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幫助孩子學好小學語文
很多人都說中國的語文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了,確實學習語文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語文課是一門綜合訓練課,其中包括字、詞、句、篇(篇章、段落)的知識,語法、修辭、邏輯、文學、作文的知識;要著重培養孩子聽、說、讀、寫的能力和兒童的思維能力。小朋友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才可以。
根據小學語文教學要求,從家庭實際出發,我們認為,家長應著重加強對孩子進行語文能力的培養,它包括口頭的聽、說和書面的讀、寫兩個方面。
孩子從會說話時就要學習說普通話,學說普通話是發展孩子口頭語言能力(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必經之路,對于孩子掌握規范語言和書面語言,培養閱讀和寫作能力都有重大意義。
為了訓練孩子說普通話,可以讓孩子練習&ld;繞口令&rd;之類的口語活動項目,如&ld;s&rd;&ld;sh&rd;分不清的,可讓孩子讀、說這幾句話:&ld;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十四不要念成s&iate;sì,四十不要念成shìsh&iate;。說話要實事求是,計數不能似是而非。&rd;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講普通話,有些孩子在學校學了普通話,老師叫他們平時盡量講普通話。因此,孩子在家里也應學普通話,如果他講得不好,家長不要譏諷他,而要鼓勵他。會講普通話的家長,可用普通話和孩子進行交談。
孩子的語言里,有許多話是不完的。比如,你問孩子&ld;你家里有哪幾個人?&rd;他可能回答:&ld;媽媽一個,爸爸一個,我一個。&rd;只要你認真訓練,嚴格要求,他可能會完地說出:&ld;我家里有爸爸、媽媽和我三個人。&rd;
許多孩子在講一件事時,往往是東一句、西一句,有重復,有顛倒,還夾著一些&ld;那么……那么……&rd;、&ld;后來……后來……&rd;或&ld;嗯……嗯……&rd;之類不必要的詞句,家長應要求孩子想清楚了再說,說話時慢一點,要動腦筋,說話要有條,考慮好哪些該先說,哪些該后說……這樣孩子說話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漢語拼音、漢字筆畫筆順、偏旁部首和獨體字是孩子識字的四個基礎。它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識字能力和初步自學能力,而這兩個能力的培養,又有利于激發孩子學習語文和其它學科的興趣和發展孩子的智力(觀察力、記憶力、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等思維能力)。因此家長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1) 幫助孩子準確、牢固地掌握漢語拼音。
漢字是表意的文字。字的形、音、又沒有必要的聯系,不少字音、形脫節,給孩子識字造成困難。掌握漢語拼音就能依據音節,準確、迅速地讀出字音。低年級拼音教學的要求是:學會二十三個聲母、二十四個韻母,掌握四聲,學會十六個體認讀音節,初步掌握拼音的方法。小學階段所學的生字全部用漢語拼音注音,用它當拐棍幫助識字,以達到正確朗讀課文,學說普通話。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學漢語拼音是累贅,不易記住,不如直接學漢字,這是不了解漢字難學的特點;二是沒有認識到學習漢語拼音的重要意義。學會拼音就是交給了孩子打開自學語文和其他書報之門的一把鑰匙。不學漢語拼音,教一個字,識一個字,沒人教就無法學,學了漢語拼音孩子就能查字典,沒人教也會識字,以后還會使用詞典、辭源等工具書,等于為孩子請了一個終身教師。
(2)幫助孩子準確、熟練地掌握漢字筆畫、獨體字、偏旁部首,引導孩子仔細觀察,辨清字形、解字義,讀準字音。
漢字是方塊字,它是按不同的筆畫結構裝配在一起的。于筆畫的形狀、數目、長短和位置不同,字形也各異,因而出現不易辨認的形近字,如&ld;、甲、皿、血、土、士&rd;等;形體復雜的難字,如&ld;蝴蝶&rd;等不易書寫;一字多音,如:&ld;長大&rd;、&ld;長短&rd;等不易運用。漢字的這些特殊性和低年級孩子的感知覺、思維能力水平的局限性等,在輔導孩子學漢字時都要引起重視。要特別注意引導孩子仔細觀察,認真比較,準確熟練地掌握二十八種漢字筆畫和七種寫字筆順規則,學好80多個獨體字和偏旁部首,孩子掌握了辨清字形的工具,空間知覺(指上、下、左、右、里、外等方位知覺),他們識字水平得到相應發展,識字能力會得到相應提高,識字量也會相應增大。到了一年級下學期,家長就可以讓孩子運用自己識字的四個基礎學著獨立識字,復習和記憶熟字了。
(3)家長不僅要求孩子能識字,還要認真寫字、默寫。
也要會使用自己學過、學到的字,教給孩子看圖識字、部件識字、歸類識字、基本字帶字識字方式。
如果孩子遇到生字或不解的詞來問自己,家長應指導孩子去查字典、查詞典,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開始查字典、詞典的速度一定很慢,但只要家長加以指導、鼓勵,速度會逐漸加快的。而一旦培養了孩子查字(詞)典的習慣和能力,他就找到了一位可以隨時請教的好老師,從此就很少給家長添麻煩了。但不能忽視要教給孩子正確解詞義的方法,歸納起來一般為7種:
(1)根據詞的內容、范圍,選擇正確解釋。如:&ld;居高臨下&rd;、&ld;身臨其境&rd;、&ld;臨別&rd;這三個詞語中的&ld;臨&rd;字,于所組合的詞不同,它的意也就各異。分別當&ld;面臨&rd;、&ld;來到&rd;、&ld;將要&rd;講。
(2)抓住關鍵字詞,解詞的基本義。如:&ld;置之不&rd;:置,放;之,它,全詞義為&ld;把它放在一邊不去管它。&rd;&ld;亡羊補牢&rd;:亡,丟失,全詞義是&ld;丟了羊再去修補羊圈&rd;。
(3)根據上下文解詞義。如&ld;茫茫&rd;這個詞有兩種解釋。一是沒有邊際,看不清楚;二是一無所知。在《草原》這課中,有這樣一句:&ld;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rd;,其中&ld;茫茫&rd;一詞就是第一種解釋。
(4)找詞中的近、反義詞解詞義。如&ld;能屈能伸&rd;的&ld;倔、伸&rd;成反義,&ld;伸&rd;是展開的意思,我們就可以找到&ld;屈&rd;是彎曲的意思。全詞含義是&ld;能彎曲能展開。&rd;在《種子的力量》這篇文章的&ld;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rd;這句中,其引伸義是&ld;形容小草的生命力強。&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