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逃學厭學是什么原因 家長應該怎么辦
&bsp; 孩子們開始上小學了,家長們就想啊,這下終于解放了,其實不然,因為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了。首先,小朋友們從幼兒園到念小學就是一個非常大的跨越,不管是從身體上,還是心上,都會發生巨大的轉變。其次,時間越久,孩子們遇到的難題越來越多,一旦達到某個點,而又無法宣泄,孩子們就會開始逃學厭學,這下,家長們應該怎么辦呢?
10歲的小山讀小學四年級,他本是全家的驕傲:聽話、成績好。前不久,老師收到他托同學捎來的假條說媽媽病了,需要陪媽媽。老師為此晚上特意打電話慰問小山。第二天,老師不放心,直接和小山媽媽聯系說注意別耽誤孩子的功課,小山媽媽說她沒有生病,小山天天都背著書包出門去上學。老師和家長這才發現,小山逃學了!
逃學是指學生沒有任何正當就不去上學,這與學校恐懼癥不同,前者是意愿的問題,后者是病態的行為癥狀,一般需要借助心醫生的輔導來治療。
逃學的實質是孩子發泄情緒、逃避現實的表現,是他們與社會溝通的一種獨特方式。與逃學相似的另一類行為問題是‐‐離家出走。此類問題給教師和家長的教育帶來了很大困擾。
■學校或家庭環境無法滿足孩子的期望。如:教師的教學枯燥無味,學生受到同伴排斥;家庭不和睦,父母管教過嚴或過于放縱,缺乏家庭溫暖等。
■學習上壓力太大,以逃學的方式來回避壓力。如:有的孩子成績不好,家長只是用不斷地施壓以及獎懲制度來要求、約束孩子,這就使孩子對學習失去信心,從而逃學。
■學校生活使孩子感到恐懼。如:孩子與老師關系不協調,老師用罰站、嚴厲批評等方式教育孩子。
■害怕校園暴力。有的孩子在學校經常受高年級同學的欺負、打罵,只好用逃學來逃避某些同學的攻擊。
■社會上一些不良分子的勾引和教唆。剛上小學的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差,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很容易受到誘惑而迷失方向。
■孩子的個人因素。有的孩子性格內向,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選擇逃學或離家出走的極端方式來發泄心頭的不滿。
■錢志亮 北師大教育學院副教授特殊教育系教學主任
要解決這個問題,家長和教師必須想辦法讓孩子能與更多心健康的兒童交上朋友,多參與一些有益的集體活動,這樣他們就會經常感到新鮮和快樂,真正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無窮樂趣。與此同時,教師和家長應經常保持聯系,隨時留意孩子的心動態,加強風險防范意識的教育,杜絕外部世界的引誘,教育他們安心學習,積極投入到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中去。
對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進行改善,盡可能滿足孩子的合要求。學校要改進教學方法和評估制度,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父母也要為孩子創造民主的家庭氛圍,多與孩子溝通,在管束孩子的同時,給予他們一定的自度。
逃學或離家出走的行為最可能發生在處于&ld;叛逆期&rd;的青少年身上,這時他們的自我意識膨脹,急切地想自主自己的生活。教師和家長要給予他們一定的自主權。
有的家長在發現孩子有逃學問題后,往往先是氣憤地訓斥一頓,如果仍解決不了問題,就會&ld;動用武力&rd;來教育孩子。這樣的做法,非但不能解決孩子的逃學問題,反而容易把孩子推向墮落的深淵。
首先,增強兒童的責任感,教師和家長要強調孩子對于班級和家庭的作用,使孩子認識到自身的價值與責任。
其次,加強孩子對規范的認識。隨著孩子受教育時間的加長、認識水平的加深,孩子會逐漸解規范對個體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