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幫助孩子學好小學語文(2)
(5)個別詞到綜合的方法解詞義。如&ld;洞察&rd;,&ld;洞&rd;在這里是&ld;清楚&rd;、&ld;透徹&rd;的意思。&ld;洞察&rd;就是&ld;觀察得很清楚&rd;。與此相似,&ld;洞見&rd;是很清楚地見到。&ld;洞曉&rd;是很清楚地知道。
(6)從詞語的來源,加深解詞義。如&ld;杯弓蛇影&rd;就來源于《晉書&bll;樂廣傳》,說的是晉朝有一名叫樂廣的人,拿酒招待來看望他的好朋友。朋友因覺得酒里有條小蛇在游動,喝酒后回家生了一場病。樂廣知道后又把這個朋友請來喝酒,破除了關于&ld;蛇影&rd;的疑慮,使朋友明白了&ld;蛇影&rd;原來是弓箭的影子,病也就好了。后來人們把&ld;疑心恐懼,虛幻誤作真實&rd;的意思,叫做&ld;杯弓蛇影&rd;。
(7)結合作品的語言環境解詞義。如&ld;綠&rd;本指色彩,但在&ld;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rd;這句詩中的&ld;綠&rd;,就把王安石立法革新,雖有失敗,但雄心未減,還懷念家鄉,重干一番事業的思想感情描繪出來了。是&ld;使綠、吹綠&rd;的意思。
(1)陳述句是告訴別人一件事情的句子,句尾用句號。其中有的是肯定或否定一件事,如&ld;桂林山水甲天下&rd;;有的是敘述一件事,如:&ld;在遼闊的北方平原上,牧人放牧著牛和羊&rd;;有的是描寫一件事,如:&ld;在寬闊的江面上,薄薄的霧氣正慢慢散去。&rd;
(2)疑問句是向別人提出一個問題的句子。有的是有疑而問,要求回答,如:&ld;你見過被壓在石頭下的小草嗎?&rd;有的是無疑而問,不要求回答,目的在于用疑問的方式表示肯定的見解。如:&ld;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嗎?&rd;
(3)祈使句是要求對方做一件事情的句子,句尾用句號或感嘆號。其中有的表示請求和商量,如&ld;同志們!用石頭砸!&rd;三班長馬寶玉在關鍵時刻向五壯士下達了命令,提出了要求。有的表示命令和禁止,如&ld;師傅啊,您收下我這個徒弟吧。&rd;‐‐魯班在拜師學藝時發出了懇求。
(4)感嘆句是抒發強烈感情的句子,句尾用感嘆號。其中有歡樂的,憂傷的,也有驚訝的,氣憤的。如&ld;摸著門道,花草養活了,而且三年五載老活著,開花,多么有意思呀。不是亂吹的,這就是知識呀!&rd;
為了更準確地把握句子,還應幫助孩子懂得句子的基本結構。一般句子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說明&ld;誰&rd;(或什么)叫主語部分;后一部分&ld;做什么&rd;(或&ld;怎么樣、是什么&rd;)叫做謂語部分。通常用雙豎線&ld;//&rd;主語部分和謂語部分分開,豎線前是主語部分,豎線后是謂語部分,用&ld;一&rd;表示主語和謂語,用&ld;~~~&rd; 表示句中動作涉及的對象。
除此之外,八種常見的關聯詞語和用關聯詞語連接的句子對讀中、高年級的孩子來說更為重要,家長也要聯系課本與實際生活,幫助孩子反復實踐,正確地運用。如:表示并列關系的常用&ld;……一邊……一邊&rd;,&ld;不是……而是……&rd;,&ld;又……又……&rd;等關聯詞語;表示遞進關系的,常用 &ld;不但(不只、不光)……而且……&rd;,&ld;不僅……還……&rd;等關聯詞語;表示選擇關系的常用&ld;不是……就是……&rd;,&ld;要么……要么……&rd;,&ld;或者……或者……&rd;等關聯詞語;表示轉折關系的詞語常用&ld;雖然……但是(可是、卻)……&rd;等關聯詞語;表示假使關系的常用&ld;如果……就……&rd;,&ld;即使……也……&rd;等關聯詞語;表示條件關系的常用&ld;只有……才……&rd;,&ld;無論……都(也)……&rd;,&ld;不管……都(總)……&rd;等關聯詞語;表示因果關系的常用&ld;因為……所以……&rd;,&ld;既然……就……&rd;,&ld;……因此……&rd;等關聯詞語;表示取舍關系的常用&ld;寧可……也不……&rd;,&ld;與其……不如……&rd;等關聯詞語。
