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五年級男孩因被同學嘲笑像光頭強打人
孩子們在慢慢的長大,心上也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轉變,對于他人的嘲笑,自然是不會視若無睹的,因為他們已經漸漸知道什么叫做尊嚴。所以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子都要對這份剛剛萌芽的尊嚴進行保護,不要隨隨便便的踐踏。近日,在重慶涪陵區第六小學就發生這樣一場關于&ld;尊嚴&rd;得保衛戰。
&ld;娃兒都要尊重,我寧愿被他們打……&rd;&ld;他不能一直指到我的軟處說,我寧愿站在這站一天,我都要尊嚴……&rd;這幾天,許多讀者都被一名穿著校服學生的&ld;尊嚴&rd;論調所震撼。
昨日,重慶晚報記者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視頻拍攝于涪陵區第六小學,這名要尊嚴的男孩10歲,讀5年級。如此急切強調尊嚴的原因,是因為他長期被同學嘲笑為動畫片《熊出沒》里面的光頭強。
小男孩言子兒
娃兒要剛強就剛強,你要讓別人惹不過你,你娃像個女娃兒一樣,別個就欺負你,你憋屈,別人就一輩子欺負你!
你不能一直退,你要用武力保護自己。
他一直指著我的軟處說,如果我今天不反抗,那么所有人都知道我是個光頭,我就是要尊嚴,尊嚴,尊嚴。
你有孫子不?你有外孫沒得?如果你有孫子,別人指著他的軟處說,你也是肯定不舒服。
娃兒都要尊重,他不能一直指到我的弱處說,我寧愿站在這站一天,我都要尊嚴。
視頻內容
在百度輸入&ld;重慶&rd;&ld;尊嚴&rd;&ld;學生&rd;等關鍵詞,4分28秒的視頻隨處可見。重慶晚報記者找到字幕版本點擊觀看,一名小男孩激動地大吼:
&ld;就算挨打,我也要尊嚴。&rd;
&ld;你不能一直退了撒,娃兒不能一直退,娃兒要剛強就剛強。&rd;
&ld;不說出來,別個就一輩子欺負你。&rd;
視頻中,小男孩站在操場旁,面前有一張課桌。他身穿藍白相間的校服、綠色長褲,頭戴米色鴨舌帽,不斷強調尊嚴的重要性。情急之處,他還用手敲打課桌。
小男孩還說出了自己強調尊嚴的原因。他說,自己是個光頭,同學一直說他是光頭強,這是他的軟處,所以才動手打了人。
記者調查
前天晚上,讀者向重慶晚報記者爆料,這段視頻拍攝于涪陵區一所小學。不久,讀者&ld;常青已陣亡&rd;在微博回復中稱小男孩來自城六校。
綜合這兩條信息,記者在網上搜尋涪陵城區第六小學校,發現該校校服跟視頻中小男孩所穿一樣。
昨日,重慶晚報記者來到位于涪陵區人民東路的第六小學校。&ld;這個應該是我們學校的,校服很像。&rd;一名保安看了視頻后說。
重慶晚報記者發現,該小學操場和視頻中的非常相似。從視頻拍攝角度看過去:背景中同樣有花盆,墻上有公示欄和警示牌,還有一張課桌,臺階、欄桿等細節也高度吻合。
涪陵區一名知情人士證實,視頻的確拍攝于該小學,他還曾到學校了解此事。
背后原因
當時發生了什么?重慶晚報記者聯系到該校校長薛相峰。他稱,這件事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討。于小男孩還未成年,家長(微博)也不愿意面對公眾,他婉拒了采訪。
前文所述知情人士稱,視頻拍攝于半個月前,當時,小男孩正在操場玩,被3名同學嘲笑是光頭強,雙方因此發生爭執。
&ld;小男孩非常氣憤,他特別在意對方說他是光頭。&rd;知情人士說,小男孩應該是動手打了對方,然后被保安發現進行教育,有了視頻中的一幕。
知情人士認識小男孩的一名同學,聽對方說小男孩一年四季幾乎都戴著帽子。如果有同學開玩笑碰他的帽子,他情緒就會非常激動。
重慶晚報記者從視頻中聽到,小男孩承認自己是光頭,&ld;以前讀書去外地,遭滑下了,腦殼就遭擦了。&rd;
對于小男孩的姓名,知情人士沒有透露,只說他今年10歲,讀5年級。
讀者調查
媒體調查顯示,333%的人選擇&ld;支持,小孩也有尊嚴,被欺負就該還擊&rd;,667%的人選擇&ld;不支持,雖然同學有錯,但是打人就是不對&rd;。
@淡莫:他也是缺乏正面積極引導,需要學校家長好好引導。
@hxy188:那些嘲笑他的小朋友父母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用人家的缺陷給人家亂取綽號,多傷孩子心。
@奧特曼打小怪獸123:雖然打人不對,但是他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并反擊。想想我小的時候,因為胖,經常被同學欺負嘲笑,自己又不敢反擊,一直生活在自卑中,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了,仍然活在那個時候的陰影中。
@編輯昵稱請按2:用暴力解決問題,居然還有人點贊。
專家提醒
重慶晚報新聞律師團成員、重慶千禧年律師事務所律師陳銳偉認為,將孩子視頻不經任何技術處放上網絡,有悖于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相關規定。
重慶協和心咨詢所所長譚剛強認為,如果未經男孩監護人同意,將視頻放上網的行為是不道德的。社會輿論可能是這個小孩始料未及的,公眾對未成年人教育應該是一種良善牽引,而非消費。
譚剛強說,孩子打人不對,但偶爾一次沖動行為,是能夠被牽引和改善的。接近青春期時,人的自我意識會形成加強,表現為對自我保護,開始在意旁人對自己的評價。這時候,孩子會變得敏感,任何帶有歧視性的詞語都可能造成自尊受損。
不少讀者關注孩子過人的語言天賦超過孩子打人本身。譚剛強認為,作為家長,更應關注孩子遇到此類事情時的內心狀態和解決辦法。
譚剛強提醒,如果孩子遇到此類事情,最好鼓勵孩子自己化解,改善和同學間的關系,實在不行,可以求助家長和老師。無論哪種處方式,都以不發生直接沖突為原則。
如果孩子認為自己被人歧視忿而出手,家長就要正確引導,將事情一分為二。一方面別人有歧視性語言,肯定錯了,但自己怎樣解,是不屑還是不,可以選擇。如果打回來,以暴制暴,那么自己同樣做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