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子女構成的“失落的一代” 教育缺乏保障(3)
時間:
書之意2
兒童資訊
文章稱,自從20世紀70年代實施獨生子女政策以來,中國大多數孩子生活在眾星捧月的環境中‐‐父母和4個祖父母輪流照顧他們。(有人稱之為4-2-1家庭結構,4個祖父母,2個父母,1個孩子。)想情況下,如果農民工到城市去,把他們的孩子留在家里,家里人能照顧孩子。但如果孩子跟父母一起到大城市里,那么這一結構就瓦解了。
子義的父母和爺爺10多年前來到廣州。他的媽媽兩年前離家出走,至今沒有音訊。子義從來沒去過動物園,盡管爺爺知道小孫子很喜歡動物。鄒老漢沒有時間帶他去。
子義大部分時間都呆在托兒所里。兩層樓的托兒所里有個大教室,里面有書和一臺放在地上的大電視,還有一個餐廳和一個廚房。隔壁就是火車票售票處,在春節期間,農民工們凌晨4點就來排隊買票。每天早上,大約20個孩子被送到托兒所,一天基本上都在唱卡拉K、看動畫片。
只有一名全職工作人員看護孩子,還有一些兼職的志愿者。他們教孩子一些基本的閱讀和寫作,還有音樂和自然等課程,但都不是系統的教學。
這些孩子不僅僅在語言上沒有得到充分的學習。
6歲的宋瑩瑩(音)按時來托兒所,她比其他女孩都要活潑主動,這使得她經常引人注目。
老師說,她還不知道該去哪里上廁所,因為忙碌的父母從來沒教過她。她有時就在托兒所附近的院子里上廁所。
她的媽媽陸女士在采訪中說,她2003年從江西來到廣州。她還有個兒子叫宋如意,比瑩瑩大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