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兒童救助組織遇困局 戶籍、資金問題成救助死結
大家知道嗎?現在我們國家依然有很多的流浪兒童依然找不到自己的家,或者是因為自身有一些缺陷被父母給拋棄了,針對這樣的孩子救助問題也是很多家長關心的,那么目前我們國家在這個方面存在著怎樣的一個狀況呢?下面就來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兩歲的小女孩云云坐在學步車里慢慢地走向保育員,嘴里模糊地發出&ld;媽媽&rd;的聲音,偶爾還望著保育員笑一笑。于先天性的雙手畸形,離了學步車,她就只能利用雙肘關節代替雙手為爬行提供支撐力量,平時她只能扶著東西站立。&ld;像她這樣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在天使之家還有40多個。&rd;天使之家負責人鄧志新說。
云云在天使之家待了將近一年了,但只能算是&ld;寄養&rd;在天使之家,接受&ld;幫扶&rd;。一直履行照顧孩子的職責,名義上卻不能稱為收養,這是各類民間兒童救助組織面臨的問題。&ld;不能叫孤兒院,也不能叫學校。&rd;北京光愛學校負責人石清華說,&ld;只能說收留,不能說收養,收養手續很難辦下來,叫收養法律上說不過去。&rd;
實際上,&ld;幫扶&rd;兒童的民間救助組織在我國已成規模。據民政部201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共有收留孤兒、棄嬰的個人和民辦機構878家,收留人數9394人。按照我國《社會福利機構管暫行辦法》的規定,申辦社會福利機構需要申請書、可行性報告、申辦人的資格證明文件以及資金來源和場所固定的證明文件,這些文件還應該符合該辦法所規定的具體標準,否則就屬于&ld;非法&rd;組織。目前很多收養孤殘兒童的個人和民辦機構并沒有得到法律上的認可,這也成了民間救助組織的一塊心病。
目前,負責兒童收養的主要是各地的福利院,其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共同推出的《中國兒童福利政策報告2014》指出,我國從2010年開始建立中央財政支持的孤兒津貼制度,每月給機構內供養的孤兒和散居的孤兒發放基本生活保障津貼。目前,中央財政對東、中、西部地區分別按照每月人均200元、300元、40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
近年來,盡管國家和地方政府不斷提高對孤兒的補助,但是一些地方的福利院仍面臨著很大的財政壓力。《中國兒童福利政策報告2013》顯示,2012年全國注冊的孤兒人數為628萬人,其中集中供養541萬人,社會供養87萬人。&ld;現在公辦兒童福利院的開支主要靠財政支持,有限的財政撥款使得很多孤殘兒童的疾病得不到及時醫治,而一些智力正常的孤殘兒童也會因為資金匱乏而耽誤早期教育。&rd;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立雄說。
鄧志新向記者介紹,目前生活在天使之家的42名病殘孤兒來自河南、山東、廣西等地兒童福利院,他們天使之家的21名員工看護。之所以收留這些孩子是因為孩子們原來的生活環境不佳。有一次,鄧志新去河南的一家兒童福利院走訪時看到,一個保育員同時需要照看二十幾個孩子,有幾個嬰兒被子尿濕了, &ld;一掀起來,那味道簡直不能聞!&rd;鄧志新說,&ld;對于福利院中那些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政府給予的基本津貼可能連他們的日常開支都不夠,更別說動輒數萬元的手術治療費用了。&rd;
走進光愛學校,石清華告訴記者,寄養在這里的大多是一些十幾歲的孩子。這些孩子來自單親家庭或遭受家庭暴力,還有一部分是孤兒。于大多數孩子年紀比較大,他們通常很難再融入當地的福利院。有些孩子在福利院根本待不住,到了福利院后就會偷偷地跑出來。即使流浪到未成年人救助站,救助時間也只有有限的10天,然后會被遣送回鄉。可這些孩子根本無家可歸,他們在當地已經沒有親人,長期的流浪還給他們帶來了各種心問題。
1月20日下午,北京市昌平區天使之家的兩個孩子在院子里看著院外行人。
&ld;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提出社會福利社會化,目的是破除政府對福利事業的壟斷,避免政府對這些工作進行大包大攬。在減輕政府負擔的同時,也鼓勵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到社會救助之中。這些年,民間福利組織就逐漸發展起來了。&rd;楊立雄說,在兒童福利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尤其是針對沒有民事行為能力的孤殘兒童,政府沒有完全放開,管較為嚴格,有大量的社會救助組織沒有得到政府部門的認可或登記批準。
兒童希望救助基金會項目部負責人劉靜向記者介紹說,自2001年兒童希望團隊組建以來,因為沒有合法的身份,他們便采取與官方機構合作的方式,充當活動的執行者,先后幫助了7000多名殘障孤兒和貧困家庭兒童。現在,他們終于注冊成為一家獨立的私募基金會,有條件為來自全國各地福利院的孩子做手術、進行術前術后護。對一些長期寄養在希望之家的孩子,還會對他們進行教育和培養。&ld;注冊這樣一個獨立的主體并不容易。需要做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需要無私的奉獻精神,并最終獲得民政部門的認可。&rd;劉靜說。
&ld;因為受到固定的場所、教育人員資格等條件限制,在北京注冊一個獨立的教育機構短期內幾乎不可能實現。目前,光愛學校仍然掛靠在文化部主管的中國少年兒童藝術基金會下。&rd;但是,完全獨立的民間救助組織并非完全不存在。石清華對記者說,&ld;在安徽成立的光愛學校就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從小學到高中的一體化教育機構,目前已有120多名學生。該校雖然短時間內缺少教育人員,但是至少在向著專業化、規范化發展。&rd;
&ld;這幾年很多基金會為民間機構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為他們合法開展活動提供了一種新的機遇。&rd;民政部&ld;送流浪兒童回家&rd;行動法律專家、北京市百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孫志偉說。很多基金會一開始的念就定位于做一些基礎性的福利項目,而且熱衷于扶持一批民間公益組織,推出一系列的專項基金項目,讓民間公益機構參與進來,并對他們進行監管,幫他們制定規范,解決法律上的難題。民間公益組織通過掛靠在一些大的基金組織之下可以暫時緩解法律上的&ld;身份&rd;問題。
近年來,公益念上的變化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社會救助中。&ld;雖然制度上并不明朗,但是大家已經在做公益事業,政府也沒有明確反對。事實上,很多機構也確實做得很不錯。&rd;孫志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