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家長幫孩子做作業 爭當孩子學習的小幫手
前段時間,網上一直熱議的話題就是學校在給學生布置作業的同時,也將家長們拉進來一起完成,造成很多家長的不解和質疑,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能夠達到教育目的呢?其實,所謂的教育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幾種,家長們千萬不能進入教育就是學校的事這種誤區。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家長們應該學會性的看待家長幫孩子做作業這種教育方式。
王女士的孩子在西安市新城區勵志小學上一年級,近日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是讓家長(微博)協助孩子做一份手抄報。王女士說,這個手抄報的話題和大人有關,老師要求家長給孩子設計版面,并打印成彩色,不能讓孩子手寫。家長質疑:這樣的作業能否達到教育目的?學校回應,家長幫孩子做作業,也是一種教育。(12月20日《中國新聞網》)
在家長眼里,孩子的作業自然孩子來做,如此才可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在學校看來,家長和孩子一起完成某些孩子自身無法完成的作業,讓家長幫著做,也是一種教育。一時間,公說公,婆說婆,輿論卻是指責學校的居多一些。
但在筆者看來,家長的&ld;較真&rd;有道但也未免推得一干二凈。做作業的主體論上當然是學生,因為作業的最主要目的還是促進學生自身的成長與發展。但教育本身是很復雜的一件事,作業作為教育行為的一部分,在學校和家長之間更多時候需要彼此解、協同,而不是像小蔥拌豆腐那樣分得一清二白。
教育從類別上大致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這種劃分在學術上沒有錯,但如果認為教育過程和內容也能分出個三六九等,這一塊、這段時間屬于家庭教育,那一塊、那段時間歸學校教育管,并彼此畫地為牢,互不溝通、協調就值得商榷了。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比較不贊成家長說的一句話就是:&ld;孩子交給你們了!&rd;
通過家長該不該幫孩子做作業的爭議一角,折射出家長和學校在如何協同教育孩子這一問題上的認知斷裂。實際上,這一認知的分歧不只體現在對作業的態度上,也體現在家校協同的方方面面。明智的學校都會把學校的意圖、做法和家長提前溝通好;智慧的家長也會把看似不是教育的機會轉化為教育的良機,在他們眼中,分清誰該擔負的責任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實實在在的成長和教育。
于學校而言,家長可以是孩子作業的幫手,但學校在布置作業時也應力求緊貼孩子身心發展的實際,既能激發出他們的興趣,又不至于讓他們&ld;高不可攀&rd;,盡量讓他們&ld;跳一跳能摘到桃子&rd;,這需要校方在作業布置的質量上下足功夫,而不是打著&ld;創新作業內容和形式&rd;的旗號,把創新作業變成奇葩作業和高難度作業,最后只好變成家長包辦代替的家長作業了。這正是輿論界擔心和質疑的,也是需要學校和教師備加警惕的。
近年來,圍繞作業布置的內容和形式,政府決策部門作出了若干改革舉措,不少學校作出了一些大膽嘗試。但萬變不離其宗,這&ld;宗&rd;就是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學科認識的規律。從家長的角度說,也需要轉變認知和學習,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好幫手而非木桶論中的短板。
北京教育音像報刊總社評論員 線教平(執筆:張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