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人們總是對冥王星的身份提出疑問
太空非常的深邃廣闊,有許多的星球,人們通過不斷地探索,漸漸發現了太空中的一些星球,冥王星大家知道嗎?在1930年被只有24歲的天文學家湯博發現,可是為什么人們會對冥王星的身份提出疑問,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冥王星是美國洛厄爾天文臺24歲的天文學家湯博在1930年初發現的。人們曾經為命名這個新天體提過許多聰明的建議。1930年5月1日,洛厄爾天文臺臺長維克托·梅爾文·斯萊弗正式宣布將它命名為普魯托——羅馬神話中的冥神。這個名字是英國牛津一位11歲的女孩維尼夏·伯尼提議的,她覺得這很適合于一個永處幽暗與寒冷中的星球。在漢語中,它按意譯定名為“冥王星”。
冥王星到太陽的距離差不多是日地距離的40倍,所以接收到的太陽光非常微弱,即使面向太陽的地方溫度也低到-220℃,除了氫和氦等極少幾種氣體外,其他氣體物質都會凝成液態或固態。冥王星的直徑僅2280千米。冥王星公轉一周需要248年,它從發現至今才繞太陽轉了1/3圈。冥王星有5顆衛星。最大的一顆是美國天文學家克里斯蒂于1978年發現的。人們將它命名為“卡戎”——希臘神話中在冥河上運渡亡靈的艄公的名字,在漢語中定名為“冥衛一”。美國航空航天局2005年通過哈勃空間望遠鏡發現了冥衛二和冥衛三,2012年又發現了冥衛四和冥衛五,它們都很小,直徑都只有幾十千米。
人們曾將冥王星看作太陽系的第九顆行星,但是種種問題很快就來了。
相比起太陽系的其他行星,冥王星實在是太小了。論體積,我們的月亮也頂得上三個半冥王星那么大。冥王星的物質密度是水的2倍,比地球的平均密度小得多,大約500個冥王星才抵得上1個地球那么重。
行星都在接近正圓的橢圓軌道上環繞太陽運行,冥王星的軌道卻要扁得多,它經過近日點的時候竟比海王星離太陽更近。也就是說,它與海王星的公轉軌道彼此交錯,而這在行星中是沒有先例的。而且,行星的公轉軌道平面都很接近黃道面,冥王星的公轉軌道平面與黃道面的夾角卻達17°之多。
此外,在原先已知的8顆行星中,離太陽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統稱為類地行星)體積都較小,但密度相當大;離太陽較遠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統稱為類木行星)體積都很大,密度卻很小。冥王星離太陽更遠,個子卻特別小,密度倒比類木行星大。這些情況也使人們產生疑問:冥王星究竟是不是一顆名副其實的行星?
其實早在1936年,英國天文學家里特頓就提出:冥王星原先很可能是一顆與海衛一一起繞海王星運行的大衛星。它一度靠近了海衛一,它們在萬有引力的相互作用下改變了運動狀況,結果冥王星脫離了海王星而成為第九顆大行星,海衛一則由于受到反向的沖力而成為一顆逆向運行的反常衛星。
1978年冥衛一發現后,很快就有人提出一種新穎的理論:過去某個時候,有一顆質量比地球大三四倍的未知行星途經海王星的衛星系統,猛烈的引力擾動將冥王星拋了出來,同時還從它身上撕出一大塊物質,后來形成了冥衛一。這顆“闖了大禍”的行星本身則跑到了離太陽很遠很遠的地方。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陸續發現了一批柯伊伯帶天體,它們與冥王星很相似。特別是鬩神星的“個頭兒”甚至比冥王星還大。這種局面最終導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2006年通過決議,將冥王星重新歸類為“矮行星”。就在那年1月,美國發射了第一個冥王星探測器“新視野號”。它將于2015年飛抵冥王星附近,對冥王星、冥衛以及柯伊伯帶進行近距離的考察。到那時,對太陽系中這個遙遠的區域,我們就可以知道得更詳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