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痛苦的記憶格外難忘
記憶一把雙刃劍,它既能夠儲藏我們美好的回憶,也能夠儲藏那些讓人痛苦傷感的事情。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人們似乎對一些不好的記憶的影響特別深,可是大家知道人們為什么對痛苦的記憶格外難忘嗎?下面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幾千年過去了,生存環境相對安全起來,非自然的死亡不再是生存的主要壓力,如果痛苦的記憶一再重現,又會變成一種不必要的生活負擔。面對發生在自己周圍的死亡、災難以及其他極端恐懼事件的時候,痛苦性記憶就可能病理性地在腦海中回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士兵傷亡率高達56%,僥幸存活的士兵也有很多患上了一種稱為“彈震癥”的精神疾病。他們會不斷回想起戰友死亡的場景,噩夢連連、夜不能寐,最后會完全喪失戰斗能力,甚至不能正常生活。戰爭帶給人們的創傷,造成了一種新的疾病,被稱為創傷后應激綜合征(PTSD)。越南戰爭中,PTSD的發病更為明顯。難以忘卻的慘痛回憶,不僅讓患者無法正常生活,甚至導致嚴重的自殺傾向,對社會也產生極大的負擔。
除了PTSD,恐懼性的場景還會引起一些特殊的持久記憶。在犯罪事件發生的過程中,如果有武器的出現,目擊證人往往對武器產生極其深刻與持久的記憶。在很長時間內,他們會很清晰地記得一把槍的形狀,上面的花紋,銘刻的文字,與此同時,卻很容易忘記其他的一些細節。這類現象被命名為“武器聚焦”。
面對那些想忘而忘不了、影響正常生活的恐懼記憶,心理醫生有沒有辦法來幫助PTSD患者們呢?和“壓抑后反彈效應”恰好相反,醫生們采用了讓患者“想”的方法,來實現“忘”的治療效果。這就是“暴露療法”或者“證詞療法”。
在“暴露療法”中,醫生布置了患者記憶中出現的一些場景,讓患者在這個場景中開始冥想那些讓他們苦惱的記憶。多次“暴露”之后,這些恐懼記憶引起的焦慮、害怕等負面情緒明顯下降,并且隨著治療的進行,想忘忘不了的情況也會逐漸消失。
“證詞療法”也是類似,醫生讓那些受暴力襲擊,或者目擊了暴力事件的證人,像在法庭作證一樣,口述暴力事件發生的過程,提供他們的“證詞”,經過這種治療,暴力事件的記憶對他們所造成的心理創傷會明顯減弱。
那么,“可怕的”記憶來源于我們大腦中的哪一部分呢?利用正電子斷層掃描(PET)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科學家發現,在面對危險或者恐怖場景的時候,大腦深處一小團叫作“杏仁核”的區域總是會進入興奮狀態。杏仁核受損的患者,即使面對威脅,也不再產生“害怕”的情感,對可怕場景的記憶也不如正常人保持得那么牢固。因此,不管是作為害怕情緒的源頭,還是恐懼性記憶的存儲器,杏仁核對于人了解和解釋記憶本身,都是異常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