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地球歷史上會循環出現冰期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應該好好的愛護我們的家,愛護環境人人有責,可是大家真的愛惜我們的家園嗎?據悉環境遭受不斷的破壞,污染也越來越嚴重了。保護好我們的家園,要不然把你傳送到冰期時代去,呵呵,那個時代可是很冷的哦。但是有誰知道為什么地球歷史上會循環出現冰期嗎?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地球物學家米蘭科維奇在20世紀40年代初提出了&ld;地球長期氣候變化和地球軌道的周期性變化關系&rd;,也就是今天說的&ld;米蘭科維奇旋回&rd;。他在做了大量計算后,發現三種主要的地球軌道變化可能引起氣候的周期性變化:公轉軌道的偏心率(地球的軌道在圓形與橢圓形之間變化),大概95 000~125 000年一個周期;黃赤交角,每41 000年間在22°~24°之間來回變化;于歲差(地球自轉軸的方向因重力作用逐漸漂移),自轉軸的頂部以大約26 000年的周期掃掠出一個圓錐。
這一論提出之初并沒有得到普遍認同,甚至還遭到不同程度的批判。直到2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研究古氣候的方法得到了巨大發展,資料也不斷積累,科學家們發現,第四紀的氣候具有一系列冰期‐間冰期旋回變化特征,周期為2萬~10萬年,這與米蘭科維奇計算的冰川曲線結果相當一致,無疑強烈地支持了米蘭科維奇的論。
然而,隨著近30年來更精確的古氣候資料不斷積累,米蘭科維奇的論又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比如,10萬年周期的偏心率變化所引起的太陽輻射變化,相對于歲差和黃赤交角而言,幾乎小了一個數量級。而在近80萬年以來,冰蓋的擴大收縮變化卻恰恰以10萬年周期為主。這種較小的太陽輻射變化周期,是如何主導了地球的主要冰期循環?同時,偏心率變化還存在40萬年周期,而冰蓋變化的40萬年周期卻并不存在。今天,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研究更多的有效機制,結合米蘭科維奇循環,以解釋地球歷史上冰期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