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子女構成的“失落的一代” 教育缺乏保障(4)
時間:
書之意2
兒童資訊
如意出生在廣州,3個月大被送回江西。他媽媽說,爺爺奶奶帶大如意,非常慣他,使得他變得非常淘氣。上學后,他經(jīng)常打班上的同學,陸女士不得不把他接回廣州。
文章稱,中國可能出現(xiàn)失落的一代的另一個原因是農民工子女獲得良好教育的途徑有限。在廣州,小學分成兩種:一種是比較好的公立小學,一種是基本不受監(jiān)管的私立小學。小學系統(tǒng)一直傾向于本地孩子,給外地家長制造了巨大的障礙。
廣州番禺區(qū)共有117所公立小學和24所公立初中。該區(qū)教育局規(guī)定,從今年開始,公立小學每年招收的新生中,外地學生數(shù)量不能超過10%。
與此同時,家長們稱該區(qū)私立小學沒有資質,而且采取舞弊手段。來自四川的姜女士有一個7歲的女兒在私立小學上學,她告訴記者說,學校讓孩子們在期末考試日期前就把考試卷子做了,這樣他們就能提前知道題目,從而人為提高考試分數(shù)。
托兒所唯一的全職看護員趙開瓊(音)說,在20多個孩子中,只有兩個上了公立學校。即使是公立學校,家長還是要交4800美元贊助費,這相當于他們一年的收入。雖然這筆付給學校管者的錢數(shù)目不菲,這還不夠,家長們還要有關系才能讓孩子上公立學校。
趙開瓊說,近兩年前托兒所成立以來,她已經(jīng)看護了數(shù)十名農民工子女。她說:&ld;政府應該放松公立學校的入學限制,讓本地學生和外地學生享受更加公平的上學機會。&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