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頂鶴為什么總是單腿站立
相信很多人都奇怪在公園里看到的丹頂鶴都是單腳站立的,這是丹頂鶴的習慣還是什么原因呢?今天小編分享的是丹頂鶴總是單腿站立的原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丹頂鶴總是單腿站立的原因
丹頂鶴披著一身潔白的羽毛,羽毛能幫助它保持身體的溫度。但是它的細長的腿以及腳上卻不長毛,體內的熱量很容易從腿腳散失,為了減少熱量散失,丹頂鶴休息時經常抬起一只腳,藏在羽毛下面。
丹頂鶴的腿腳上還有種特殊的結構可防止散熱。這種結構是由動脈和靜脈血管組合成的,這也能幫助減少體熱的散失。
丹頂鶴有時還向后彎曲脖頸,把腦袋藏在羽毛中,這也有利于防止散熱。
丹頂鶴的生活習性
習性
常成對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動。遷徙季節和冬季,常由數個或數十個家族群結成較大的群體。有時集群多達40~50只,甚至100多只。但活動時仍在一定區域內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動。夜間多棲息于四周環水的淺灘上或葦塘邊,彼此仍按家族群分散棲息,天特別冷時則靠得很近。覓食地和夜棲地一般較為固定,通常亮天后,各家族群陸續飛到覓食地覓食,彼此仍保持一定距離。中午時多集中在灘邊休息,并不斷鳴叫。晚上又陸續飛回夜棲地過夜或留在覓食地過夜。休息時常單腿站立,頭轉向后插于背羽間。無論覓食或休息時,常有1只成鳥特別警覺,不斷抬頭四外張望,發現危險時則發出‘ko-lo-lo-’的叫聲,鳴叫時頭頸向上伸直,仰向天空。當危險迫近時,則騰空飛翔。飛翔時頭腳前后伸直,兩翅鼓動緩慢,排成‘一’字或‘V’字形。丹頂鶴成鳥每年換羽兩次,春季換成夏羽,秋季換成冬羽,屬于完全換羽,會暫時失去飛行能力。
遷徙
春季于2月末3月初離開越冬地遷往繁殖地,經過中國北戴河的時間在3月中旬至3月末。到達東北繁殖地的時間在4月初至4月中旬,秋季于9月末10月初開始離開繁殖地往南遷徙,遷經北戴河的時間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大量的在11月初。領先到達江蘇鹽城越冬地的時間在10月28至10月29日,大批在11月下旬到達。常呈小群遷徙,最大結群可到40~50只。遷飛時成‘V’,字形隊。
鳴聲
丹頂鶴高亢、宏亮的鳴叫聲,與其特殊的發音器官有關。它的頸長,鳴管也長,長達約1米以上,是人類氣管長度的五六倍,末端卷成環狀,盤曲于胸骨之間,就像西洋樂中的銅管樂器一樣,發音時能引起強烈的共鳴,聲音可以傳到3~5公里以外。
丹頂鶴鳴聲的音調和頻率因性別、年齡、行為、環境條件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一般鳴聲成串或單一,不僅在起飛時和在空中飛翔的時候鳴叫,而且在地面上取食和棲宿時也在鳴叫。一年四季,幾乎每天每時都能聽到它的鳴聲,但以黎明前后最為頻繁。每天在破曉之前,只要有一只率先啟鳴,便會有第二只立即應聲作答,而后群體中就一連串地彼此呼應,歡鬧不止,直至日出。叫聲不僅是配偶間和群體成員之間的傳情和聯絡,而且也常用來表示騷動和對危險的警戒,但更重要的則是作為婚偶舞蹈的伴奏曲。
繁殖期的雄鳥在與雌鳥對鳴時,頭部朝天,雙翅頻頻振動,在一個節拍里發出一個高昂悠長的單音,雌鳥的頭部也抬向天空,但不振翅,在一個節拍里發出兩三個短促尖細的復音。這種“二重唱”不僅是對愛情的表白,也是對企圖入侵者的警告,而且還能促使雄鳥和雌鳥性行為的同步,保證繁殖的成功。雛鳥的鳴叫聲主要有索取食物,保持聯系和也許是出于某種生理需要的使勁鳴叫等3種。1歲齡的幼鳥在離開雙親后,有保衛領地以及無目的的鳴叫。2歲以后則有齊鳴、交尾前的鳴叫。此外還有在召喚起飛和報警時的鳴叫,營巢時的鳴叫等等。
