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慈善也是“難” 民辦非企業公益組織的難處
慈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事,而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去做的事,很多人認為做好事好簡單,其實不然,相反,做好事也難。有些企業做慈善,一邊做公益,一邊還要交稅,很難維持慈善的延續。想要了解更多公益活動信息嗎?請看
做好事也很難?面對《國際金融報》記者,頭發花白的林碧玉沉思良久,深深嘆了口氣:&ld;做好事,難啊!&rd;
林碧玉是慈濟慈善基金會秘書長,這個基金會保持著一項難以打破的紀錄:工作人員和行政辦公支出只占總支出的24%,遠低于國家要求的10%的運轉費用上限。
全國有800萬家非營利組織,正式注冊的只有其中的5%,但能申請到稅務減免的只占正式注冊的35%,一邊做公益,一邊要交稅,難的可不是林碧玉一個人。
可中國需要有&ld;第三部門&rd;之稱的非營利組織。8000萬城鄉低保五保對象、8500多萬殘疾人、1.2億貧困人口、1.6億農村&ld;三留守&rd;群體以及大量遭遇臨時突發困難的群眾,都靠政府,難以全面。
?。保苍拢保溉?,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以中央政府名義出臺的指導、規范和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文件。中國的公益組織大發展時期已經到來。
中國民眾對非營利組織的認識尚不足。甚至連許多非營利組織的工作人員,都將其與G(非政府組織)混為一談,而具體到非營利組織的分類,就更鮮為人知。
實際上,中國民政部將非營利組織分為三類:基金會、社團、民辦非企業單位。財政部則進一步把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等,也納入非營利組織范圍以監管其財務。
而數量最龐大、人們最常指的G,往往是其中的民辦非企業單位,他們一邊做公益不營利,一邊要交稅,這與營利機構沒有任何區別。甚至有民辦非企業單位的負責人,向記者坦言,于做公益的錢許多都創辦人自掏腰包,而與營利性機構同等的稅收,則逼著這些非營利組織做假賬。
在非營利組織為社會運營公益項目時,許多資金提供方不承認稅收、行政費用,&ld;很多項目不承認稅收,也不承認人員費用、項目管費用,這些都不能納入項目支出。&rd;沈黎平在世界自然基金會工作多年后,創辦了上海道融自然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中心,現在他的員工已經很多個月都沒有工資收入了。
民辦非企業一邊要交與營利機構一樣的稅,另一邊卻要接受更嚴厲的管制和審核。&ld;非營利組織在許多方面遠不如營利機構方便,政府監管更嚴格,承擔的責任更重。&rd;朱雙成所在的北京養正教育培訓學校主要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每年虧損的二十多萬元,都北京誠敬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墊付。
再加上申請非盈利組織遠比成立公司困難,因此,許多公益人士雖然做的是社會公益,但卻只能以營利組織的名義。原在中國人民大學任EBA項目主任的法悅,為了幫助企業用善心善念的方式運營獲得成功,專門辭職后自掏數十萬元,舉辦免費的企業家培訓課程,但一直無法注冊為非營利組織,只能以公司做公益。
政府正在扶持非盈利機構發展。長沙雨花區正作為全國性試點,孵化非營利性機構,文明才發起的&ld;云自在傳統文化推廣中心&rd;在社區免費上公益課2年,探索出&ld;身心健康、夫妻關系和諧、子女成長成才、工作事業發展&rd;的和諧社會課程,現在終于得以在長沙民政局備案,得到政府孵化。
普通大眾對于非營利組織最大的顧慮之一,或許是&ld;我捐的錢,是真用來做好事了嗎?&rd;財務能否公開透明,接受大眾監督,成為獲得大眾信任最基本的條件。
盡管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報告顯示,中國的慈善捐贈中止了此前連續下跌的勢頭,但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中國慈善事業的公開透明以及公信力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一方面,慈善透明指數盡管同比有所提高,但分值僅為44.10(總分為100);另一方面,僅有28%的公眾對我國公益慈善組織在2014年度的信息披露工作感到比較滿意。中國慈善聯合會副秘書長劉佑平指出,對于慈善組織而言,公信力是決定其發展的重要因素,要把慈善事業做成人人信任的&ld;透明口袋&rd;。
