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恒星的“類星體”為什么不是恒星(2)
時間:
書之意2
為什么
20世紀50年代,于射電天文學的發展,人們發現有一些天體能發出射電輻射(即無線電波),并將它們統稱為射電源。為了確認射電源的&ld;身份&rd;,需要在可見光波段辨識出它們的&ld;光學對應體&rd;,而這在50多年前絕非輕而易舉之事。經過努力,天文學家識別有些射電源是銀河系中的恒星,冠名為射電星,有的是銀河系外的星系,稱之為射電星系。
1960年,美國天文學家桑德奇找到一個標號為348的射電源的光學對應體。該射電源在照片上的光學特征像恒星,但光譜中擁有恒星光譜所沒有的許多寬而強的發射線。人們一時未能識別這些譜線所對應的化學元素。
1962年,另一個射電源3273的光學對應體也被找到了,那也是一個類似恒星的天體。第二年,美國天文學家施密特發現,它的光譜與348很類似。施密特還成功識別出3273光譜中最亮的4條譜線是氫元素的發射線,只是這些譜線的紅移很大,達到0158。348的譜線不久也得到了辨認,其紅移比3273還大。此后,一批性質類似的射電源不斷被發現。它們的可見光像與恒星類似,因而被稱為&ld;類星射電源&rd;。后來又發現一些光學性質類似的天體,但并不發出射電輻射。它們的光學像呈藍色,因而被稱為&ld;藍星體&rd;。于這些天體的光學像都和恒星一樣無法分辨出結構,因此被統一稱為&ld;類星體&rd;,意為像恒星一樣的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