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媽媽必須了解的孕期不可避免的八大疼痛(2)
這種胃灼熱通常在妊娠后期出現,分娩后消失。這是因為子宮在逐漸變大,準媽媽的腸胃增加了很大的壓力,而且荷爾蒙使隔離食道和胃的肌肉變得松弛,從而導致胃酸容易向上翻涌,并使胸部產生灼熱感。
此外,妊娠時巨大的子宮、胎兒對胃有較大的壓力,胃排空速度減慢,胃液在胃內滯留時間較長,也容易使胃酸返流到食管下段。
手指屬身體末端,孕期中血液循環不佳時,此部位更容易受到影響,會出現水腫的情況,嚴重者,會進一步產生酸麻的感覺。
這是因為血液循環不佳,水分會從血管壁組織液滲出,因此四肢末端容易浮腫,特別是每天早上睡醒時,經過一夜的固定睡眠姿勢,血液缺乏流動,容易因嚴重的水腫而感到手指發麻。
感到手指發麻時,只要稍做活動后一般就可恢復正常,可做握拳再放松的動作,促進血液循環。
另外,平時要減低鈉的攝取量,飲食以輕淡為主,避免過咸的食物引起水腫,也可多吃些促進排水的食物,像是紅豆湯,多吃含有維生素B1的食物,像是堅果、全麥谷物和綠色蔬菜等。
懷孕后期,常見孕婦出現小腿抽筋的情況,抽筋的學名是&ld;肌肉痙攣&rd;,就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強烈收縮現象,會造成肌肉僵硬、疼痛。
缺乏鈣質,因孕婦對鈣的需求增加,當體內鈣不足時,又走了許多的路、站太久,就容易使小腿肚和腿部肌肉抽筋;
體重增加,導致小腿肌肉負擔加重,使得小腿肚和腳部肌肉發生疼痛性收縮而導致抽筋;
擴大的子宮影響血液循環也會造成小腿抽筋。
一般而言,缺乏鈣質的原因最為常見,因為胎兒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鈣,若是媽咪鈣質攝取不足,就容易造成抽筋。
小腿抽筋時,應盡量伸直抽筋的腿部,并將腳板往自己身體的方向下壓,讓小腿筋有被拉直的感覺,此時會增加肌腱張力,當張力增加到某一程度后,神經會將訊息傳至大腦,大腦為了避免肌腱受傷就會釋放出放松肌肉的訊息,抽筋現象就會解除。
另外,按摩及熱敷抽筋的腿部肌肉,也可減輕抽筋的疼痛癥狀。
且平時應多按摩腿部肌肉,幫助血液及淋巴循環,而為了避免睡覺時血液循環不佳而導致抽筋,建議孕媽咪睡覺時將腳部墊高,促使血液回流。
一般而言,懷孕中期后出現的肩膀酸痛多是因為血液循環不佳所造成。
懷孕后的血液量會增加,到了懷孕中后期,擴大的子宮會壓迫靜脈,影響血液回流,造成血液循環不佳,末梢循環也會受到明顯的影響,再加上活動不便,運動量減少,更可能惡化血液循環不佳的情況。
肩胛骨部位屬末梢循環,易因血液循環不佳而引起酸痛,再加上固定的姿勢,像是上班族經常維持同一姿勢打計算機,更容易加重肩膀酸痛的情形。若是孕婦有姿勢不良的情況也可能引發肩膀酸痛。
避免肩膀酸痛最好的辦法就是&ld;不停的移動&rd;,維持同一姿勢不要超過20分鐘,例如不要坐、站超過20分鐘,專家表示,若是不能離開座位,也應起身伸伸懶腰、動動肩膀,促進血液循環。
當肩膀酸痛時,也可采用熱敷的方式,以不燙傷為原則,一般約40度左右的溫度,就可感到高溫,將熱毛巾敷于酸痛處約10~20分鐘,也可請老公幫忙按摩,進行簡單的揉搓按摩即可,主要目的在于促進血液循環、放松肌肉,不要針對特殊穴位進行穴位按摩,以免引發宮縮。
懷孕進入后期,子宮擴大會壓迫下腔靜脈,阻礙靜脈血液回流,造成體內鈉和水分滯留,當體內水分積存,就會造成水腫。
一天中,下午的水腫會最明顯,一般常見的部位是在下半身腿部,可用大拇指按壓小腿部分,若是按壓后,皮膚明顯的凹陷,且按壓處會呈現較白的膚色,恢復時間慢,就表示有水腫現象。
出現的順序通常為足部、小腿、大腿、外陰、腹部、四肢和眼瞼。
水腫一般都是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受阻所影響,但若孕婦同時有高血壓、蛋白尿等情況,就有可能是患了妊娠高血壓,不可輕忽。
懷孕期間的水腫只要沒有合并高血壓和蛋白尿,一般沒有大礙。專家表示,要減輕水腫的癥狀就要減輕子宮對下腔靜脈的壓迫,休息時可把腳抬高,也可多轉動踝關節和腳部來促進血液循環。
另外,適當的散步和腿部按摩對預防水腫也有效。此外,休息時左側臥也可以緩解子宮對下腔靜脈的壓迫。