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寶寶排便訓練都有哪些利弊(2)
中式訓練方法并不非一無是處,里面有的確應該值得借鑒的內容。
于,紙尿片的大量應用使幼兒對尿濕不敏感,寬松的育兒思想也使得父母對孩子不過分強迫,從而延遲了幼兒大小便訓練的時間。
因此,一些西方父母開始對這種狀況感到不滿。于是&ld;嬰兒大小便訓練&rd;法悄然流行,其實就是中式的把尿法。嬰兒大小便訓練法的提倡者Bke,曾在印度用這種東方的方法培養(yǎng)了她的第三個孩子,并著書立說加以推廣。Bke認為,在嬰兒從出生到五六個月有一個對排泄功能的學習敏感期,在這個階段,如果成人對嬰兒的排泄要求做出反應,可以建立成人和嬰兒之間的溝通。這種溝通被稱為&ld;排泄溝通&rd;。
排泄溝通可以讓嬰兒對自己的排泄功能保持敏感,同時還有助于建立嬰幼兒與成人之間的依戀、信賴的關系。
而且這些問題大多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角,一般表現為六個方面:
1、有些父母往往在孩子&ld;出事故&rd;的時候比較急躁,會情緒化地呵斥,極端時甚至會對孩子進行體罰,給孩子帶來情緒的、心上過大的壓力。
2、中式訓練對&ld;硬件裝備&rd;的要求比較簡單,開襠褲即可。但當孩子可以自行走以后,開襠褲就成了限制孩子行動的。常常看見父母厲聲要求小孩不要坐在地上,連滑滑梯都必須蹲著。
3、中式的&ld;排泄溝通&rd;往往容易演變成&ld;緊逼盯人&rd;。不管孩子是否情愿,父母過會兒就要帶著玩得高興的孩子去把尿。
4、比較極致的中式訓練方法幾乎不使用尿片,包括在夜晚和外出的時候,這對成人也很辛苦。除了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隨時關注以及夜晚起來叫尿,還有面對孩子偶然性事故帶來的一系列麻煩。
5、在美國,我們能發(fā)現很大個兒的小孩還穿紙尿片,中國則可以看見很大個的小孩還穿開襠褲。隨地大小便作為從把尿到正常如廁之間的過度,如果時間過長,不僅帶來社會公德的問題,也延遲了孩子隱私感的形成。
6、中國小孩在三四歲尿褲子,或者在五六歲夜里尿床的情況并不罕見,這就說明中國功夫并不能超越孩子成長的自然規(guī)律。如果對孩子施加過多壓力,很可能會使訓練完畢的時間延遲。
父母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考慮。
醫(yī)學的觀點:18個月以前,幼兒的神經系統(tǒng)還沒有發(fā)展到可以完成&ls;命令指示&rs;的程度,一般來說,要到20--30個月中樞神經系統(tǒng)才可以對負責排泄的括約肌有自主的控制。但同時還要考慮到每個小孩的生成熟時間的差異。
但這并不是說訓練孩子排便無規(guī)律可循,專家建議:此時,父母應觀察孩子有沒有一些適宜訓練的信號。
1、孩子可以保持尿片干燥達2小時以上,或在小睡時不尿;
2、尿片濕了或臟了希望換尿片;
3、能夠解并聽從簡單指令;
4、可口頭或行動表示需要上廁所;
5、對他人上廁所表示興趣,等等。
排斥、厭惡的態(tài)度:孩子對自己的身體和生功能也產生排斥感,從而影響到長大后的身體觀念以至性觀念。
寬容、接納的態(tài)度: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覺得身體的每個部分都是好的,覺得自己的生功能也是很自然正常的,有利于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
美式方法的精髓,實質并不是紙尿褲,也不是會唱歌的尿盆等裝備,而是在于對孩子成長的順其自然和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最近西方有一種觀念主張將&ld;大小便訓練&rd;改為&ld;大小便學習&rd;,更強調孩子自身的主動性,進一步強調了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感的重要性。
兒童專家指出:如果對孩子的大小便問題給予超過其他事情的特別關注,則孩子就會利用這個機會來叛逆,消極抵抗,或糊弄周圍的人。
每個孩子的成長速度與方式都不同,生長環(huán)境也不同,所以,無論是用尿片還是把尿,都要等到孩子準備好了再開始。從孩子的角度,當然是越自然、越沒有壓力的方法對身心健康最好。
假如,父母可以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步調和方式進行學習,就該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點滴進步,并從中感受快樂。那么,孩子大小便的問題也就會變得更加自然而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