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公益 大學生的就業方向
朋友們,你們了解我們國家的公益事業嗎?這個行業對于很多人來說都還非常的陌生,眼下正是高校畢業生求職的黃金時間。嚴峻的就業形勢,讓他們幾乎無暇歡慶元旦。除去考研、保研和考公務員的,絕大多數都在各大招聘會現場輾轉求職。那么怎樣才能夠實現兩者之間的對接呢?想要了解更多公益活動信息嗎?請看中華兒慈會成立五周年:募集善款高達4.2億元。
這邊不少高校畢業生一職難求,另一邊很多公益慈善機構卻一直苦于招不到合適的人選。由公益機構發展平臺——共益巷發起的系列公益宣講會“《共益講堂》之當公益成為職業”,日前在北京師范大學正式啟動,在召集公益后備軍的同時,探討二者之間如何更好地溝通與交流。
公益將成就業新方向
自2011年郭美美事件后,公眾對公益事業的關注度這些年來呈上升趨勢,但是愿意從事公益工作的人卻少之又少。在此背景下,《共益講堂》應運而生。
據主辦方負責人介紹,《共益講堂》是由共益巷推出的開放性課堂,旨在通過校園宣講與高校招聘的形式,為在校大學生提供最有價值的公益崗位、最有趣的志愿機會和公益活動,擴寬大學生的視野和職業路徑。每開始一期《共益講堂》,相關的招聘信息會在共益巷官網及時更新,應聘者可直接在網上投遞簡歷。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727 萬人。相比2013年699萬畢業生增長28萬人,再創歷史新高,被冠以“更難就業季”稱號。這也能從《2013年典范企業人才招聘狀況報告》中看出端倪:數據顯示,100家典范企業計劃招聘2014屆本科應屆畢業生45577人,比2013年的招聘量減少7.3%。
“做公益只是有錢人的游戲?從事公益要自掏腰包、沒有工資?……”相對于近些年我國慈善事業取得的很大進步,一些高校畢業生對公益領域還所知甚少,大多數問題停留在NGO(非政府組織)工作有沒有薪酬和福利的淺顯認識層面。因此,很少有人把到公益機構工作視為擇業的方向。大學生選擇公益機構作為第一份工作,在公眾看來,也多少有些非主流。
據四川尚明公益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啟智觀察,部分大學生選擇公益慈善機構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一站,往往是出于一時的熱情,“有些大學生甚至認為,公益機構是個相對輕松的地方。”
共益巷CEO段德峰就公眾對公益的誤解作出了解釋:首先,從事公益職業并非“高大上”,很多公益機構的捐款大部分是來自于商業機構或者在商業機構工作的普通人的捐贈。其次,公益機構的職員有比較穩定的薪酬,這是使公益組織更長久和更有成效地持續服務社會的保證。再者,大多數選擇公益作為職業的人與是否富有或貧困并無本質上的聯系,更多的原因來源于做公益時內心所獲得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做公益收獲內心感悟
講堂上,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創始人劉正琛講述了自己的故事,讓聽眾了解到,“公益事業很可能就緣自你的自身經歷”。
“2011年,那時我還在北京大學上學,被查出患有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這種病最佳的治療辦法就是造血干細胞移植。”劉正琛說,遺憾的是,當時自己唯一的弟弟和他配型并不成功,同時也沒有配型合適的非血緣關系供者。
歷經1年時間,在家人和同學的支持下,劉正琛啟動了“陽光100”骨髓庫,在白血病患者與造血干細胞供者之間架起了一座愛心橋。經過幾年的堅持和不懈努力,2009年4月,陽光志愿者協會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冊成功,并更名為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
“我是光華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當時誰也沒想到后來我會投入到公益醫療事業中。”面對現場同學專業與心儀的機構方向不符合的提問,劉正琛強調說,專業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于工作的同時仍需要不斷地學習。
壹基金秘書長李勁表示,目前中國公益的大環境可能還不夠好,公益機構的成長仍有需要提升的空間,“之所以有一些人還是愿意從事這一行業,源于這份事業給其內心帶來的收獲感,這是任職于公司的人所體會不到的。”
宣講活動結束后,許多同學積極地與機構負責人交流、詢問職位詳情,表示參加《共益講堂》最大的收獲就是對公益認識的提升,不再單純地認為公益就是慈善,以后也會考慮從事公益工作,有的甚至直接掃描二維碼、用手機在共益巷上投遞簡歷。
據悉,《共益講堂》還將陸續在各大高校開講,并邀請越來越多的公益機構參與進來。2015年,《共益講堂》計劃到全國開展巡講,為更多的大學生帶去新的職業選擇路徑。
相互選擇重在轉變觀念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大學畢業生都認為,選擇去公益機構不僅收入低,且“不太體面”,是一件委屈的事情。不僅大學生不愿選擇公益機構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公益機構對應屆大學生亦存在諸多不信任。“公益機構的事情繁雜且瑣碎,只有具備一定工作經驗、心理承受能力較強的人才能勝任,而現在的大學生太脆弱了。”某資深公益人如是說。
如何解決橫亙在公益機構與大學生之間的供需鴻溝?
據了解,除了公益機構提供的薪酬偏低、福利得不到保障,公益機構對招募大學生存在疑慮外,大學生對公益機構認識的缺乏,公益機構沒有提供適合大學生的公益產品,也是造成二者之間供需不對稱的重要原因。
“因不了解而產生顧慮,導致很多大學生與公益機構失之交臂。”瑞森德副總裁韋紅萍發現,很多大學生都不乏公益熱情,但由于沒碰到可供其施展的公益產品,往往“有心無力”。此外,大學教育中也沒有設置相應課程,以幫助大學生加深對公益慈善的認識和理解。
北京女孩李天姝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畢業后,選擇回到中國,來到“美麗中國”云南項目點工作。據她說,在美國,很多大學生畢業后都會選擇到非營利機構工作,這與美國非營利機構相對優厚的薪資待遇和先進的管理運作模式密不可分。此外,美國的非營利組織在招聘方面非常活躍,每年都會做很多次專場招募會。
“對于中國的公益機構而言,仍須完善治理運作模式、提高專業化水平。”正如韋紅萍所言,要想形成良好的公益慈善氛圍,不但需要公益機構盡其所能,大學生也要在觀念上有所轉變,“如若仍以金錢的多寡作為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準,或者大學生迷戀公務員、外企的擇業取向不變,未來一段時期內,橫亙在大學生與公益機構之間的阻礙將很難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