要像其他專科醫生那樣有特別深入的鉆研。這樣一來,兒科醫生在論文發表、職稱評定方面都處劣勢。
收益少導致發展無動力
在一些綜合性醫院,兒科甚至出現萎縮跡象。據上海媒體報道,在很多上海的二、三級醫院甚至5~10年沒有招過新的兒科醫生。個別醫院兒科醫生辭職了,實在開不下去,只得關閉兒科。
“有的綜合醫院的兒科就是個擺設。因為政府規定要評上三甲醫院必須要科室齊全,一些醫院盡管開設了兒科,但不愿多投資建設。”劉國恩說。
在重慶醫科大學學習兒科專業的研究生王珂(化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雖然現在兒科醫生很短缺,但是綜合醫院招聘兒科醫生還是很少,因為兒科是最不賺錢的科室,醫院不重視。我考慮畢業后去兒童醫院或婦幼醫院,但兒童醫院的發展平臺又沒有綜合醫院大。”
綜合醫院兒科萎縮,病患向婦幼醫院和專業兒童醫院聚積。但是,婦幼醫院或兒童醫院也面臨招聘難的問題。
海南省婦幼保健院人力資源部的林云燕曾對記者說:“2015年我們醫院招聘8個兒科醫生,通過筆試的有14人,最后來參加面試的僅僅9人,我們幾乎沒有挑選的余地。”
王珂提及,盡管專門的兒科醫院較重視兒科醫生,但是她的同學也傾向選擇到綜合醫院就業,因為在綜合醫院還有轉到其他科室的可能性,但是綜合醫院招聘兒科醫生數量又比較少。
李玲認為,如果兒科不能為醫院帶來收益,甚至還要醫院的補貼才能維持運轉,醫院也就沒有增加投入、擴大規模的動力。“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以藥補醫’的大環境,不破除醫院的逐利機制,就無法解決兒科醫生待遇和職業發展問題,也就無法破除兒科醫生短缺的現象。”李玲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