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人造衛星能按預定的軌道運行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為什么美麗的星空圖片會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嗎?這都是通過衛星拍攝的。人造衛星是一種無人航天器,可是為什么人造衛星能按預定的軌道運行,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相信許多朋友們都不太了解,下面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人造衛星是一種無人航天器,所以無法像載人飛船那樣航天員操縱來控制其飛行軌道。因此,我們主要靠跟蹤遙控或自動控制的方式來使人造衛星按預定的軌道運行。
要想使人造衛星在預定的軌道運行,首先要用運載火箭把人造衛星盡可能精確地送入預定的軌道,使它獲得較高的速度,然后靠慣性飛行。其關鍵是要掌握好衛星和火箭分離并開始進入軌道那一瞬時的速度和方向。
人造衛星速度的大小主要取決于運載火箭的推力。另外,因為用途和功能的不同,各種衛星的運行軌道高度也有很大差別,有的衛星需要運行在低軌道,有的則需要運行在中軌道或高軌道。這就要求火箭把衛星發射到所要求的軌道高度。對入軌精度的要求也隨衛星軌道高度的不同而不同。例如,要使衛星在250千米高的軌道上運行,若要求軌道高度誤差不超過10千米,那么衛星進入軌道時的速度誤差需小于2/10 000,角度誤差需小于23°。
人造衛星進入軌道的方向實際上就是衛星與火箭分離時的飛行方向。火箭與衛星分離后,于慣性和地心引力的作用,衛星會按一定的軌道繼續運行。這時,通過衛星的跟蹤測軌系統,地面就可以知道衛星是否沿預定的軌道飛行。
對衛星進行跟蹤測量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光學的方式進行測量,即在地面利用望遠鏡、光學經緯儀、電影經緯儀、高速攝影機和激光測距儀等光學儀器,對衛星進行跟蹤測量。這種方法不需要衛星太多的配合,只是觀測、記錄它的運動情況。但光學方法會受到衛星的大小和表面反射特性、觀測時間天氣的好壞等因素的影響和限制,現已很少使用。另一種是用無線電信號進行跟蹤導航。它是指地面利用衛星發出的無線電信號跟蹤衛星,并利用接收到的無線電信號延遲時間和多普勒頻率變化來確定衛星距離地面的距離和相對于地面的速度。有了這些數據,就可以確定衛星的位置和飛行速度,計算出衛星實際軌道與預定軌道的偏差,引導衛星沿著正確的軌道飛行。于無線電波不受天氣影響,所以可以實現全天候跟蹤測量,進行遠距離定位。
人造衛星的軌道是在發射前就設計好的論軌道。但衛星上天后的實際軌道往往和論軌道不太一樣。為此,在衛星與火箭分離后剛剛進入軌道時,要及時對衛星進行跟蹤測量,掌握衛星的初始軌道參數,計算出衛星個的運行軌道,知道它下一圈在什么地方,以及任何一個時刻會飛到什么地點上空。這樣,就能盡早通過衛星的控制系統與推進系統調衛星軌道,使衛星進入預定的軌道運行。當然,實際軌道與論軌道的誤差越小,衛星的軌道調量就越小,這樣可以節省衛星的燃料,延長衛星壽命。
另外,衛星在長期運行的過程中,因為受到地球引力、大氣阻力、太陽和月球引力等的影響,軌道會產生微小的變化。所以,要不斷地跟蹤測量衛星軌道,必要時對衛星軌道進行修正和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