(1)比喻就是打比方,一般都有比喻詞。如&ld;像&rd;、&ld;好像&rd;、&ld;似&rd;、&ld;如&rd;、&ld;仿佛&rd;等,這是明喻。例如:&ld;夜空的繁星,仿佛碧波上撤滿了寶石似的。&rd;有的不用比喻詞,而用&ld;是&rd;,&ld;就是&rd;,&ld;成了&rd;這是暗喻。例如&ld;兒童是祖國的花朵,老師是辛勤的園丁。&rd;
(2)擬人就是把事物比作人來寫。例如&ld;一顆生命的種子,如果不落在肥土里,落在瓦礫土堆里。它決不會悲觀,決不會嘆氣。&rd;這個句子中&ld;悲觀&rd;、&ld;嘆氣&rd;本來是用來描寫人的心和形態的,這里用來描寫種子,就把&ld;種子&rd;擬人化了。
(3)夸張就是對人或事物作有意地夸大和縮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ld;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rd;用&ld;三千&rd;形容山勢高峻,瀑布之長,突出了瀑布從天而降的氣勢。又如:&ld;這巴掌大的地方怎能容得下十幾個人呢!&rd;&ld;巴掌大&rd;極言地方之小,是有意縮小。
(4)排比就是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貫的三個(或三個以上)句子接連說出來。例如:&ld;上面的石塊絲毫不能阻擋它,因為這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到目的不止的力。&rd;又如:&ld;有喜有優,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rd;
(5)設問就是自問自答。例如:&ld;世界上有沒有給自己寫信的人呢?有!這個人就是德國著名的醫生歐立希。&rd;
(6)反問有肯定的反問和否定的反問。例如:&ld;大至鐵路、礦井,小至桌椅、椽柱,有幾個省市的建設與興安嶺完全沒有關系呢?&rd;(肯定的反問),又如:&ld;小姑娘天真的心靈,不正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嗎?&rd;(否定反問),再如:&ld;我們不是沒有說什么不能告人的話嗎?&rd;(雙重否定的反問)。
作文是字、詞、句、段、篇的綜合訓練,是一個人的思維水平、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的具體體現,將來參加工作也離不開它。作文有&ld;片斷作文&rd;、&ld;口頭作文&rd;、&ld;筆頭作文&rd;。怎樣寫好作文?教育孩子一要多聽,二要多看,三要多寫,四要多想,五要多修改。更為重要的是動筆前要審清題意,確定中心,選好材料,安排結構等方面認真思考,否則文章就會寫不好,甚至會離題千里。
&ld;興趣是最好的老師,&rd;是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凡是孩子感興趣的就樂意學。因此,家長要幫助孩子選擇所喜愛的讀物,如:《民間故事》、《科學畫冊》、《伊索寓言》、《童話》等,幫助他們認識世界,認識生活,辨別是非。尤其是讀書方法的指導更為重要。&ld;不動筆墨不讀書&rd;這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之一。讀懂一篇課文,首先看課題,想想這篇課文是敘事,還是寫人,寫景、還是狀物的,接著初讀課文,看哪些不認識的字和不懂的詞,再進一步讀課文,看看這篇課文有幾個自然段,想想每個自然段講了些什么,在此基礎上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最后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仔細體會文中表達什么感情,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從而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閱讀過程中,圈出一些疑難的生字或容易寫錯的字;劃出一些寫得比較好的句子或不容易解的句子;批上一些疑問、感受和看法;點一些新詞、難懂的詞。這樣讀書才能留下深刻印象。有問批問,有疑點疑,這樣獲得的知識才能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