食性
食物很雜,主要有魚、蝦、水生昆蟲、軟體動物、蝌蚪、沙蠶、蛤蜊、釘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莖、葉、塊根、球莖和果實等等。
鶴舞
每年3月末4月初,當丹頂鶴到達繁殖地后不久,即開始配對和占領巢域,雄鳥和雌鳥彼此通過在巢域內的不斷鳴叫來宣布對領域的占有。求偶時也伴隨著鳴叫,而且常常是雄鳥嘴尖朝上,昂起頭頸,仰向天空,雙翅聳立,引吭高歌,發出“呵,呵,呵”的嘹亮聲音。雌鳥則高聲應和,然后彼此對鳴、跳躍和舞蹈。舞姿也很優美,或伸頸揚頭,或曲膝彎腰,或原地踏步,或跳躍空中,有時還叼起小石子或小樹枝拋向空中。
丹頂鶴的舞蹈大多是由幾十個、幾百個動作的連續變幻,舞蹈的主要動作有伸腰抬頭、彎腰、跳躍、跳踢、展翅行走、屈背、鞠躬、銜物等,但姿勢、幅度、快慢有所不同。而這些動作及其后續動作,又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如彎腰——伸腰抬頭——頭急速上下擺動;展翅——伸腰抬頭——彎腰;伸腰抬頭——彎腰——腳朝下跳躍;展翅彎腰——彎腰行走——頸部和身體呈“八”字形展翅銜物——展翅行走;銜物——跳躍拋物——不變位的體旋轉,靠腿力或扇翅做跳躍,彎腰動作等。這些動作大多都有比較明確的目的,例如鞠躬一般表示友好和愛情;全身繃緊的低頭敬禮,有表示自身的存在、炫耀、恐嚇之意;彎腰和展翅則表示怡然自得、閑適消遣;亮翅有時表示歡快的心情等。
丹頂鶴的文化意義
吉祥符號
在中國歷史上被公認為一等的文禽。明朝和清朝給丹頂鶴賦予了忠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內涵。文官的補服,一品文官繡丹頂鶴,把它列為僅次于皇家專用的龍鳳的重要標識,因而人們也稱鶴為“一品鳥”。人們也把鶴作為高官的象征。一幅鶴立在潮頭巖石上的吉祥紋圖,取“潮”與“朝”的諧音,象征像宰相一樣“一品當朝”;仙鶴在云中飛翔的紋圖,象征“一品高升”;日出時仙鶴飛翔的紋圖,象征“指日高升”。
其實,傳說中的仙鶴,就是丹頂鶴,它是生活在沼澤或淺水地帶的一種大型涉禽,常被人冠以“濕地之神”的美稱。它與生長在高山丘陵中的松樹毫無緣份。但是由于丹頂鶴壽命長達50~60年,人們常把它和松樹繪在一起,作為長壽的象征。
東亞地區的居民,用丹頂鶴象征幸福、吉祥、長壽和忠貞。在各國的文學和美術作品中屢有出現,殷商時代的墓葬中,就有鶴的形象出現在雕塑中。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鐘,鶴體造型的禮器就已出現。
黃老道學在東漢興盛起來。由道家發展成為道教,成立教團組織,創始人是1900年前的張道陵(公元34~156年)。他說太上道君(即老子)降臨,授他“天師”稱號,創立了五斗米道。他學道的地方就是鶴鳴山,這里還有待鶴軒、聽鶴亭等建筑。道教著作《云笈七簽》中說張道陵可騎鶴往來。佛教是修來世,而道教是修今生。道教認為人這個生命,經過修煉,靈魂和肉體可以升天,長生不死,從而達到神仙的境界,“與天地同休,與日月同壽”。
2003年,中國國家林業局和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啟動了國鳥評選活動,并成立了專家評選小組和確定了評選標準。2004年5至6月,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新聞社、新浪網聯合全國20多家新聞網站舉辦了網上推舉國鳥活動。在候選的10種鳥類中,丹頂鶴獲得500萬網民中64.92%的選票,遙遙領先于其它競爭者。中國國家林業局把丹頂鶴作為唯一的國鳥候選鳥上報國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