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食鹽顆粒大部分都是立方體的
每個人都希望每天能夠吃到美味的食物,能夠心情愉悅的去玩耍嬉戲。那么美味的食物是怎么來的呢?它是通過人們不斷地烹飪,以及各種佐料的添加。估計食鹽大家都有所了解吧,它是每道菜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可是你們注意到沒有食鹽顆粒一般都是立方體,這兒是為什么呢?
食鹽顆粒看上去是立方體,這與它的內部結構有關系。食鹽的化學成分為氯化鈉,內部包含氯離子和鈉離子兩種離子。我們可以將這兩種離子看成兩種不同的積木。食鹽顆粒就是這兩種積木嚴格地按照一定的規律搭建起來的。每個氯離子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6個方向上連接6個鈉離子。同樣,每個鈉離子在這6個方向上也連接著6個氯離子。無數個離子如同搭積木一般按照這個規則堆疊起來,就形成了立方體的食鹽晶體。
自然界中的固體物質大多數是以晶體的形式存在,到處都能看到晶體的身影:從珍貴稀有的鉆石、寶石、水晶,到工業生產中各種堆積如山的礦石原料;從最不起眼的沙石泥土,到飄浮于大氣中的冰晶顆粒……晶體無處不在。
人們對于晶體的接觸和認識是相當早的。在古時人們就注意到晶體的一些特點。漢代的《韓詩外傳》中記載:&ld;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rd;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石部第10卷說北宋的《圖經本草》提到石膽:&ld;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栗,擊之縱橫解,皆成疊文。&rd;這都說明古人對晶體觀察得很仔細,并注意到了晶體的性質:具有各自獨特的形狀,和類似人為加工出來的棱角或平面,當然這些都是人們對于晶體的一些最初認識。直到20世紀初,科學家借助X射線技術,發現晶體中的分子或離子并不是隨意地堆疊在一起,而是嚴格遵守一定的規則重復地排布。晶體內部微粒的排布規則有很多種,晶體獨特的外形正是它自身內部微粒排布規律在一定程度上的體現。所以物體是否為晶體的標準應該要看其內部微粒是否完全地符合一定排布規律,而不是簡單地通過外形和透明度等特征來判斷。
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人們往往認為外形規則和透明的物質才是晶體。實際上很多看似不透明或者沒有規則外形的物體其實也是晶體,例如常見的金、銀、銅、鐵屬于金屬晶體。于金屬原子之間的金屬鍵沒有方向性,所以金屬晶體往往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比較容易鍛造成各種形狀。反而一些看似晶瑩剔透的物體卻不是晶體,例如玻璃、松香、塑料等都不是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