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學專業停招17年后有望恢復本科招生
&bsp; 隨著二孩政策的落地,人們逐漸認識到兒科醫生的重要性,但是現在,不少地區出現嚴重的兒科醫生荒,這和兒科學專業停招17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面臨兒科醫生缺口越來越大的現實情況下,有望恢復兒科本科招生,破解時下嚴重的兒科醫生荒。
南都訊 記者吳斌 發自北京 進入全面兩孩時代,兒科醫生的緊缺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關注。南都記者獲悉,國家衛計委正協調教育部恢復兒科學專業本科招生。據悉,國家衛計委已將此列為2016年的工作要點之一。這意味著,從1999年起停止招生的兒科學專業將有望時隔近17年后恢復本科招生,各界對此將高度關注。
事實上,近日有多名四川省政協委員聯名致信教育部,請求恢復本科專業目錄中的兒科專業,增大人才培養力度,以緩解兒科醫生荒的社會問題。對此,國家衛計委官網今日發布&ld;科技教育司2016年工作要點&rd;,提出將協調教育部恢復兒科學專業本科招生,督促共建院校率先舉辦兒科學本科專業,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加強兒科學人才培養,擴大本科招生規模。這也是有關部門首次明確對恢復兒科專業的呼聲進行表態。
據了解,1998年教育部為拓寬專業面,決定自1999年起停招兒科本科專業。目前,絕大多數醫學院到研究生階段才細分兒科專業。
一邊是家長疾呼兒科&ld;看病難&rd;,對兒科水平的要求更是&ld;要求最好&rd;,而另一邊卻是日益捉襟見肘的兒科資源。
官方并未發布兒科醫生全國缺口的底數,但有專家推測我國兒科醫生缺口在20萬。據調查,即使是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兒科醫生比例是04/1000,也就是說相當于2500個孩子才有一個兒科醫生,而美國兒科醫生比例達到16/1000。
全國層面的數據顯示,全國兒科醫生比例在023/1000。在鄉鎮醫院中兒科醫生的專業水平更是堪憂,有本科學歷只是少數。不少醫療機構中兒科醫生成人內外醫生兼顧診治兒科患者。
另據媒體報道,在上海70%-80%的兒科醫生都是在上海四所兒童醫院中,僅有20%-30%在其他醫院中,而美國80%-90%的兒科醫生是在基層。
上海市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科教研室副主任周蓓華就調研發現,目前兒科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綜合性醫院的兒科不斷萎縮。
據上海媒體報道,上海的二三級醫院兒科萎縮現象嚴重,很多醫院5-10年沒有招過一個新的兒科醫生。一些醫院關閉兒科,是因為實在開不下去了,兒科醫生都辭職了。
不過,也有人認為,破解兒科醫生荒,不能寄希望于恢復本科招生。除了口腔科外,目前國內任何一個醫學院校的內科、眼科、外科、皮膚科都沒有單設本科專業,但這些科室的發展沒有出現兒科的艱難處境。
一名醫學院畢業生向南都記者表示,兒科人才緊缺,只是表面原因,其背后是兒科&ld;費力不討好&rd;,職業吸引力差,&ld;兒科這口飯不容易吃&rd;。
他告訴南都記者,&ld;兒科醫生其實很難&rd;。兒科醫生面對是不會表達與溝通、容易情緒化的兒童,基本上是一個&ld;啞科&rd;,此外,兒科病情變化多端,病種多樣。再加上,30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讓家里的孩子變得愈發金貴,兒科醫生的壓力和風險也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幾年一些醫學院已經開始嘗試恢復從本科培養兒科醫生。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從2012年開始恢復兒科本科招生。只是于國家政策里面沒有兒科專業,只有臨床醫學專業,所以專業名稱叫做臨床醫學專業(兒科學方向)。
實際上,招收的學生不是很多,每年保持在30個人左右。上海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也表示,如果兒科學體環境不改變,雖然每年招收30個學生,但也可能不是所有學生會畢業后會真正從事兒科學。退一步講,每年30個名額,也遠遠滿足不了兒科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