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沒有腳為什么還會走路
海星,是棘皮動物中結構生最有代表性的一類,廣泛分布于砂質海底、軟泥海底、珊瑚礁及各種深度的海洋中。今天小編分享的是海星沒有腳還會走路的原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海星沒有腳還會走路的原因
海星雖然沒有腳,但其幾條有力的“手臂”卻可以幫 助它們快速地在海底游動。原來,在海星的體外有一些像 手臂一樣伸出的管子,它們被稱為管足。管足是海星的運 動和感覺器官,在每條管足的末端都有一個吸盤,海星就 是利用管足的移動和吸盤上的吸力在海底運動的。可別小 看這些“手臂”,它們不僅是海星的有力武器,而且一旦 不小心被折斷了,還會長出一條新的來,而斷裂的那一部 分又可以長成一只新的海星。
海星的取食方式
海星類都是肉食性動物,可以取食各種無脊椎動物,特別是貝類、甲殼類、多毛類、甚至魚類等。其中有的是單食性的,例如許多種類通常僅食雙殼類動物。也有多食或雜食性種類。[2]
其取食方式基本上有以下三種:
大多數海星類具長可彎曲的腕,管足上具吸盤,多以雙殼類為食,取食時身體位于貝殼上,以兩腕在貝殼兩側吸著,于管足末端吸盤的真空作用,其拉力足以拉開雙殼類的殼口,海星立刻翻出噴門胃插入殼口內,并分泌消化酶,直到閉殼肌及內臟部分地被消化,貝殼完全張開,再用胃包圍吞嚥食物一同進入口內。
一些具短腕、管足上無吸盤的種類,是以較小的動物如小的甲殼類等為食,取食時是個將食物吞嚥,消化在胃內而不在體外進行。
深海生活的種類以纖毛過濾取食,靠纖毛作用將落入體表的沉渣有機物等掃入步帶溝,形成食物索,再送入口內,例如槭海星。又如雞爪海星(Heriia),胃盲囊內有纖毛,靠纖毛的運動幫助抽吸食物入胃。
海星類的消化道也呈五輻排列,口位于口面中央,周圍有圍口膜,膜上有環肌及括約肌,調節口的擴大與縮小。口后為食道,很短,隨后進入膨大的胃。胃壁上有水平方向的緊縮,使胃被分隔成近口面的噴門胃(ardia st米ah)和近反口面的較小的幽門胃(pylri st米ah)。取食時噴門胃常外翻,包裹食物后再一同縮回體內。胃壁上有2-10條體腔膜起源的胃帶(gastri ligaets),將之連接到骨板上。幽門胃向各腕伸出一幽門管,進入腕后立刻分為兩支,直達腕的末端。幽門管沿途向兩側分出例管,其周圍有大量腺細胞包圍形成幽門盲囊(pylriev),它實際上是消化腺,也稱肝臟,具分泌消化酶、吸收及貯藏營養物質的功能。幽門胃后為很短的腸,腸末端直腸周圍有5個直腸盲囊(retal ev米),最后以很小的肛門開口在反口面中央。有的種甚至沒有腸,不能消化的食物通常仍口吐出。消化道的內壁均裹有纖毛上皮,在噴門胃壁上有發達的腺細胞以分泌消化酶,特別是幽門盲囊可以分泌蛋白酶、淀粉酶及脂肪酶。食物可進行部分的體外消化,在胃內主要進行胞外消化,在幽門盲囊中可進行胞內消化。
海星的生殖發育
絕大多數的海星類為雌雄異體,共有10個生殖腺,每個生殖腺一叢葡萄狀管組成。在非成熟期腺體很小,位于五個腕的基部。在生殖期,腺體很大,幾乎充滿了個的腕。生殖腺雄性常白色,雌性多橙色,每個生殖腺有一個生殖孔位于反口面腕基部中央盤上。槭海星類(Astrpetiidae)每個腕有許多生殖腺,排列成行,生殖孔開口在口面。少數種類為雌雄同體,例如一種海燕(Asteria gibbse),但雄性先熟,即年幼時產生雄性生殖細胞,年齡較大后變成雌性個體,產生卵。
生殖細胞均來自體腔上皮,產卵及受精均在海水中進行。一般雌性生殖細胞的存在可以刺激其他個體也排卵或雄性排精,或是精子的存在刺激雌性排卵。實驗證明卵的成熟與排放是輻神經的神經分泌細胞的分泌物所刺激。大多數種類個體產卵量很大,可達250萬粒,卵小,少黃卵,間接發育。少數種產卵數目較少,卵亦大,卵黃亦多,為直接發育,但卵經母體的孵育。孵育的方法因種而不同,例如翼海星類(Pterasteridae)的一些種,卵在口面孵育;還有的種卵產于反口面中央盤上,腕基部長出長刺以保護卵,并在其中孵育。
大多數的種還要經過一自游泳的幼蟲期。受精卵經輻射卵裂、形成囊胚,當發育到原腸胚期后,開始自游泳。起初個表面有纖毛,隨著發育纖毛被限制在一定的纖毛帶上,前端起自口,后端到肛門前,幼體靠纖毛帶游泳與取食。以后口前的纖毛帶形成一環狀,同時體內出現三分體腔,稱為雙羽幼蟲。它是兩側對稱的。大約經歷數周時間才能發育到雙羽幼蟲階段。雙羽幼蟲經過取食、游泳一段時間之后,在前端出現三個附屬的短腕,其頂端具粘著細胞,腕的基部也有粘細胞形成的吸盤,這時稱短腕幼蟲(brahilaria)。
隨后它用粘細胞及吸盤固著在基底上(顯帶類不形成短腕幼蟲),然后開始變態。幼蟲的前端前口葉特化成一固著柄,幼蟲的后端部分發生成體結構,幼蟲的左側變成了口面,右側變成了反口面,成蟲出現腕。幼蟲的消化道退化,成蟲的消化道按輻射對稱發生。幼蟲的后體腔變成了成體的軀體腔,后體腔的一部分也變成了圍血系統。左側的前、中體腔(即軸腔、水腔)發育成水管系統,右側的前、中體腔退化,同時左側的水腔發生5對突起,每對進入發育中的腕。這5對突起分別代表第一對管足。隨著更多管足的形成,則用管足附著,原來固著的前端游離,并不斷形成骨板。大約經歷了二個月的時間發育成幼體海星,這時直徑大約僅1毫米左右,身體兩側對稱變成了輻射對稱,完成了變態。
