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世界級的跳高選手采用背越式過桿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運動嗎?平時上體育課的時候都喜歡打球呢,還是其他的什么。跳高大家玩過,了解過嗎?知道為什么世界級的跳高選手都采用背越式過桿,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相信許多朋友們都不太了解,下面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跳高起源于古代人類在生活和勞動中越過垂直障礙的活動。早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ld;逾高超遠&rd;就被作為一種軍事技能在挑選和訓練士兵中應用。現代跳高則始于歐洲。
最初的跳高姿勢都是自式,運動員用各自隨意的動作越過橫桿。1827年首屆職業田徑比賽中,記載的世界男子跳高成績是1575米,1912年世界紀錄首次越過了2米的高度。在1968年奧運會上,美國21歲的大學生福斯貝里首創&ld;背越式&rd;技術,跳過了224米,摘取了奧運會跳高金牌,引發了跳高史上的又一次重大技術革命。跳高動作發展史上的每次變革都更合、更科學地發揮人體的潛力。目前,世界級的跳高選手都采用背越式過桿。中國選手朱建華在1984年創造了239米的世界紀錄。1993年,男子跳高世界紀錄已經達到245米。那么背越式技術的優越性在哪呢?
人之所以能原地上跳,其中充滿著力學原。在原地跳躍時,人總是先屈膝下蹲,雙臂下垂,以增強人體對地的蹬力。然后向上揮動手臂并伸展身體,伸展得越猛,其蹬力就越大,此也造成地面對人的反作用力(向上推力)也越大。只要該推力大于人體的重力,質心就獲得了向上的加速度,人體就能騰躍起來。
跳高運動員快速助跑至橫桿前,會迅速制動,使水平速率有所降低,此導致的膝關節屈曲并豎直向下蹬地,伴隨雙臂的猛烈上揮,膝關節、髖關節和踝關節幾乎同時迅疾伸展,使人體獲得極大的向上加速度。一旦離地騰起,人體的質心就會沿一定的拋物線運動,此拋物線決定了起跳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人體質心所能達到的最大騰空高度也隨之確定。接下來運動員在騰空階段的動作對越桿的高度至關重要。從跨越式、滾式到俯臥式的變化過程中,運動員過桿的質心位置不斷降低,從而使跳高紀錄不斷被刷新。
福斯貝里創造的背越式跳高,運動員背對橫桿,單腳起跳,頭、肩膀先越過橫桿,身體則以仰面向上的背弓姿勢過桿,雙腳最后落墊。背越式技術使運動員越過橫桿的高度超過了其質心最大騰空高度,跳高成績因此不斷出現新突破。
背越式跳高的技術特點是:運動員的身體在過桿時形成&ld;反弓&rd;和&ld;背橋&rd;,身體各部位&ld;分期分批&rd;越過橫桿,不像其他跳高姿勢中運動員的身體在瞬時一下子過桿。當然,采用背越式過桿時,運動員必須十分嫻熟地掌握一個技巧,那就是上身過桿后,必須把上身抬起,于角動量守恒,腿也就幾乎同時被抬高了,這樣才能順利過桿而不至于把橫桿打落。
在越過橫桿的過程中,運動員的身體一部分處于橫桿上方,其他部分垂在桿下,體質心位置處于體外,并始終低于橫桿,于是就出現運動員身體從桿上越過,其質心卻從桿下通過的有趣現象,難怪有人說背越式跳高是從橫桿下&ld;鉆&rd;過去的跳高了。其他姿勢跳高質心都要從橫桿上方通過,背越式卻從下方通過,當然就盡占優勢,令運動員趨之若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