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教師成為36個孩子的“媽媽”
近些年來,留守兒童以致我們國家和社會在關注的問題,為了給留守兒童更好的生活和教育,國家也是大力支持各種公益活動。李雪梅就是一名貧困山區的老師,他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學習知識,一個人承擔起了36個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想要了解更多兒童資訊嗎?請看
近日,記者歷經長途跋涉,來到廣元市朝天區麻柳鄉石牌村小學。寒冬時節的大山深處,顯得格外荒涼寂靜。于海拔較高,石牌村小學門口的幾棵大樹,葉子已全部飄落。
來這之前,村支書劉德態告訴記者,石牌村小是朝天區最后的也是唯一的鄉村小學,有學前班和一年級,只有一名代課老師。全校有36名學生,最小的3歲,最大的7歲,他們有一個共同身份‐‐&ld;留守兒童&rd;。
操場上立著一根旗桿,遠遠地就能看到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ld;彎彎的月亮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rd;孩子們瑯瑯讀書聲,打破了山里的寂靜。循聲而去,在一排小平房的盡頭,一扇紅漆木門半掩著,這里就是教室。
教室里有兩個班級,以中間的火爐為界,一邊為小學一年級,另一邊為幼兒班,各18名同學。教室前后各有一塊黑板,兩個班的學生背向而坐,各自面朝自己的黑板。穿著桃紅色棉襖的李雪梅,一會兒在前面講臺教幼兒班的孩子拼音識數;一會兒又到后面講臺教一年級學生朗讀課文。每堂課,她要這樣來回跑十幾趟。而這樣的生活,她已堅守了4年。
教室的窗臺下,擺放著一個鐵榔頭和半截銹跡斑斑的鋼管。下課了,一年級學生劉倩用小鐵錘敲響了鋼管,希望的鐘聲在學校上空蕩漾開來。
去年,鄉上準備將石牌村小撤了,把這里的學齡兒童都送到鄉中心學校就讀,但家長們集體挽留,希望能保住學校,讓孩子們就近上學。李雪梅說,5公里路以內的娃娃都在這里讀書,最遠的距離學校單邊要翻過幾道梁,走兩個多小時,最近的也要半個多小時。
兩個月前,李雪梅剛做完月子,就迫不及待地回到村小為孩子們上課,&ld;這36個孩子沒我不行,我牽掛他們比牽掛我孩子的時候還多。&rd;
從最初的識字班,再到上個世紀70年代的鄉公立學校和如今的村小,石牌村小學已存在了半個多世紀。李雪梅說,生源最好時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ld;除了辦小學,還辦初中,學生最多時有200多人,教師有10多個。&rd;后來,村里的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昔日人聲鼎沸的石牌村小如今漸漸蕭條空寂,不過,孩子們每日清晨的瑯瑯讀書聲和下午放學歸去的歡笑聲,還是讓大家感覺到了一點朝氣和生機。
&ld;4年前,我高中畢業回到老家,那時村里正缺老師,村支書三番五次登門,懇請我留下來當代課老師。&rd;李雪梅一邊給孩子喂奶,一邊緩慢地說著。她的聲音很輕,臉上始終掛著微笑,&ld;因為只有我一人,所以班主任、校長都是我了。&rd;走在村里,不論誰見到李雪梅,都會親切地叫她一聲&ld;小李老師&rd;。
剛代課教書那會兒,李雪梅才十七八歲。&ld;我簡直不適應。覺得自己都還像個大孩子,卻一天要管幾十個小娃娃,幾乎每天下來聲音都是沙啞的。我怎么就被孩子們留住了呢?&rd;李雪梅嘆了一口氣說,像她一樣的年輕人都選擇了外出打工,年底回家手里都有兩三萬的存款。她的一位同班好友到成都做營銷,僅4年就買了車子還在城里安了家,而她每月僅1000元的工資。李雪梅的老公曾多次苦勸,甚至以&ld;離婚&rd;要挾,希望兩口子能一起進城打工,可她均沉默以對。
之前和李雪梅一起堅守的還有一位60歲的老教師,不過一年前退休了。&ld;其實,以前也來過年輕老師,但是待不了多久,有的連學生的名字都沒認完就走了。&rd;李雪梅說,山里條件不好,也怪不得那些大學生,她之所以留下來主要還是因為是當地人。&ld;如果我也走了,不曉得哪個還愿意來教這些娃娃?&rd;這個1992年出生的女子,有點糾結,也有點犯愁。
&ld;最艱苦的那段日子都已經挺過來了。&rd;李雪梅說,懷孕那段時間,她每天挺著大肚子上課,平時一個小時就能回家的路要走兩個多小時。臨近生產前一周,為了讓李雪梅無牽無掛,在外打工的丈夫只好回家為她代課兩個月。&ld;后來聽說有孩子見我沒來上課,就不愿意回到學校,個別孩子還在家里休學一個多月。&rd;李雪梅說,如果一開始只是為了代課而代課,那么現在就是為了孩子們而代課。
&ld;孩子在家經常餓得哇哇叫。&rd;李雪梅說,為了方便給才3個月的孩子喂母乳,她在學校周邊的農戶家租了一間小屋,平常孩子就婆婆幫忙照顧。現在,李雪梅正自修本科文憑,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盡早考取教師資格證,有朝一日能夠名正言順地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教師,陪伴這群&ld;留守兒童&rd;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