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調張藝冬做慈善屢遭爭議:個人募捐應該叫停嗎
慈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而且每個人選擇做慈善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在看別人做慈善的時候不能因為自己不喜歡就去諷刺他們,只要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就可以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張藝冬的報道吧。
33歲的安徽小伙子張藝冬最近不太高興,他覺得媒體對他的新一輪報道有些誤讀他了。
起因是,經過3次容,他終于把自己的臉變成他認為的&ld;雷鋒&rd;臉,同時還拍攝了一組形似雷鋒的照片,在網絡上迅速傳播。
&ld;去醫院容,成雷鋒的樣子是我的自,我崇拜喜歡雷鋒,和我自己做公益沒有啥必然聯系,為啥媒體的報道要諷刺我呢?&rd;對于中國青年報記者提出的為什么要容成雷鋒的問題,張藝冬頗感委屈。
張藝冬說他幫過下肢癱瘓的孤兒、罹患骨癌的少女、年邁無依的老人、精神失常的流浪漢……
張藝冬自己曾是一名被救助對象,在諸多媒體對他身世的報道中,他童年家貧,父母離異后,他帶著3個弟弟妹妹,從安徽老家輾轉來到黑龍江省大慶市,被周圍好心人照顧長大。16歲時,他得了骨癌,大慶當地人為他募集了十幾萬元治病,他因此深受感動。
20歲回到合肥,他開過澡堂、酒吧、小旅館。3年前,他開始登上當地媒體的版面。
當時,媒體報道張藝冬為照顧患尿毒癥的前女友&ld;萍萍&rd;從酒吧辭職,這是他揚名的開始。
此后,張藝冬開始在網上頻繁轉發求助信息,聯系媒體,幫人募捐。
2013年1月,張藝冬在陳光標公司前雙手合十,跪求其捐助,背后立有展板,印有陳光標和觀音頭像。此事被媒體報道后,他成了焦點。
很快,張藝冬見到了陳光標,陳光標宣布,捐出價值20萬元的&ld;陳光標好人牌涼茶&rd;。然而因種種原因,張藝冬沒拿到涼茶。曾有媒體認為,兩人在&ld;唱雙簧&rd;炒作。
媒體似乎很難拒絕張藝冬。&ld;他選擇的都是急需救助的悲情人物,容易勾起媒體的報道欲望。&rd;一位報道過他的記者說。
經常出現的場景是,他背著或帶著病人出入醫院,出現在病房顯眼位置,一次還在攝像機前暈倒。有時媒體發救助微博并@張藝冬,張藝冬并不滿意,會私信要求直接轉發自己的微博。&ld;他要形成這樣的印象‐‐這個人因他而得到救治&rd;。
與地方政府打交道,張藝冬同樣有經驗。他救助過安徽省太和縣身患大病的少年姜朋,據姜的父親姜新志回憶,去縣醫院看望姜朋前,張藝冬通知了當地政府,還帶去了兩個記者。當天,縣、鎮、村領導都到醫院看望,并帶去了1萬多元,這是前所未有的事。縣領導當場問:&ld;有沒有低保?&rd;姜新志答:&ld;什么都沒有。&rd;第二天,姜朋的低保辦好了。
張藝冬稱,已幫20多位農村老人、孤兒、殘疾人上了低保。他的新浪微博粉絲現在有39萬。
更多的求助者源源不斷地涌來。有人叫他&ld;活菩薩&rd;,到處打聽。有人舉著&ld;中國好人張藝冬你在哪兒?救救我兒子&rd;的牌子,跪在安徽電視臺門口。&ld;但我也沒錢,不是什么忙都幫得上。&rd;他說。實在幫不過來時,他只能躲開。
化身&ld;雷鋒&rd;之后,圍繞張藝冬&ld;高調慈善&rd;的爭議愈發尖銳。
支持者的觀點很簡單‐‐張藝冬確實做了好事,貧病交加者得到了幫助。
當地的一位記者觀察發現,張藝冬會與救助者事先說好,自己全程參與所有救助活動,救助者選哪家醫院也他定。一次某民營醫院不想免費救人,張藝冬說:&ld;記者都來了,不救就報道。&rd;醫院只能同意。
反對張藝冬的觀點也很簡單‐‐張藝冬在微博上聯系媒體,要求網友捐錢,這種行為有問題。
&ld;這幾年我直接捐給那些吃不飽飯、看不起病的人的錢接近100萬元了,我覺得沒有必要通過公益組織,很多人要求我拿出賬單,我哪里有啊,錢都是直接給的,少的一次幾百,多的一次幾千,不可能有賬單。&rd;張藝冬說。
&ld;我得到了什么呢?什么都沒有。&rd;張藝冬嘆息著說。
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學院講師褚鎣近年來一直關注類似陳光標、張藝冬這種自己發起募捐或者直接把錢、物交給需要幫助的對象的行為,在他看來,&ld;這種被媒體認為是高調行善的行為存在確實有一定的客觀合性,是我國社會現實所需求的。&rd;
公益慈善學界和實務界近兩年對個人募捐管展開了廣泛的探討,有不少人建議直接禁止個人募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