幼體的生長速率及壽命因種而不同,一般1-2年后、少數4-5年后達到性成熟。生長可持續數年,壽命可達數年至10多年,個別種可達30多年。一些海星可以行無性生殖,即通過中心盤的分裂,一個海星可以變成兩個。一般地說海星類都有很強的再生能力,一個腕只要帶有部分中央盤都可以再生成一個體,特別是帶有篩板時更易于再生。甚至一種指海星,一個被切下的腕,也可以再生出中央盤及其他腕,但再生部分較正常的小。
海星是生活在大海中的一種棘皮動物,它們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壽命可達35年。全世界大概有1500種海星,大部分的海星,是通過體外受精繁殖的,不需要交配。雄性海星的每個腕上都有一對睪丸,它們將大量精子排到水中,雌性也同樣通過長在腕兩側的卵巢排出成千上萬的卵子。精子和卵子在水中相遇,完成受精,形成新的生命。從受精的卵子中生出幼體,也就是小海星。所以要讓他們的卵子不能繁殖。
有研究者發現,一些海星具有季節性配對的習性,即雄性海星趴在雌性海星之上,五只腕相互交錯。這種行為被認為與生殖有關,但其真正的功能則尚未被確認。
海星的危害防治
主要危害
2007年最新報道,菲律賓25萬平方千米的珊瑚礁有一半以上遭到海星大軍的侵襲。海星也很可怕。自2006年以來,中國北方沿海地區突發大量海星,密度高達300個/平方米,高峰期每天在3-5畝海域內能揀捕到海星500多千克。海星主要集中在嶗山、膠州灣、唐島灣和膠南海域,瘋狂地攝食鮑魚、菲律賓蛤仔、扇貝等養殖經濟貝類,一個海星1天能吃掉十幾只扇貝,食量驚人,給貝類養殖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僅2006年膠南地區因海星災害就導致鮑魚養殖損失達4000余萬元;2007年僅青島海風水產養殖公司的雜色蛤養殖因海星吞食而損失高達3000余萬元。據初步統計,自2007年3月份開始,在膠州灣養殖的16萬畝菲律賓蛤仔已有60%遭到海星侵害,受災率達70%-80%,部分海區高達90%,一條60馬力魚船在膠州灣養殖區一天可捕獲海星800-1000千克,養殖漁民損失慘重。
防治方法
控制海星的泛濫,引起了各國政府和專家的高度重視,減少其對貝類養殖的經濟損失已迫在眉睫。在日本,每年都要耗費上百萬資金來控制海星的危害,美國的牡蠣養殖場每年都要花費很大的人力和財力來應對其危害。同時,海星的危害已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鑒于海星泛濫對漁業生產帶來的嚴重負面影響,結合當前生產實際,主要探索以下幾方面的研究對策:
加強宣傳引導,強化漁民對海星危害的認識。要從科學的角度,做好對漁民的宣傳引導,消除他們的麻痹意識。必要時,采取拖網采捕和人工采捕,在養殖區外圍海底布設地滾籠進行誘捕,并對各種采捕方法進行效果比較研究。于海星的繁殖能力很強,因此,抓捕的海星要集中進行陸地處,可用于黏性土壤的改良等,切忌撕碎后再扔回到海里,以防海星再生。海星很危險,千萬不要讓海星繁殖,他像壁虎尾巴一樣會長,一頭可以變成無數條。
生物防治探索研究海星天敵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了解其殺滅海星幼體的作用機,利用繁殖培育海星天敵的方法來防治海星對養殖貝類的危害,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環保方法。
變廢為寶、變害為利海星黃作為海星的可食部分,富含微量元素、維生素、脂肪等營養物質,可加工利用作為營養、無毒的新型海洋食品原料。近幾年來,海星的藥用價值逐漸被重視,不少海洋藥物企業開發了海星營養素膠囊等產品,對調節人體免疫功能、祛病強身有顯著功效。此外,海星還可曬干制作農肥以及在沿海旅游城市將其制成工藝品,從而提高了附加值。海洋科技工作者要大力研究宣傳海星的藥食價值,將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輔助企業走海星規模化加工道路,讓人們接受并認可海星對人類的重要貢獻,自覺積極地捕撈海星,使其變廢為寶,變害為利。
成立相應的海星防治委員會組織專業研究人員對青島沿岸,特別是膠州灣內的海星分布、危害以及發展趨勢進行調查。制訂相應的法律法規,嚴格檢驗檢疫異地進入的船只,限制攜帶海星幼體的工具載體在不同的海域之間傳輸。
加強監督檢查,嚴格規范作業行為。清除海星的時間,要根據預警情況而定,并經漁政部門批準后方可實施。使用網具限定為大網目地籠網或海螺拖網,對以清除海星為名違規作業,破壞漁業資源的行為,按有關規定予以重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