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大揭秘 南北方過年差別大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傳統的節日,它代表著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要求人們世世代代的承襲下去。那么,各位小伙伴兒們,你們對于春節都有哪些印象?春節習俗你們又了解多少?作為一名炎黃子孫,知曉春節習俗可是一件必要的事兒哦。趕快來了解一下吧。
俗話說&ld;十里不同俗&rd;,因為氣候、飲食等方面的差異,南北方的新年習俗也會略有不同,讓我們看看我國的春節習俗有哪些,南方北方過年又有什么差異。
關于春節民俗,有一首歌謠是這樣唱的,&ld;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煮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帶你滿街走。&rd;
傳說中小年是&ld;灶王爺上天&rd;之日,這天,家家戶戶要把經過一年煙熏火燎已舊的灶神畫像揭下,同時要&ld;請&rd;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擺上供桌放上供品。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無論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人們都要開始掃塵,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徹底地進行大掃除,做到窗明幾凈,準備干干凈凈過個好年,也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
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過年夜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子時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到高潮,各家依次給輩分長者拜年,繼而同親友互相祝賀。除夕當天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能說晦氣之語,此外,個晚上家里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在南方有除夕夜圍爐的習俗,一家人吃過年夜飯便圍爐而坐,嗑著瓜子,看著電視,邊吃邊聊,述說著一年來的酸甜苦辣。在北方,除夕夜全家人守歲要圍坐在一起邊看春晚邊包餃子,為了討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幣、糖、花生、棗子、栗子和肉餡等,一齊包入新年的餃子內。
初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ld;開門炮仗&rd;,預示在新的一年里順順利利、紅紅火火。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ld;恭喜發財&rd;。此外,相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
北方講究初一吃餃子,取&ld;新舊交替、更歲交子&rd;的意思。又因為餃子的形狀頗似元寶,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ld;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rd;的好兆頭;南方則多數做年糕和湯圓,年糕諧音&ld;年高&rd;,取吉祥如意的好兆頭。湯圓也叫&ld;團子&rd;、&ld;圓子&rd;,取&ld;全家團圓&rd;之意。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ld;迎婿日&rd;。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農諺有云&ld;初一餃子初二面&rd;,圖的是條條順,意喻順順當當,面講的究也不少,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在南方,廣東、澳門等地區初二要吃開年飯,尤其是做生意的人。開年飯除了包括年夜飯必吃的好意頭菜肴之外,有些家庭會斬些燒肉,取紅皮赤壯,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會用生菜鋪金菇,喻意生&ld;財&rd;及&ld;金錢滿地&rd;等。
俗稱破五,要迎財神,&ld;趕五窮&rd;,包括&ld;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rd;。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ld;捏小人嘴&rd;。
在北方一些地區的商家初五后店鋪開張要放鞭炮,稱為&ld;鬼崩祟&rd;,崩走往日的晦氣。而在南方,初五做生意的人要拜神開鋪,大派開工利是給員工。
除此之外,北方過年會有扭秧歌,踩高蹺等表演活動,南方則會表演舞龍舞獅,不過不論是何種慶祝方式,都是為了讓我們過一個更歡樂更祥和的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