其中一個特別的案例尤其需要關注:臺灣人80%的捐助,都捐給了一個機構‐‐臺灣慈濟慈善基金會,重要原因是慈濟在半個世紀里有幾乎完美的信用記錄。
在大陸,慈濟慈善基金會網站的&ld;信息公開欄&rd;里,任何人都可以詳細查閱每一筆捐贈,也就是說慈濟所募集到的每一分錢,都對社會大眾完全透明,&ld;哪怕5塊錢的捐款,慈濟也會開正規發票,統計到民政部。&rd;慈濟工作人員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而記者調查發現,中國絕大部分非營利組織,還未能做到財務完全接受公眾監督。即使是政府背景的大型基金會,例如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等,財務公開只有大概框架,而個人發起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甚至連專業財務制度都不健全,更別說公開財務的明細。&ld;這個非營利組織是我個人投資的,每年虧幾十萬也是我自己掏,還沒有向公眾公開財務的意識。&rd;北京某非營利組織負責人告訴記者。
財務公開中的關鍵指標,是有多少錢用于實際的公益事業。中國政府規定,非營利組織的行政辦公支出不能超過總支出的10%,也就是說非營利組織花出去的錢,只能至多有一成用于維持機構運轉。而在慈濟,這個比例被嚴格控制的比例,令許多同行都驚嘆為&ld;怎么可能!&rd;‐‐根據慈濟網站公布的2013年年檢報告,綜合3年下來,工作人員和行政辦公支出只占總支出的2.4%。這樣,捐款人的愛心,就可以更直接地用于被捐助的對象。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800萬家非營利組織,但正式注冊的只有其中的約5%,能申請到稅務減免的不到35%,政府資助就更無從談起。記者調查各大非營利組織時,明顯感受到個行業在獻身社會公益的同時,工作人員往往背負著沉重的經濟、社會壓力。&ld;要不是對社會教育的高度熱愛,很少人能堅持長期鉆研下去。&rd;朱雙成告訴記者,在北京不包吃住的三五千月薪,讓許多老師無法安心投身教育。
成立公募基金會必須具有官方背景,民間發起幾乎不可能。直到2012年只有李連杰發起的壹基金在2011年成功注冊為公募基金會,過程十分坎坷。而掛靠在官方機構下,則須把錢上繳。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學院博士王世強告訴記者,于募集來的錢必須交紅會統一管,2008年汶川地震后壹基金募集到的4000多萬元全部交紅十字會支配,其中僅5%壹基金自己操作,而壹基金、崔永元公益基金都要按照使用支出額向紅基會繳納10%的管成本費。
當記者問數位非營利組織負責人,最大困難是什么時,他們都給出了相同的答案:最需要志同道合的伙伴投入公益。而對于大陸初創型的非盈利機構,數家非盈利組織告訴記者,最亟需解決的問題是:尋找可持續的運營模式,&ld;讓機構能自己造血&rd;。
半個世紀的慈濟摸索出的模式或可供借鑒。慈濟已經擁有四大事業體:慈善、醫療、教育、人文,擁有慈濟大學、慈濟醫院、環??萍脊?、靜思書軒公司等,讓公益事業既能在資金上實現自己造血,不用擔心錢不夠的問題,而且慈濟醫院的許多科研達到國際頂尖水平,把塑料垃圾轉化成織物的大愛感恩科技,也在環??萍忌先〉枚囗椚蛐酝黄疲@讓公益事業更帶動全球科研、醫療的發展,走在人類科技的前列。
公司屬于社會公益企業,雖遵循市場化的規律運行,但公司的投資盈余完全用于給慈濟基金會作為國內外賑災與社會公益使用。而且林碧玉向記者坦言,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的環保專利,完全可以分享給大陸企業,但前提是企業要用這些科技來救人,而不是自己謀私利。&ld;慈悲要有智慧。利于社會大眾的事,做就對了。&rd;林碧玉說。
但林碧玉特地強調,公益機構要得到信任,更重要的不在于成立公司等&ld;術&rd;的層面,而在于啟發善念的&ld;心&rd;。&ld;最大的困難在于自己的心打不開。要感恩!不是我在幫別人,而是感恩別人給我們機會做慈善!付出比接受更有福,做慈善本身就是每個人的本分事。&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